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6-2-29 16:02:53
水浪 发表于 2016-2-29 15:53
亚当斯密也需要《道德情操论》来作基础
所言甚是,中国经济学必须有方法论和认识论基础,这个基础只能由历史典籍来承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2-29 23:03:48
发生学研究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646432.ht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2-29 23:46:06
xuguw 发表于 2016-2-28 22:38
人在走路,每步都需要“假设”,但很快就否决“假设”。逻辑起点就是每一步。您如何推理呢
你这个比喻比较含糊吧。如果拿走路比喻,应该这么说:
弗里德曼说:经济学就是步步逼近。一开始建立的模型是比较简化的,后来逐渐改进假设、改进模型。没有第一步就没有第二步第三步。
我以前帖子说过了:比如本科生学力学必学的材料力学,是机械设计的主要基础课。弹性力学是力学专业本科生或者机械等专业研究生才学的,弹性力学的假设和模型、数学工具比材料力学难太多,弹性力学本科教材是钱伟长编的。同一道题,弹性力学和材料力学的答案能差10%几,蛮可怕了。但并没有说材料力学是伪科学,它的逻辑推理是严谨的,逻辑推理不严谨就是搞耍了,只是假设(逻辑推理出发点)比较理想化,这样做是必要的,现在任何人也必须先学材料力学。为什么不一次把模型和假设建得十全十美,做不到!做不到!做不到!
在运用答案时,时刻不能忘记假设是什么,对真实进行了什么精简,可能带来什么误差。
懂了力学的方法论,就会发现和经济学的同一性。陈小悦是明白这点的。
打了这么多字,我觉得说的很详细了,不再谈了吧,打得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2-29 23:48:58
水浪 发表于 2016-2-29 15:53
亚当斯密也需要《道德情操论》来作基础
文学没什么用。科学不是文学,文学喜啰嗦,科学要精炼,直接假设人是利他的,或者像程恩富大师一样假设人既利他又利己,他推导出模型了吗?推导不出来。现在也没有人能这样做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3-1 18:01:22
成都雄关漫道 发表于 2016-2-29 23:48
文学没什么用。科学不是文学,文学喜啰嗦,科学要精炼,直接假设人是利他的,或者像程恩富大师一样假设人 ...
以文学为基础的是社会科学,以标准(假设)为基础的是自然科学。

既利他又利己,是对利己假设的否定,本身也需要“再否定”,因为人是社会状况。

模型是为了方便说明问题的一个摆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3-9 09:41:06
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3-11 03:23:33
IEXIEFENXIAN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3-11 06:47:22
谢谢楼主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3-11 21:03:27
iexiefenxian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3-18 13:54:37
【请教】建交帖:发生学吧,欢迎交流指正!!_道德经吧_百度贴吧
http://tieba.baidu.com/p/4417622783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19 10:04:48
[文化艺术] 【独家发布】道德经圣解 萧天石 《原序》
道德经圣解 原序

    《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故诸子百家之学,莫不相反而相成,相背而相生也。正如班固《汉书.艺文 志》论诸子所谓:“其言虽殊,辟犹水火之相灭亦相生也。”中华文化,三代以上,本无百家之分,亦无儒道之别。迄乎周道衰微,王官失守,散流于野,诸子争鸣,各揭其所长;各同其所同, 而异其所异。百家之学,遂蜂起于一时。迨春秋战国之季世,思想自由,言论自由,讲学自由,著作自由;原同归于一者,分歧互出,复共相与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于焉而五帝三王之道,本一而不一,本通而不通矣。


    班氏所述诸子,即已得百八十九家,凡四千三百二十篇。荀子有非十二子之论,《庄子·天下篇》有诸家道术之别,太史公、司马谈有六家指要之论,而班氏《艺文志》有九流十家之分。详考之,百家流派,自其异者视之,虽莫不可各立门庭而自成家,且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然自其同者视之,穷源 溯流,究根探本,则道实一贯,莫不可“通其分而为一”也。通则大,分则小;不通而合之,则无以见其博大;不分而参之,则无以见其精微。博大则无所不包,精微则无所不至,通天下之万不同而一之,则自可与天地准,与万物一,而“宇宙在乎手” 矣。


