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3515 7
2009-04-16

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多闻(也可以是言)数穷⑤,不若守于中⑥。 

[注释] 

①刍(chu)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都因不经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长自消,自生自灭。正如元代吴澄据说 :“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②犹橐龠(tuoyue):犹,比喻词,“如同”、“好象”的意思。橐龠: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风管,是古代的风箱。 

③屈(gu):竭尽,穷尽。 

④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⑤多闻数穷:闻,见闻,知识。老子认为,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破坏了天道。数:通“速”,是加快的意思。穷:困穷,穷尽到头,无路可行。 

⑥守中:中,通冲,指内心的虚静。守中:守住虚静。 



[译文] 

天地对待万物是无所谓仁慈不仁慈的,它是无所偏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按照自然之道的法则来支配万物的生与灭。圣人对待百姓也是没有仁爱不仁爱的,对待百姓也同样像对待刍狗那样,按照社会之道的法则来教化百姓的自作与息。

天地之间这个大空间,不正像个风箱一样吗?它虽然空虚但却不枯竭而是无穷无尽的,动起来排风不止而风生生不息。越多的过分作为就越行不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不如保持内心清净,使自己处于 “喜怒哀乐之未发” 的情绪状态。

 

笔者感悟: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说的,这一句话蕴含着与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物理学自组织理论不谋而合的论调,不一样的是从行为选择价值主体的天地(大自然生态系统)的角度,来强调天地宇宙的自然价值规律是以的“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所体现出来的,天地对待万物是无所谓仁慈不仁慈的,只要万物之中谁更加符合自然价值规律即天道,天道会回报、奖励那些遵循它之物,所谓天道酬勤正是这个意思;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说的,这一句话蕴含着与西方经济学的市场经济不谋而合的论调,不一样的是从行为选择价值主体的社会系统的角度,来强调社会系统的社会价值规律是以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 所体现出来的,圣人对待百姓也是没有仁爱不仁爱的,只要百姓之中谁更加符合社会价值规律即社会之道,社会之道会回报、奖励那些遵循它之物,所谓按劳分配正是这个意思;

“多闻(也可以是言)数穷,不若守于中。”是从人体科学的角度来说的,因为过度的声音与言语容易引起七情六欲而导致五脏六腑的气血循环混乱,而使自己常常处于“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状态。正是使气血循环有序、和谐的关键。这一句话的“守于中”还蕴含着与人体科学的人体系统的自组织、自我修复功能原理不谋而合的论调,从行为选择价值主体的个人的角度来说,人体系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价值规律是以的“生理、心理需求与消费的和谐即一致” 所体现出来的,饥了就吃,渴了便喝,困了即睡。满足人体的真正需要就是大道证身的体现,这个其实就是马斯洛需要心理学中自我实现的体现之一。所以,善于养生谋取幸福的真人和圣人对待使用的物品也是没有喜爱不喜爱的,只要物品之中哪一种更加符合人体系统的价值标准即人体之道,那一种物品就是必须的,只有做到“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才是修真与人生之道。

可惜的是老子之后的学者没有进一步发扬这种思想。动不动就“古之圣人”,好像他的这些思想不是他自己的创新而是古之圣人提出来的,好像人类是越来越退化的,越来越落后的,这是一种对于后人的误导,当然,这个也是中国古人的共同点,现在还有这些思想残余。其实“古之圣人”只不过是一种理想化的人,类似于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中所的理性人的假说。可怜后世学者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一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4-21 09:29:00

老师好!末学有意见不苟同于您!

    “天地对待万物是无所谓仁慈不仁慈的,它是无所偏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按照自然之道的法则来支配万物的生与灭。”如果这样,老子的三宝中,“慈”这一宝,不是扔掉了

    至于前两句的意思,我想打个比方:在真正好的厨师眼中,没有下等的食材!无论什么食材,他总是能找到好的办法使其发挥价值。所以,前两句是假设复句,提醒我们,天地其实是很仁爱的,因为他并没有把我们当刍狗一样对待,圣人其实也是仁爱的,因为他没有把人民当做刍狗一样。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我觉得是说,天地间人,“动”为了“得到”,然而,天地的规律是“动而俞出”,所以,大家要“守静、守中”,就是说“以退为进”。一旦你守中了,看似无所作为,但是该是你的终归是你的,你一样没有少。

    “可惜的是老子之后的学者没有进一步发扬这种思想。动不动就‘古之圣人’,好像他的这些思想不是他自己的创新而是古之圣人提出来的,好像人类是越来越退化的,越来越落后的”。我不这么认为,中国人,最核心的善是“孝”,而孝之一就是不忘先辈,不忘先贤,晚辈的任何一点成就,都是祖上的阴德与先贤的教诲。这是中国的“谦”文化,不归功于自己,永远把自己摆在次要的位置。

     中外文化一个很大的差别:中国文化强调每一个生命(包括草木山川)的存在价值,尊重其存在;而西方可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了胜者和强者身上。(我对西方文化看的很少,妄下结论,惭愧)

     无知晚辈,信口开河,言语不当处,请直言赐教,晚辈以此为幸!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4-21 13:34:00

老师,请问可以交个朋友吗?

我的联系方式:E-mail:huolongzhenren@163.com

              QQ:344769122  冲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4-21 16:52:00

先生不用太客气!在下也在不过是一个一边学习一边用自己的来理解和注释道德经的传统文化的爱好者而已,我在这个过程中也深感我们先人的古文有太多的唯象、含糊不清的之处,往往一字多解。

我们注释道德经往往不可能真正的完全以老解老,很多有“我”作为一个现代人的自己主观上的东西存在,有许多地方往往是会出现:“我注六经,其实是六经注我”。所以,许多理解和注释可能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在这里承蒙先生的指教,在下愿意与您一起交流!咱们不同之处就算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道教原以:元始天王所化玉清天宝君,上清灵宝君,太清神宝君,为道教三宝,尊为最高之神。然因道教以学道、修道、行道为本,故又有以所本的三要旨,尊为三宝者:(一),学道者:以玉清元始天尊为道宝尊,上清灵宝天尊为经宝尊,太清道德天尊为师宝尊,作为皈奉道法之“道、经、师”三宝。(二),修道者:以人身之“精、气、神”为修养性命,作出世工夫的三宝。(三),行道者:以“慈、俭、让”为立身行道,作入世工夫的三宝。”这是我引用之百度百科的文字。

在这里的“慈”是指行道(做人)应该遵循“天道”,只有遵循了“天道”去做人才能产生“道”之功用即“德”,
  “慈”是“德”的一种体现。圣人治理天下、为人处事是不会因为贪求一时的小功小德,而去对人行一些违反“更加大之道”的小恩小惠来积累那些所谓的“阴德”的,有时候甚至可以为了遵循“天道”大仁不仁。有“德”无“德”、 仁慈不仁慈与否本来就是一种价值判断,看要对于什么对象来说,只是作为一个理性的圣人来说,他的往往会选择一种更加有利于就大多数人有利(或者帕累托改进)的行为,即我称之为舍小德而取大德。比如,你本来可以用抢救某个人的时间去承救整个世界的,可是如果不去承救全世界他将会失去这个人,请问如果是在先生在放弃承救这个人与放弃整个世界之中选择,是要承救这个人还是与承救整个世界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21 17:10:16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4-21 17:27:00

可以说《道德经》的许多章节都是在陈述《阴符经》中:"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和“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两句话的意思,可见两者是相通的。所以,有许多人认为道德经》简直就是《阴符经》的解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2 13:29:50
神神叨叨的到底想说什么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