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6892 15
2016-02-27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由于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变化,事物的发展过程呈现出阶段性。我们要准确地了解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只有将这一问题置入纸币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具体的分析, 才能说明问题。不能不分阶段地一概而论。在纸币发展的不同阶段,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是有区别的。

一、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符号阶段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的贬值,叫做通货膨胀。”这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传统观点。不仅指出了通货膨胀的实质是纸币贬值,同时也指出了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即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在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符号的低级阶段,我们说造成纸币贬值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流通中的纸币量超过了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量。这与传统的观点相比较既有一致性,又有区别。其区别表现在:

(一)、纸币所代替的只是流通领域里的部分金属货币量

这是因为,在这一阶段纸币与金属货币在流通领域同时并存,而且金属货币仍然起着主导作用。纸币只是代替部分金属货币量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国家中央银行向社会 (包括国家ZF机关、军队等各团体、各专业银行和商业银行、各类企业和个人,在本文中统称为社会)发行的纸币量必须以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量为依据。也就是说国家中央银行向社会发行一定数量的纸币应持有同等数量的金属货币准备金。这些准备金包括国家中央银行掌握的金属货币和国家掌握的其它物资储备。其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收入——金属货币税收和实物税收。(实物税收可看作是间接的金属货币税收)此外,还有社会上的金属货币存款, 国家中央银行掌握的金属货币准备金量多,就可以向社会多发行纸币,反之,则少发行纸币。国家中央银行掌握的金属货币准备金量多,说明社会上流通的金属货币量少,反之,则社会上流通的金属货币量多。总之, 在这一阶段,无论国家向社会发行多少纸币,也只能是代替国家中央银行所掌握的那一部分金属货币准备金量,而绝不是代替流通领域中的全部金属货币量。

(二)流通中的纸币量并不等于纸币的发行量

在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符号的低级阶段,国家中央银行以财政支出和发放贷款的方式发行纸币只有保证国家物资储备部门能按与金属货币的同等购买力供给实物,或者国家中央银行及其所属银行能随时兑换给等量的金属货币的基础上,纸币才能在社会上得到承认并流通。当社会上向国家中央银行提取全部金属货币存款时, 原则上以这一部分金属货币存款为准备金发行的纸币就回到国家中央银行。当国家的财政收支持平,结余为零时,以财政收入为准备金以财政支出发行的纸币也会全部回到国家中央银行。这时,全部回到国家中央银行中的纸币就完成了它在流通领域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使命。由于国家中央银行已经没有任何金属货币准备金的保证,这时回到国家中央银行中的、也确实是国家中央银行发行的曾经代替金属货币执行过流通手段职能的纸币,就不再是流通中的纸币而成为毫无货币意义的东西,只有在国家有了新的财政收入或国家中央银行重新吸收了社会金属货币存款时,国家中央银行中的纸币才能继续成为金属货币的符号重新流向社会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在不存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究竟国家中央银行中的纸币有多少可以算作为流通中的纸币呢?从根本上说,它是由国家中央银行所掌握的金属货币准备金的数量决定的。当国家中央银行有足够的金属货币准备金,纸币的发行量始终小于或等于金属货币准备金量时,国家中央银行内外的纸币都是流通中的纸币。流通中的纸币量与纸币的发行量是一致的、相等的。当纸币全部流回国家中央银行,而金属货币准备金量为零时,不论纸币的发行量是多少,流通中的纸币量为零。当国家中央银行掌握的金属货币准备金量大于零而小于纸币的发行量,国家中央银行以外的纸币是流通中的纸币,而国家中央银行内的一部分纸币就不是流通中的纸币。这时,流通中的纸币量就小于纸币的发行量。在纸币的发行量和金属货币准备金量相等的特定条件下,我们还可以根据纸币流回国家中央银行的途径来区别它是否还是流通中的纸币。如果纸币的所有者以购买国家公债、交纳税金和存款的形式流回国家中央银行,就仍然是流通中的纸币。因为纸币的流回并没有改变金属货币准备金量, 国家中央银行可以随时以发放贷款或财政支出的形式将其投向社会。如果社会上用纸币向国家中央银行兑换金属货币, 或者国家动用物资储备收回的纸币,就不再是流通中的纸币。因为这些纸币的流回相应地减少了国家中央银行的金属货币准备金量。这部分纸币在客观上已退出了流通领域成为毫无货币意义的东西。当然,这些客观上退出了流通的纸币, 在新的条件下还是可以继续成为流通中的纸币。 一是当国家有了新的财政收入或国家中央银行有了新的金属货币存款时,这些纸币会以足值的纸币重新进入流通领域。二是当国家中央银行的金属货币准备金量不增加时,国家中央银行主观上要继续使用这些纸币,它们仍然是流通中的纸币。但是,其结果必然会出现纸币的贬值现象。