    是故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实可会通百家而皆同之,融贯 众流而皆一之。以其为言也,以虚无为体,故能无不容也;以 自然为宗,故无不化也;以道德为主,故无不入也;以玄同为 极,故无不通也;复以乾坤为合,故无不神也;以玄牝为道,故 无不和也;以相对为动,故无不反也;以无极为功,故无不复 也。故五千言,分之则为五千言,合之则实可视为一言,冥之 则一言亦无;迄乎“一”亦不立,“无”亦不立,先天地之先,先宇 宙之先,是何气象?是何境界?是何有无?汝试道来!此老 子卷首开题即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易言 之,即“道不可道,名不可名”。如此则万千语言文字,皆是剩 子矣!既无言说,又有何争?既无争于天下,则自能一天下, 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矣。


    详参《道德经》一书,实赅诸子之长,而冒百家之要;儒、墨、名、法、兵、农、纵横、阴阳诸家之学,莫不可入,虽可分而实莫不可合,相异而实莫不相通。会其归趣,天下一指也,明其统绪,万物一焉也。用之则肆应无穷,卷之则退藏于无。智者见之谓之智,仁者见之谓之仁;圣者资之可以圣,王者资之可以王。故千古来百家解者,无不各有所得,而亦有所成;穷通得丧,进退隐显,终其身以至老死,无不取之不尽,而用之不竭 也!盖以其道为天地始,为万物母,故能弥纶天地,化育万物;大则涵盖宇宙,小则细入微尘;无乎不在,而无乎不存,以其不器,故无不器也。


    《大易》有言:“神无方而易无体。”方诸老千之道,实亦可曰:“神无方而道无体。”以其无体,故道无可道,而亦名无可 名。因其以无体为体,无名为名,故复以无物为物,无用为用, 而又无所不体,无所不用。申而言之,其为道也,以无知为知, 无欲为欲,无为为为,无有为有。更以无言为教,无事为功,无争为上,无得为成。依乎天道之常,而彻乎造化之原,反乎世俗之见,而极乎真理之知,故自谓“与物反矣”。反其所反,则正自在其中矣。世人多执其言而失其义,拘其文而外其道,又乌得不触途皆滞哉?夫因指见月,指非月也;因言见道,言非道也,是故执言以为道,犹执指以为月,愚诬孰甚?读老子书,而不能以一义圆通万义,以一理融贯万理,且复能执而不滞, 因而能活;不死于句下,能入而又能出。正所谓“游尽千江不 滞水,神龙化出了无痕”。以无所得为得,以无所用为用,方可能言与读老子矣!


    复以老子为道家之祖,集上古道家学术思想之大成,并融 通百家,而无所不合。其书虽道德兼举,而古亦称道德家,实则老子哲学之基本中心思想,只是一“道”,则可名之为“唯道 观”思想。一切唯道,道摄一切。以一道总摄一切德,总摄一 切法,总摄一切象(相),总摄一切物,总摄一切行。老子谓“道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又以道为宇宙天地万物之母,亦即为宇宙天地万物之本体。一切唯道生,道生一切。


    余故尝谓“天地之大道唯生”,“生生无息之谓道”。详稽《道德经》全书,无不以“生”贯串全书,则又可名之为“唯生观”思想;无生则不得名之为道,故唯生即唯道也。老子以此而建 立其学术思想之本体论,一切由此一本体论出发,而构成其思 想体系。故其宇宙观为唯道宇宙观,即其形上学之宇宙哲学,系以道为基础为中心。其政治观为唯道政治观,即其政治哲学,系以道为基础为中心。其人生观为唯道人生观,即其人生 哲学,系以道为基础为中心。其历史观为唯道历史观,即其历 史哲学,系以道为基础为中心,亦可简称之为唯道史观。道摄 阴阳,道摄心物,故以一道,可统摄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既不偏于心,亦不偏于物,中和心物,而又圆融心物。即心观物, 即物见心;即道明心,即心悟道。唯道是从,而天下之理出焉! 唯道是行,而天下之物生焉!唯道是守,而天下之德立焉。故天玄子曰:“通于道,万事毕。”又曰:“通于道,万化兴。”综观 《道德经》全书,其纲维一切,而又生化一切,圆成一切,而又肆应一切;神而明之,通三才五极而一以贯之者,道也。


