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多闻(也可以是言)数穷⑤,不若守于中⑥。
[注释]
①刍(chu)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都因不经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长自消,自生自灭。正如元代吴澄据说 :“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②犹橐龠(tuoyue):犹,比喻词,“如同”、“好象”的意思。橐龠: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风管,是古代的风箱。
③屈(gu):竭尽,穷尽。
④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⑤多闻数穷:闻,见闻,知识。老子认为,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破坏了天道。数:通“速”,是加快的意思。穷:困穷,穷尽到头,无路可行。
⑥守中:中,通冲,指内心的虚静。守中:守住虚静。
[译文]
天地对待万物是无所谓仁慈不仁慈的,它是无所偏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按照自然之道的法则来支配万物的生与灭。圣人对待百姓也是没有仁爱不仁爱的,对待百姓也同样像对待刍狗那样,按照社会之道的法则来教化百姓的自作与息。
天地之间这个大空间,不正像个风箱一样吗?它虽然空虚但却不枯竭而是无穷无尽的,动起来排风不止而风生生不息。越多的过分作为就越行不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不如保持内心清净,使自己处于 “喜怒哀乐之未发” 的情绪状态。
笔者感悟: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说的,这一句话蕴含着与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物理学自组织理论不谋而合的论调,不一样的是从行为选择价值主体的天地(大自然生态系统)的角度,来强调天地宇宙的自然价值规律是以的“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所体现出来的,天地对待万物是无所谓仁慈不仁慈的,只要万物之中谁更加符合自然价值规律即天道,天道会回报、奖励那些遵循它之物,所谓天道酬勤正是这个意思;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说的,这一句话蕴含着与西方经济学的市场经济不谋而合的论调,不一样的是从行为选择价值主体的社会系统的角度,来强调社会系统的社会价值规律是以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 所体现出来的,圣人对待百姓也是没有仁爱不仁爱的,只要百姓之中谁更加符合社会价值规律即社会之道,社会之道会回报、奖励那些遵循它之物,所谓按劳分配正是这个意思;
“多闻(也可以是言)数穷,不若守于中。”是从人体科学的角度来说的,因为过度的声音与言语容易引起七情六欲而导致五脏六腑的气血循环混乱,而使自己常常处于“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状态。正是使气血循环有序、和谐的关键。这一句话的“守于中”还蕴含着与人体科学的人体系统的自组织、自我修复功能原理不谋而合的论调,从行为选择价值主体的个人的角度来说,人体系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价值规律是以的“生理、心理需求与消费的和谐即一致” 所体现出来的,饥了就吃,渴了便喝,困了即睡。满足人体的真正需要就是大道证身的体现,这个其实就是马斯洛需要心理学中自我实现的体现之一。所以,善于养生谋取幸福的真人和圣人对待使用的物品也是没有喜爱不喜爱的,只要物品之中哪一种更加符合人体系统的价值标准即人体之道,那一种物品就是必须的,只有做到“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才是修真与人生之道。
可惜的是老子之后的学者没有进一步发扬这种思想。动不动就“古之圣人”,好像他的这些思想不是他自己的创新而是古之圣人提出来的,好像人类是越来越退化的,越来越落后的,这是一种对于后人的误导,当然,这个也是中国古人的共同点,现在还有这些思想残余。其实“古之圣人”只不过是一种理想化的人,类似于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中所的理性人的假说。可怜后世学者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