总之,在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符号的低级阶段,流通中的纸币量与纸币的发行量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在我们分析纸币贬值的通货膨胀的原因时, 使用流通中的纸币量这一术语比纸币的发行量较为确切。

(三) 在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符号阶段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

流通中的纸币量和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量是影响单位纸币值变化的两个基本因素。在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符号的低级阶段,单位纸币值的变化只表现为纸币所代替的金属货币量,或称为国家中央银行掌握的金属货币准备金量与流通中的纸币量之间比例关系的变化。由于流通中的纸币量和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量的比例关系不同,会使单位纸币值处于稳定、贬值和增值的三种状态。

在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符号的低级阶段,最初,单位面额的纸币通常代表同名称的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当国家中央银行掌握的金属货币准备金量等于或大于流通中的纸币量,能够保证随时以足额的金属货币兑换纸币,或者有足够的物资储备保证纸币在市场上具有同名称金属货币的同等购买力,这时纸币值稳定,社会上不存在纸币贬值的通货膨胀。当国家中央银行掌握的金属货币准备金量大大少于流通中的纸币量,无力保证以等量的金属货币兑换纸币,无力保证纸币在市场上具有同名称金属货币的购买力时,纸币处于贬值状态,社会上出现了纸币贬值的通货膨胀。在社会上己经存在纸币贬值的通货膨胀的状况下,国家要努力制止通货膨胀, 通过税收, 借债等手段增加国家中央银行的金属货币准备金量,逐步提高或恢复纸币与金属货币的兑换比列及其在市场上的购买力。这一状况,相对于纸币贬值时期来说,单位纸币值呈增值状态;但只要这种增值在没有完全恢复到单位纸币能够兑换或具有同名称金属货币的购买力的条件下,又可以看作纸币仍然处于贬值状态。 这说明,在我们具体分祈、认识纸币值的变化问题时,应该强调时间的阶段性。在较长的阶段来看,纸币处于贬值状态,而在其中某一较短的阶段来看,纸币则又可以是处于稳定或增值状态。

一般地说,单位纸币值的变化与国家中央银行的金属货币准备金量成正比例,而与流通中的纸币量成反比例。

在社会上已经存在着纸币贬值的条件下,当流通中的纸币量不变,国家中央银行的金属货币准备金量增加,或者金属货币准备金量不变, 国家减少了流通中的纸币量,这样,国家就有能力提高或恢复纸币同金属货币的兑换比例,提高或恢复纸币的购买力,使单位纸币值呈增值状态。

当流通中的纸币量与所代替的金属货币准备金量以同等程度增加或减少时,单位纸币值则保持稳定状态。

在国家中央银行的金属货币准备金量等于或小于流通中的纸币量的条件下,当流通中的纸币量不变,国家中央银行减少了金属货币准备金量,或者在金属货币准各金量不变,国家中央银行增加了流通中的纸币量,这样,国家就无力保证原来单位纸币兑换一定数量的金属货币或具有原来的购买力,致使单位纸币呈贬值状态。如果流通中的纸币量增加,而金属货币准备金量减少,不论程度如何,单位纸币值均呈贬值状态。从这种意义上说,流通中的纸币量的增加和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量的减少是造成单位纸币贬值的两个基本原因。

在上述的同等条件下,当流通中的纸币量的增加大于国家中央银行的金属货币准备金量的增加程度时;或者,当国家中央银行的金属货币准备金量的减少大于流通中的纸币量的减少程度时,单位纸币值均呈贬值状态。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看出,不论流通中的纸币量和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量是作同一方向变化,还是作相反方向的变化,只要是造成了流通中的纸币量大于或者说超过了它所代替的金属货量, 单位纸币就呈贬值状态,社会上就存在着通货膨胀。所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流通中的纸币量超过了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量是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符号的低级阶段产生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2-27 16:14:38