    道本虚无,无物无象,无迹无名。“无”不可道,而以“一” 为道。由道生一,衍一为万,以至于无穷。故守一可以用万, 居中可以应圜,而得一可以圆成万有,以至于无极。是以老子 有言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唯有一必有二,有二必 有三,天下万物,皆相对以生,相对以化,相对以动,相对以成。 故有无、阴阳、刚柔、动静、众寡、强弱、善恶、是非、贵贱、大小、 得失、利害、祸福、胜败、成毁、生死、存亡、高下、难易、长短、前 后、治乱、纵横、正反,以至无穷,莫不相对而立,故亦必相对而 用也。有彼必有此,有此必有彼,此亦生彼,彼亦生此,此彼此 相生之说也。故老子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而天玄子复广其言曰:“祸福相 倚,利害相伏,盛衰相寓,治乱相生,存亡相替,生死相胎。天 道循环,互为往复。”故凡欲成之于彼者,必先为之于此;相对 正所以相生,相反正所以相成也。是以欲正反反,欲反反正, 此又为反正相生之说也。推之而及于天地万物,莫不可作如是观,而至于无极!此其所以为“玄之又玄”也。


    综《道德》五千言之为教,乃上承五帝三王以来之遗教而 为说也;其文简辞古,义幽旨玄;一义常含千百义,一谛可衍千 百谛。故老子曾自谓:“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 莫能行。”故二千余年来,解者千百家,而仍不得其解者众矣! 解其所谓道,然非老子之所谓道也;释其所谓德,然非老子之 所谓德也。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各呜其所呜而得其所得, 即自成家者,要皆一偏之论者多,而能折衷圆融,得其神髓,以 一归于圣义真旨,使与老子不期合而自然合,不期一而自然一 者实寡!不自成家者,更无足论矣。


    故《子学名著集成》一书,于数百种老子注释书中,特选辑 历代解注之最佳与最具特见者,共凡二十六种,分刊为八辑。 自一至七,全系从善本书目中分别选出。本书则为排印本,乃系依全书卷首之“编修总凡例”,以“别录”本出之,以飧世人之 好读余书者。并藉之以与即从上诸贤之名注,得以互参互证; 如能由斯书而得以会通悟入,共彻老子之圣义圣解,藉破众生之惑,而开万世人之迷;共由闻道、悟道、修道、行道而证道,则幸甚矣!若知而不能行,行而不能证,则自与不知不行等耳! 复以其全书自始至终,大有异于千古解家者在。悟不悟之圣义,阐不阐之微言,截断众流,以自垂统,其在兹乎。故特赘数 语于卷端,用以为序。


                                                    一九七八年七月文山遁叟时年七十

                                                        于《中国子学名著集成》编修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19 10:09:45
[文化艺术] 【独家发布】道德经圣解 再序
                               再 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溯自伏羲画卦,开文化之先诃;黄帝开国,奠华夏之声威;尧舜继统,浩浩如天;上承易道之幽光,下开亿万世无穷之道统。其人文精神与道德精神,高明莫及, 举世无以伦比!但人能自知之者与能行之者鲜耳。唐韩文公 愈言中国此一道统有曰:“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以是传之孔子,孔子传之盂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旨哉其言乎!大哉其言乎!综其体要秘旨,其在《易》乎?惜在后世能解其“以是”与了其“以是”之圣 脉者鲜耳。


    迄夫宋世,邵子尧夫认为:“知《易》者,不必引用讲解,是 为知《易》。孟子之言,未尝及《易》,其间易道存焉!但人见之者鲜耳。人能用《易》,是为知《易》;如孟子,所谓善用《易》者 也。”孟子之“道性善敌”与“不动心教”,及其“养气章教”,其 “善养吾浩然之气”者,即善养其天地之气,宇宙之气,先天地 之气也。不深于《易》与善用《易》者,难能道得一字。余固非 深于《易》而精于《易》者,唯以学道传道者四十余年如一日,于道家易学与先天道易学,尤其是“易道功夫”,以曾得“不传之秘”于先师,故能闻人之所未闻,修人之所未修,悟人之所未 悟,而得人之所未得;且复“自得于心”者亦复不少。盖修道过 程中,尝有奇迹发生,此要亦“自心通”、“自性通”、“自神通”,有以致之,非求而得之者也。修道有得之过来人,或能了此,兹不具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19 10:10:26

《易》为中华文化之源,为诸子百家之所祖;极其功也,亦为道统之所系,尤为中华圣道功夫之所系。由于邵子尧夫斯言,肯定孟子知《易》深于《易》与善用《易》,更证韩文公“轲之 死,不得其传焉”之断语,在指“易道”与“圣道”及“道统功夫” 之传承止于轲,其言之不诬也。尧夫,其深知孟子者也。五千余年来,能明白指出“中华道统传承止自孟轲”,且明白肯定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仅唐韩文公一人耳。文公而下,以迄于宋,能直接了当,肯定孟子为深于《易》者,及善用《易》者,仅尧夫一人而已矣!由此足证“立言难”,而“知言亦不易”也。 此庄子之所以有自谓其书于“万世之后,遇一大圣,知其解者,犹旦暮遇之也。”之叹!


