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404 0
2016-02-16

宏观货币需求测算方法探讨



摘要:货币需求量的测算至今难言理想,使宏观货币需求亦难以把握。鉴于宏观货币需求的重要作用,我们似可将其单独进行测算,如直接测算:将其分解为不同的测算单元、计算汇总各单元的货币需要量等;如间接测算:通过全面考察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综合评价货币供应的实际绩效等。积极探索宏观货币需求的测算方法,有助完善货币需求理论;较准确的测算宏观货币需求,有助选定货币之锚、稳健运行国民经济。


关键词:货币需求理论;宏观货币需求;测算方法


JEL: E41; E47; D24




一、直接测算

(一)测算思路

若追溯宏观货币需求的来龙去脉,可知其归根于不同商品(包括劳务,下同)的生产与消费。因此,似可将宏观货币需求进行分解,如依据相关时空条件,将有关商品(或行业、部门等)划分为不同的测算单元,分别计算其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货币需要量;将有关测算单元的计算结果进行组合、研判,得到测算相关宏观货币需求的客观依据。

(二)测算方法

以测算某经济体某时期的宏观货币需求(以下简称测算对象)为例:

1.依据测算对象所处或预计的时空状况等有关条件,将国计民生所需的有关商品划分(按其类别、行业、部门等)为具体的测算单元。

2. 分析各测算单元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计算各自的货币需求量。

下面以任一测算单元的分析、计算为例。

如经询查,已知某测算单元(任一产销周期的任一类别商品)产业链的有关状况如下:

主要流程:原料生产→产品制造→产品销售→最终消费;最终消费额为a元。

有关数据:投入产出率平均为125%;投入中的“活劳动”投入为30%、“物化劳动”投入为70%。

相关厂商:因商品经济中的厂商均需相关方提供相关服务,(如产品销售商需产品制造商等提供产品及服务、产品制造商需原料生产商等提供产品及服务,原料生产商亦需相关方提供产品及服务,原料生产商的相关方还需相关方提供产品及服务……)为获取较完整的测算资料,务使相关厂商皆得展示。

为便于叙述,我们用符号表示该测算单元中的相关厂商。

A1:产品销售商;

A2:产品制造商等(为A1提供产品及服务的相关方);

A3:原料生产商等(为A2提供产品及服务的相关方);

A4:为A3提供产品及服务的相关方;

A5:为A4提供产品及服务的相关方;

……

An:为An-1提供产品及服务的相关方。


依据上述,我们可将该测算单元的投入产出概况列表如下:


           表1 某测算单元—投入产出概况表                       单位(a元)

厂商名称         投入(其中:人力 / 物力 )        产出

     A1             0.80              0.24 / 0.56             1.00
     A2             0.45              0.14 / 0.31             0.56
    A3              0.25              0.08 / 0.18             0.31
    A4              0.14              0.04 / 0.10             0.18
    A5              0.08              0.02 / 0.06             0.10
    A6              0.04              0.01 / 0.03             0.06
    A7              0.02              0.01 / 0.01             0.03  

    ……            ……                 ……                       ……

    An             0.00               0.00 / 0.00             0.00  

  合 计           1.82               0.55 / 1.27             2.27  


注释:计算单位a元为该测算对象的最终消费额;计算结果均取止小数点后2位、余数四舍五入,尾数差异未作调整。


浏览《表1》可知:

A1(销售商)的投入为0.80 a元,其中人力支出0.24(0.80×30%)a元,其余0.56(0.80-0.24)a元是付与A2(产品制造商等)的物力支出,故同时表现为A2的产出;A2的投入为0.45 a元,人力支出0.14(0.45×30%)a元,其余0.31(0.45-0.14)a元是付与A3(原料生产商等)的物力支出,故同时表现为A3的产出;如此依次至An。


凭借《表1》所示及有关资料,可知该测算单元所需的投入总额为2.82a元。

即:生产过程(包括相关交换)1.02a元;(其中:产品制造0.45元;原料生产0.25a元;原料生产之前的相关过程约为0.32a元,即A4至An所需的投入。)

销售过程(包括相关交换)0.8a元(A1所需的投入);

消费过程a元(消费者所需的投入)。


依据上述数据,可对该测算单元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货币需要量进行具体计算:(为叙述简略,我们假设该测算单元的相关状况为:目前已具备相应产能、流通渠道、有关库存等;测算期不进行扩大再生产;产品周转速度、销售价格与上期持平。)

生产与交换过程的货币需求量为零。(因目前已具备相应产能、流通渠道、有关库存等;测算期不需扩大再生产。)

分配过程的货币需求量为零。(以收支平衡计,分配所需的货币应来自并回归生产、消费活动,故似无需另计。)

消费过程的货币需求量为a元。(似可将其视为该测算单元实际的货币需要量:若最终消费的货币需求得以满足、消费如期实现,则相关厂商可皆得“滋润”。如A1将继续购买A2的产品及劳务,使A2得到所需资金; A2会再购买A3的产品及劳务,将有关资金传递与A3;A3再传递与A4;依次传递,直至An;再生产即可继续进行。)

3.参照上例,对所有测算单元的货币需求量进行计算(应包括科技创新、产业更新、扩大再生产与消费等需求),将计算结果依据有关条件(如是否有助可持续发展、幸福指数提高等)进行研判汇总,得到该测算对象宏观货币需求的直接依据。


二、间接测算


测算思路:

以考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绩效为手段,以获取较理想的货币供应量为目的,参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等工具,构建“货币供应绩效评价体系”:如依据不同测算目的,运用大数据技术等方法,广泛搜集各地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指标的历史数据,将其中的货币供应量及相关指标数据,组合为具体的评价对象;区别各评价对象所处的不同时空条件(如历史时期、社会制度、自然资源等),制订不同的评价标准等。

对各评价对象依据相应标准进行评价;依据相关条件,筛选不同评价结果,将较优结果中的货币供应量作为测算相关宏观货币需求的参考依据。(具体方法另述)


三、结论


探究宏观货币需求的“来龙去脉”,探索宏观货币需求的测算方法,有助完善货币需求理论;若能准确测算宏观货币需求,可助我们拓展测算思路、稳固测算基础、把握测算结果,有助我们选定货币之锚、制订货币政策、协调经济运行。

Zgxue615@163.co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