二、纸币作为价值符号货币阶段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

贵金属作为货币退出了商品流通领域和货币流通领域是纸币由作为金属货币符号的低级阶段发展到作为价值符号货币的高级阶段的标志。在纸币作为价值符号货币的高级阶段,单位纸币值的确定和变化都不再与金属货币发生联系。要回答如何确定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 要找出造成纸币贬值通货膨胀的原因,只能在纸币的流通总量及其流通速度和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额三者之间的关系中进行分析。因此 在纸币作为价值符号货币的高级价段,正确认识纸币的发行和流通速度等方面的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一)、纸币的发行不再以金属货币量为依据。

在价值符号货币阶段,不仅纸币的地位和性质发生了变化,而且金属货币的地位和性质也发生了变化。这一阶段,流通中的金属货币,主要是指数量较多、面值较小的一般硬币。(此外,还有数量较少面值较大的纪念金币。) 从表面上看,这些流通中的金属货币仍然是价值实体, 但是它们却不再以其自身的价值量作为价值尺度的标准执行货币职能, 而是以大大超过了其自身的价值量按国家中央银行确定的面值执行货币职能, 其自身价值量的大小己显得无关重要了。从这种意义上说,它们也是价值符号货币, 而不再是价值实体货币。在价值实体货币和价值符号货币的不同阶段,金属货币在形式上虽然没有显明的变化,但是在实质上却有根本区别。在价值符号货币阶段,金属货币和纸币在货币材料的形式上虽然有明显的区别,但是在作为价值符号货币这一本质特征上却是一致的,没有区别的。因此,在价值符号货币阶段,纸币应该具有更新更广的含义。狭义上的纸币是指货币材料上的区别。广义上的纸币是指价值符号货币,包括狭义上的纸币和以金属材料发行的价值符号货币——硬币。这里要说明的一点,就是在以下讨论纸币的发行量和单位纸币值变化的原因问题时,我们所说的纸币就是指广义上的纸币。

在价值实体货币阶段,流通中(包括银行内外全部)的货币量,就是指金属货币量,流通中的纸币量是不必计算在内的。因为流通中的纸币无论有多少,也只是代替部分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有多少纸币流通,就说明有相应的金属货币量滞留在国家中央银行中。在价值符号货币阶段,流通中的货币量,就是指广义上的纸币量。从这种意义上说,国家发行的货币量与发行的纸币量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说,价值符号货币代替了全部价值实体货币执行货币职能。 即纸币代替了全部金属货币量执行货币职能。

纸币作为价值符号货币,虽然在其职能范围上代替了全部金属货币量执行货币职能,但是,纸币的发行却不再以金属货币量为依据,单位纸币值的确定也不再与金属货币发生直接关系。这是纸币在作为价值符号货币的高级阶段区别于作为金属货币符号的低级阶段的重要特点 。然而,这一点并不是为人人所认同的。其表现为:

1、在理论上,认为纸币发行量要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依据的传统观念仍然作为科学理论在教育界和理论界占主导地位。

2、在实践上,大多数国家仍然有意识地保持着大量的黄金储备作为本国纸币的后盾,一些国家仍然规定着本国纸币的含金量。

    因此,必须对纸币的发行不再以金属货币量为依据予以充分的说明。

第一、在事实上,各国的纸币发行已经没有足量的贵金属保障。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价值实体货币阶段主要实行金本位制货币制度。现阶段,各国虽然还保持着大量的黄金储备,但是已不足继续作为纸币发行的物质保障。从下面几个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黄金储备、纸币发行量和国民收入三个方面的数量变化的比较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情况。                                       

表一   各国黄金储备      单位,亿盎司

时期

国家

1970年

1980年

增减变化

美国

3.163

2.643

-0.52

联邦德国

1.137

0.952

-0.185

意大利

0.852

0.666

-0.159

日本

0.125

0.242

+0.117

英国

0.385

0.182

-0.203

合计

5.635

4.685

-0.95

表二   各国货币发行(期末)量       单位:亿本币

时期

国家

1970年

1980年

增长倍数

美国

2260

4040

0.78

联邦德国

1050

2450

1.33

意大利

31.18

170.94

4.48

日本(万亿)