    尧夫力倡“先天之学”,曾谓:“先天之学,心也;后天之学,迹也;出入有无死生者,道也。”又谓:“神无所在,无所不在。至人所以他心通者,以其本于一也。道与一,神之强名也。以 神为神者,至言也。”原始道家重养神,其次养气,其次养心,其次养精,其下养形。盖以“养神为体”者,得乎老子道与先天道之体要也。孔子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尧夫谓“心为太 极”,又曰“道为太极”。其学是直承孔子而来。先孔子而言者,则为老子;老子直言“道为先天地生”,又开宗明义即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宇宙天地万物,皆原于一。至人能守其一,诚于一,而定于一,则自通于神。此乃 “至人与他心通”者,以其出于“一”而皆本于“一”也。由老子之“道生一”,亦即是皆出于“道”,而本于“道”也。至人之心, 寂然不动,虚明湛寂,一尘不染,空空如也。用能感而遂通,妙应如神。是故道通天地万物人神之统,故能先天地先宇宙而 知而明!以其知为自知,明为自明;自心自明,自性自见;以其 “本来无一物”也。故其通神若响,以其“与道合一”也。


    老子《道德经》五千言,无一言非道,亦无一言不与《易》合;其言德者,道之德也,《易》之德也。老子为周守藏室史,尽得自伏羲、黄帝以迄三代以下中华文化道统之秘要!故孔子见老子,而兴“犹龙”之叹!今谓之“道在斯矣”,“统在斯矣”, 不之为过。了乎夫子序《易》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之教,即可望其能知乎《易》,了乎一,而明于道者矣!


    孔子于《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此一贯之学,历代百家圣哲,鲜能通其玄旨。良以理者,道之理也,天之理也 (《中庸》,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亦即《易》之理也。是以须“穷”,若作穷尽天地万物之理解,与“道”及“修道之谓教”一语,有何干涉?


    其次,“所谓性者,天之性也,人之性也”。故《中庸》首曰 “天命之谓性”。能尽天之性,即能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而赞 天地之化育,而可与天地参矣。佛家之“见性成佛”,不若“尽 性成道”远矣。最后一句,“以至于命”者,乃人之命也,人所得 于天之命也,亦即所以“神化人生”,而“与天合一”也。修人道以合天道,并合神道,而可与易道参矣。


    故《道德经》五千言,无一言及《易》,而无不与易道合。极其大而通之,其道亦无不与孔子之道合。道“一”而已矣!岂 有多哉?分形骸而别尔我者,必是小人矣。执章句,分是非,立门庭,别尔我,甚至互相攻讦者,则实未闻大道,庄子所谓 “辩者之徒”者也。于此,余欲无言!余之《道德经圣解》,旨在欲通百家于一圆“○”,统万世于一途。且所以体道者,非体之于物,而体之于心也;且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神也;非观之以神,而在能“反观自神”、“反观自性”,则自“与道合一”矣。至此境界,神闲气定,独立天地无一事,一尘不染自清明。如此,则虽亿万世可知也!又何言哉?又何言哉!


    尧夫诗不云乎:“廓然心境大无伦,尽此规模有几人?我性即天天即我,莫于微处起经纶。”修道人,一至“我性即天天即我”境界时,则即以全宇宙予我,亦不足以动我分毫矣!心不动,神不动,意不动,念不动,气不动!全在“我性即天天即 我”一步“性天合一”功夫。千古来,谁能语此,谁能体此?此 乃“人道与天道同合”、“人德与天德同化”、“人爵与天爵同功” 之合一语也。《道德经》五千言之秘要功夫,归根一句,全在于此。孔子赞老子谓其“道之不可知也”、“犹龙”者,其玄要亦即在此!此伏羲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老孔以至盂轲,一脉相传相承之道统圣脉也。


