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2478 1
2009-04-13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故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刑,高下之相盈,音声之相和,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么丑陋的东西就自然而然的在相比较之下显露出来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么不善的东西就自然而然的在相比较之下显露出来了。
所以,有和无在互相对立比较之中得以产生,难和易在互相比较之中得以形成,长和短在互相比较之中得以显现,高和下在互相依赖之中得以补充,音与声在互相应和中得以区分,前和后在互相比较之中得以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不去用过分作为的方式对待世事,不提倡过多的用语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对于自然万物的生存、发展而不过分干涉他(它)们,生养万物而不刻意据为已有,帮助了万物而不依赖他(它)们,功成业就而不自居功劳。正由于不自居功劳,所以,就无所谓失去和得到。

笔者感悟:这一章前部分集中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辨证对立统一、相对性原理的思想。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失去其中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能存在,相互对立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事物都与自己的对立面同时存在,确认对立统一是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所以,美与丑、善与恶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天下人(整个社会)的认知来说的,如果没有美与丑、善与恶相对的价值主体,世间本来就没有所谓美与丑、善与恶,的所以说,在美与丑、善与恶的区分之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的。世间许多东西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低)、前和后等等都是在相对比较之中显露出来的。
后一部分提倡“无为”与不争。以理想中完美的人——“圣人”为例子,来说明要想获得内心的效用最大化,做人应该有有所作为,但不是过分的强妄作为,就是说在付出这一方面上来说“圣人”的劳动或者行为,适可而止,不过分去强妄作为、付出、浪费成本投入,而是应该选择能够四两拨千斤、顺势借力、以小力胜大,用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的方法和技巧来做事;另一方面在心理上不要把付出、投入后获得的回报过分追求的太多、太大、太高,以平常心看待,这样,即使获得的回报不多、不大、不高,也不会因此产生过分失望、失落的情绪,“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所以,能够使自己常常处于“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状态。
以上这样做,不会因为过度的七情六欲而引起五脏六腑的气血循环、自律神经的混乱,而有序、和谐的气血循环、自律神经的运行对于修道者来说,有利于打坐人静时进入更加深入的虚无之境界,从而实现身体自身生理上的无为而为内求获得生理上的健康和心理上的幸福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4-14 21:03:00
没啦,就这些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