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经管百科 爱问频道
2097 6
2009-04-18

制衣商购置了一种机器并且裁掉了一半的员工。

就劳动成本而言,制衣商购置机器时期望能长期节省的劳动量,应该低于生产机器所投入的劳动量,否则就没有经济效益可言,制衣商也不会购置那种机器。

请问,这是什么意思?又为什么不是长期节省的劳动力高于投入量才有经济效益?

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4-18 14:23:00

假设该设备需要100个工人来制造,假定包含了100个无差别劳动力。而无果厂商买了这个机器,同时裁员不足100人的话,那么它的生产成本还是提高了。

用货币单位来说明可能更清楚,你花了100万购买了机器,使用期10年,到时无残值,同时裁员20个,10年中可节约工资开支80万,这样的话,你的成本实际上提高了20万,用机器替代劳动力并没有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26 01:02:0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26 08:55:00
成本低才能创造效益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26 14:36:00
原始社会没有机器,当然也没有失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27 16:28:00
以下是引用tango1988在2009-4-18 13:47:00的发言:

制衣商购置了一种机器并且裁掉了一半的员工。

就劳动成本而言,制衣商购置机器时期望能长期节省的劳动量,应该低于生产机器所投入的劳动量,否则就没有经济效益可言,制衣商也不会购置那种机器。

请问,这是什么意思?又为什么不是长期节省的劳动力高于投入量才有经济效益?

谢谢!

规模效应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对一个扣件厂进行过调查。他发现,扣件厂把扣件生产分成18道工序,这样,生产效率提高了几百倍、几千倍。客观上,降低了产品成本,保证了产品质量。在我国,格兰仕微波炉在全国上百家厂商的激烈竞争中,率先降价。价格由上千元降到千元之内,以至最后降至500元/台—299元/台。最后,市场上只剩下格兰仕唯一的国内品牌。现在,格兰仕已是世界最大的微波炉生产厂家。从结果来说,胜者为王,无疑成为行业的佼佼者。但是降价有如何能赢得市场,究竟是涨价有利,还是降价有利。这对于经营者来说,是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优胜劣汰是市场铁的法则,无论是涨价还是降价,占有市场和企业赢利是唯一的标准。
      我们以国内微波炉市场,有十家同等级的厂家竞争为例。假定每家各占10%的份额,售价在2000元,利润率在20%。如果格兰仕率先降价,利润率在10%。在同等质量的情况下,消费者倾向于购买低价的,其销量也逐渐上升。假如其销量增加200%,则利润总额为10%×300%总量,利润值增加50%。如果格兰仕将产量扩大十倍,用机械取代人工。由于效率的提高,成本降低(比如说降低10%)仍以10%利润率销售。这个售价已是其余九家厂的成本价。这样,在其余九个厂家还在坚持自己利率的时候,市场已经发生倾斜。再加上更低的销售价格,使部分原先难以购买微波炉的消费者能够接受。越来越低的价格,使得国内微波炉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扩大的市场规模,又更加促进了生产的机械化和各岗位专业化的分工。而专业化又更加提高了工作效率。不断的降本;促进不断的降价,不断的降价促进不断的降本。这种由于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得企业通过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降低售价的市场良性循环方式,属于一种市场特定的变化——规模效应。1996年长虹彩电降价促销和国美电器、苏宁电器的降价促销,都是规模效应的具体表现。就连代表工业革命的蒸汽机,也是为了适应纺织品市场庞大、人工过于密集、成本太高、迫切降本的需要而发明的。蒸汽机发明后,机械大量取代人工,成本迅速下降,市场竞争力增强。通过微波炉价格与销量的变化关系,我们得出一个结论:需求一定时,价格与商品量呈反向变化。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thread-427214-1-1.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