    余尝谓:“老子得伏羲、黄帝、神农,以及夏商周三代以下 之遗文,而以道设教,以道垂统。”又谓:“以道总摄一切,圆融一切。言其大,万流宗海;言其高,千峰独露;言其神,变化莫 测;如神龙之见首不见尾,如潜龙之首尾俱不可见!此孔子之 所以有‘犹龙’之叹也。”实则如能明其心法,弹指可通;得其玄窍,立地证道。岂多乎哉,岂难乎哉?余于本书《道德经指玄》 之“三宗九观法要”一文首云:“老子言道,一以‘有’‘无’立其 门户。故首章即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二语 开其教。”而为立三宗,即“有宗”、“无宗”、“玄同宗”(亦即有无 对立之统一律,亦即本体与现象、心与物、神与世界等传统哲学中之二元观念之统一)。接着更为之立“三乘九参法要”。 其下由“三宗”而复衍为“九观法要”以为纲宗,以改变“世界观”。其大要如下:


    一、立“无有观”,以破有障,而遣有执。本来无一物,万有亦归无。由无起用,其用无穷。斯为无物之物,无用之用也。 待汝“心中无一物”时,便通大道矣。


    二、立“无无观”,以破无障,而遣无执。无一物中生万物, 无一法中生万法。执有不可,执无亦不可;执法不可,执无法亦不可。尽顽空亦不可着也。


    三、立“无名观”,以破名障,而遣名执。无名争亦无,名空利亦至。此虽只遣名执,而利实在其中矣。此名利双遣也!


    四、立“无道观”,以破道障,而遣道执。道无法亦无,道空 法亦空。世之恒河沙数宗教徒,无不役于道,而死于道下;名利关已破,信仰关、宗教关亦须破。名利双遣后,道亦须遣,俾能“跳过龙门不滞水”也。


    五、立“无相(象)观”,以破相(象)障,而遗相(象)执。心中无一相.无相相中见合相。今不但菩萨相、法相、心相不可见,即一合相亦不可见,则自可于无相中见真相,亦即见“本来面目”矣。


    六、立“无生灭观”,以破生灭(死)障,而遣生灭(死)执。 人生于天地间,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即生即死,“死生不二”,一而已矣。如此则自可以之破生死观、轮回观、涅槃观矣。藉以改变一般人的生死观与世界观。


    七、立“无知见观”,以破知见障,而遣知见执。人之所以 有利害观、是非观、得失观、毁誉观等,总皆“思想”为之祟耳。 并可由此为起点,而破世界之“思想战”!故老子力主“绝圣弃 智,绝巧弃利”,使人皆归真返璞,复归于婴儿,藉得其“本来面 目”,即与“真我合一”,而“天即是我,我即天”也。此乃新旧思想皆破之“世界思想观”,并可用以反对形式主义、教条思想。


    八、立“无人我观”,以破人我障,而遣人我执。众生即我, 我即众生,民胞物与,人溺己溺,则我与众生一矣。我与众生无别,则“天下一家,世界大同”之基本思想,可以由此而建立矣。


    九、立“无时空观”,以破时空障,而遣时空执。万古时空归无极,无今无昔复无空。时空不立,今古不立,有无不立,是非不立,外宇宙不立,内宇宙不立,中宇宙亦不立。尽古今彻乾坤为一“无尽道海”!大矣哉!尽观止矣!自老子以来,元人言及此也。


夫身在瓮外者,方能运瓮;身在天地外者,方能观天地;身在宇宙外者,方能通宇宙。“看山须从天外看,求神不向庙中求”,即是此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亦是此理。透出乾坤外,方识乾坤理!更是此理。贞一用二,贞有用无。圆而不方,行而不已。直至不为物惑,不为天惑,方能真见性,方能真证道。

    世多谓余深于道,独得丹家之秘要,亦深有得于禅佛之神 用与易道。实则余“一无所得也”,“叩其两端而竭焉,空空如也”。以空空如也故,藉得栖身,藉得安心。不然,满街都是圣 人,满街都是博士;肥遁之不暇,岂敢妄逞口舌哉?今之为此 《道德经圣解》者,实不得已也,在欲藉此以自遁,且余不但身 在瓮外,且亦心在瓮外。故能运转进退自如,虽无颜子之“箪 食瓢饮”,而“乐亦自在其中”矣。以余于生死寿夭毁誉得失, 早已不动心矣。且以其所传者,无不道在其中也,而亦易在其中也。孔子不云乎:“朝闻道,夕死可矣。”余又何憾!

