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经济持续发展新常态结构性改革
目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旧明显,经济结构转型之路任重道远,推进结构性改革,寻求稳定经济增长和优化经济结构之间的平衡点,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仍将是2016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受到国内外条件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在今年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大了我们改革的难度。
一是短期内全球经济仍将维持疲软态势。
截至目前,全球经济发展低迷、物价下行的基本趋势仍未改变。发达经济体稳步复苏,但基础不牢,政策敏感程度较高,未来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俄罗斯、巴西等国家陷入衰退。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加剧,新兴市场国家汇率普遍深度贬值,股票市场大幅振荡,一些国家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全球大宗商品多次持续大跌,包括农产品、能源、工业金属在内的商品价格低迷反映了供需面疲弱。2016年,随着美联储加息和美元升值进程加快,全球经济形势将面临更多考验。
二是中国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效率较低,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将更加错综复杂。
2016年,我国经济发展仍将处于阶段更替、结构转换、模式重建、风险释放的关键时期,劳动力不足引发的“刘易斯拐点”现象、投资需求严重不足、政府债务负担过重等问题或将使经济运行呈现低增长、低通胀、高杠杆的局势。此外,连续45个月的PPI指数持续下降,显示工业制造业领域压力较大。
三是中国资本账户将逐步实现完全开放,资本流动加剧。
加入SDR货币篮子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阶段性成果,其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入篮之后意味着中国央行要逐步放开对人民币汇率的管制,让其市场化波动。短期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美元走强的情况下,大量的国内外游资将会加速离开中国,稍有不慎则会出现金融动荡,给央行货币政策的选择带来极大的难度。
四是中国财政收入增速趋缓,积极的财政政策空间和效果有限。
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以政府投资引导民间投资,拉动中国经济的方式在国内投资基数巨大的现况下,对经济促进作用减弱。加之,中国这样庞大的经济体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财政收入增速下降是不可避免的。优质投资项目的匮乏,财政收入增速的减缓,这都限制了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空间和效果,给我国以财政政策作为扩大内需的手段带来严峻的挑战。
五是全球经济联动性增强,防范金融风险挑战加大。
2015年以来,美元走强降低了世界对未来大宗商品价格的预期,新兴市场的经济发展放缓降低了大宗商品需求,在经历价格大幅下跌后,低迷的大宗商品市场态势引发了多国经济衰退。这些都说明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中国经济受到的外部影响加
大,政策的有效性或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
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业横跨供给、需求两侧,既可以为当前市场需求引入资金流,又可以为未来供给提供土壤,是政府进行市场结构调整时的重要工具。因此,抓住金融结构改革,就相当于同时抓住了供给和需求两端。
中国经济目前产业去库存问题还未解决,工业领域融资需求不明显,而一旦经济回暖,在金融体系缺乏效率、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下,融资就可能成为工业发展的瓶颈。
互联网金融给现代金融业发展带来新理念,服务到传统金融机构鞭长莫及的一些领域。因此政策决策层需仔细拿捏对机构的监管力度。市场对经济的预期过热,我国投资者在认识方面存在不足,政府在鼓励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同时,应更多关注市场开放、公平竞争方面,而不应该为了发展而“揠苗助长”,忽视市场规则,留下风险隐患。
金融创新、混业经营的发展以及直接融资活动的日趋活跃,不仅催生出互联网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新业态,也对资本巿场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承受能力带来巨大挑战,加强监管协调、防范系统性风险当前尤为重要。微观审慎监管是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在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的同时,要继续完善微观审慎监管制度。在现有的分业监管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权威的、统一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高效地解决目前各监管部门信息不充分、不对称,政策之间相互冲突的问题。以立法的形式落实金融监管协调和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是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做出正确决策的基础和保障。
本章内容原文出自全盛金融超市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qszb.com/qszb1/article_17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