21.36

80.89

2.78

英国

96.35

388.9

3.03

表三   各国国民收入          单位:亿美元

时期

国家

1970年

1980年

增长倍数

美国

8790

22980

1.61

联邦德国

1668

7239

3.34

意大利

850.8

3562

3.18

日本

1763

8960

4.08

英国

1128

4600

3.08

(表中1970年和1980年统计数字摘自范慕韩编《世界经济统计摘要》)

从理论上讲,国民收入总量大的国家所需的货币量大。从表中统计的数字看,日本的国民收入总量是意大利的两倍多,而黄金储备却仅是意大利六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从理论上讲,随着经济的增长,需要的币量相应增加。从表中统计的数字看,美国10年间国民收入增加1.61倍,纸币发行量增加0.78倍,而黄金储备减少了0.52亿盎司,减少了16.7%。上述五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纸币发行量、国民收入总量都成倍增加,而黄金储备量除日本有所增加外,各国均呈下降趋势。10年间黄金储备总量减少了 0.95亿盎司,较10年前减少了16.8%。如果黄金仍然作为货币,这种日趋减少的总量是不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的。这说明当今世界各国并不掌握着流通中实际需要的全部金属货币,纸币的发行不可能以金属货币为依据。如果按当年价格计算黄金储备,再与纸币的发行量相比较,问题就更加清楚了。以美国为例, 1970年黄金储备为3、163亿盎司,以美元计算为110、72亿美元,(数字来源同上)而1970年发行的纸币为2,260亿美元。黄金储备仅为纸币发行量的二十分之一。

第二,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也无法用理论推算确定。

或许有人要说,在现阶段国家虽然没有掌握足够数量的黄金储备作为纸币的后盾,但是,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是可以利用计算公式求知的。

马克思早就指出了计算流通中的货币量的公式。即流通中的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这一公式是成立的,它明确了流通中的货币量、 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三者的数量关系。这并不是一个复杂的公式。一看就会明白,要求得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是在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已知的条件下才能计算。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在不同时期是一个变量,但在一定的时期内是确定的,可以由社会统计得知。这就要求货币流通速度在不同时期必须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常数,而不是一个变量。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例如,在一国或世界范围内,由于经济危机的暴发,必然导致前后两个时期待售商品价格总额的急剧变化。如果说货币流通速度是不变的,那么在危机阶段就意味着流通领域中的货币量急剧减少。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如果说金属货币量是相对稳定的,就说明货币平均的流通次数在危机阶段减少了。同样道理,在经济高涨时期,货币平均的流通次数增加了。这说明金属货币的流通速度在不同时期不是一个常数,而是一个变量。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说流通中的金属货币量就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量。因为作为货币的贵金属本身就是商品, 它随时可以作为财富储藏起来或用于生产和生活消费。同时,无论是作为货币还是作为一般商品也会在国际间流通。就一国范围来讲,由于上述各种原因,流通中的金属货币量也不会是一个稳定不变的量。由此,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上述公式中的三个因素在不同时期都是可变的。而且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不会影响正常的商品流通和金属货币本身的价值量。如果流通中的货币量是确定的,待售商品价格总额与货币流通速度必然成正比例变化以完成正常的商品流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增加,货币平均流通次数增加;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减少,货币平均流通次数减少。如果待售商品价格总额不变,则由流通中的金属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变化以完成正常的商品流通。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 “货币流通次数增加了,它的流通量就会减少;它的流通次数减少了,它的量就会增加。”(摘自«资本论»第一篇第三章·货币和商品流通)如果待售商品价格总额与流通中的金属货币量成正比例变化,则货币流通速度不变。

综上所述,在价值符号货币阶段,贵金属作为货币已退出了流通领域,纸币的发行不再以金属货币量为依据,单位纸币值的确定无法与金属货币发生联系。 这已经成为客观事实,并且在理论上被人们所承认。“自1971年美元不能兑换黄金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也就彻底崩溃了,信用货币的黄金后盾也被解除了。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承认黄金非货币化这一事实,黄金不再作为各国货币和特别提款权的定值标准。”(摘自改革出版社·刘鸿儒主編«新金融辞海»(上册)黄金条款)如果不顾客观事实的变化,继续把纸币的发行和单位纸币值的确定人为地与己不存在的金属货币量联系起来的任何作法都是错误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2-27 16:20:56
给大家推荐一个微信公众号”环球数据分析英汉互译中心“(huanqiushuju),我觉得这个公众号挺有用的,推荐给大家,里面有免费的考研真题和毕业论文写作方法,还有各种数据分析方法。大家不用因此感谢我哦。本公众号多个名校的数据分析爱好者联合创立立志于传播统计思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2-27 16:25:48
原因呢?原因呢?