    昔宋叶梦得氏曾谓:“伏羲、神农、黄帝,至于尧舜,世相传 者,不出乎《易》;质诸老氏,则与《易》异者无几。”余故常语人 曰:“究老子,宜先通乎《易》;不明《易》之全体大用,便不足以 参究老子;不通《易》,无以通老子,望其门而无入也。”何谓道? 宋邵康节谓:“《易》不云乎:一阴一阳之谓道。”庄子亦谓:“易以道阴阳。”丹经亦曰:“除了阴阳道不成。”正余所谓:“丹家有物先天地,乾坤一掷亿万年。”老子不云乎:“万物负阴而抱阳。”此最宜体认,道在斯矣。《老子》全书,无有不合《易》者。 宋邵康节有云:“老子为知《易》之体,孟子为知《易》之用。”余亦尝进而谓:“老子为得《易》之神,孔子为得《易》之髓,孟子得 《易》之用,邵子得《易》之体,周子(指濂溪)得《易》之几。”无逸子闻之曰:“富矣哉,其言乎!千古来,无人能见及此,乃尽天地一只眼之论也。”其言甚当!否则纵有独见,亦无足取。明哲之士,专家之徒,多若过江之鲫;余岂敢自是其是,而妄非人 之是哉?各是其是,而亦是人之是,两存之或皆并存之,俱是 矣,亦无论。否则自犯前举之“无道观”以破道障,与“无知见 观”以破知见障矣。执于道则死于道,执于知见则死于知见。 透出宇宙外,不落时空中,方能自在逍遥,而有少分相应,而得 “自心解脱”与“自性解脱”矣!说无说,序无序,是为序。


                                            一九八三年六月吉日文山遁叟病中于文山精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19 18:22:59
道德经比资本论的思想更唯物,老子以自然系统为参照系,老马以社会系统为参照系并把天秤的重心交给雇佣工人,陷入了客观唯心主义,这种理论导致国有企业之中作为管理层的"雇佣工人"老鼠仓,企业内部分配不公平,积极性下降,从而整体竞争力低能,进而靠百姓税收补贴过日子,拖累社会经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19 19:49:28
林汉扬 发表于 2016-5-19 18:22
道德经比资本论的思想更唯物,老子以自然系统为参照系,老马以社会系统为参照系并把天秤的重心交给雇佣工人 ...
老马以社会系统为参照系并把天秤的重心交给雇佣工人,……这是你的错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19 21:04:3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19 21:08:47
crj302 发表于 2016-5-19 21:04
https://bbs.pinggu.org/thread-4618961-1-1.html

版主大人,我已经把马克思主义解剖得如此彻底,你还是 ...
保卫资本论视频系列之一:道德经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19 21:10:3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19 21:11:35
crj302 发表于 2016-5-19 21:10
i 服了you,你躺在故纸堆里爬不出来了怎么滴。出来透透气吧。
道法自然,随着302生长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19 21:16:2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19 21:17:21
crj302 发表于 2016-5-19 21:16
剩余价值论是发明而不是发现,发明是技术,不是自然天成,就得通过人心的检验。通过你的检验不代表什么, ...
说反了,剩余价值论是发现而不是发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19 21:20:0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19 21:21:33
crj302 发表于 2016-5-19 21:20
人类活动都不是客观存在,改造自然的人类活动就成了客观存在了?不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是人造的。剩余价值 ...
你反对的是语言的剩余价值,不是内容的剩余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19 21:24:4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19 21:26:02
crj302 发表于 2016-5-19 21:24
唯心神秘主义,语言的背后总有决定性的客观存在是吧,那请你把它拎出来我们瞧瞧,与你的语言表达是否具有 ...
道——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19 21:31:3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19 21:33:07
crj302 发表于 2016-5-19 21:31
无论是道还是名,你都保证不了马克思所讲的事物的真实可靠,因为他的假面具已经被揭穿了。
你既然解剖马克思主义,就说说看,剩余价值是道,还是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19 21:35:5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19 21:36:46
crj302 发表于 2016-5-19 21:35
还有一种叫做假名。
你就说说看,道,有无假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19 21:38: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