楼主以为在使用金属货币的年代就没有通货膨胀吗?只有纸币才有通货膨胀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2-27 19:21:23
qi509 发表于 2016-2-27 16:25
原因呢?原因呢?

楼主以为在使用金属货币的年代就没有通货膨胀吗?只有纸币才有通货膨胀吗?
是的。通货膨胀是纸币的特有货币贬值现象。在金属货币阶段也就是说,在价值实体货币阶段没有货币贬值现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2-27 19:59:53
奉天法道 发表于 2016-2-27 19:21
是的。通货膨胀是纸币的特有货币贬值现象。在金属货币阶段也就是说,在价值实体货币阶段没有货币贬值现象 ...
那好!让你见识见识:

清朝武备增强,民族资本主义也得到了发展,看起来又一个“强盛”的大清出现在世人的面前,但是,这种“繁荣”从财政上得不到证实。对外战争中不断地战败,大量的白银外流,仅仅马关条约,赔偿金额就是2亿两白银,加上利息和其它支出,清朝需要赔偿三亿两以上。清朝此时是赤字财政,按史料记载:从康熙中叶开始,每年财政盈余约500万两,乾隆中期以后年均结余也在1000万两左右。鸦片战争之前的年度财政盈余也超过500万两,到鸦片战争后的1847年,财政结余约380万两。甲午战争前的1893年,国家财政结余约760万两。清朝财政赤字的真正起点是甲午战争之后,1896年赤字高达1292万银两,1899年为1300万两,1903年的赤字高达3000万两,此后的清朝廷债务缠身,一直到1911年灭亡之前仍然如此。清朝后期,财政是债务缠身,根本没钱。
  可是,清朝又确实很有“钱”,没有钱如何进行大规模军备?如何修园子?
  清朝实行的是银本位,白银无法印刷,这是一定的,清朝这戏法是怎么变的?清朝后期的表面繁荣,就支撑在这个戏法之上!
  虽然,白银无法印刷,但“钱”还是可以印出来的。
  前面说过新兴国家如何印美元,清朝也有自己独到的招数。既然白银都流到境外,那自己就用铜来代替白银,“钱”就出来了。
前些年,安徽凤阳一位农民挖地基时,挖出约十来斤的铜圆,发行的时代是宣统三年,直径2.9厘米,厚0.11厘米,重量约9克,合古代约两文多、不到三文的重量。当清ZF宣布铜元成为法定货币的时候,意味着很多“新钱”也就出来了,这种铜钱的机制钱大约从1901年前后开始大规模出现,也就意味着市场中,开始出现大量的新钱(相当于假白银),与白银共同流通。也就意味着从1900年之后的清朝繁荣,和印“钱”直接相关。
  可是,我们知道一件事,古代实行贵金属货币制度,铜矿需要开采和冶炼,铸钱是需要成本的,铜钱的面值也需要与白银的价值相对称。比如: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道光二十年前后的时候,一两白银可以换制钱一千五六百文,到咸丰时期,可以换到两千两三百文。但不管白银与铜钱的比例如何变,都有兑换关系,老老实实铸造铜钱,或许可以盈利,但不能实现厚利,还是解决不了清ZF的财政问题。
  但清ZF有创造性,上述9克重的铜圆,实际价值为两文多,面值标注为十文,清ZF就实现了7文多的利润,钱财滚滚而来,虽然大量的白银赔偿给外国人,用白银来衡量出现巨额的财政赤字,但自身也不缺钱,财源滚滚之下就可以支撑大规模军备等财政支出。
  虽然用白银表示的财政穷的叮当响,但实际不缺钱,这就是戏法。

见:如松:大清如何“印”出十年的繁荣。

不知道就不要下结论。欧洲在金属货币时代,在银币里掺杂使假,使银币的含量降低,增加货币的发行量的事情也不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