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挥通货膨胀的积极作用 ,不必消除通货膨胀。
不必消除通货膨胀并不是说不能采取行政手段从根本上消除纸币贬值的通货膨胀现象。纸币是国家政府发行的,是否增发纸币, 增发多少,都是由国家政府严格控制的,甚至国家政府要回笼纸币,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促使纸币增值,也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我们说不能消除通货膨胀的存在,是说从根本上长期消除通货膨胀的存在,不仅不能促使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反,会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经济活动中,认识到了货币值的稳定性之后,如果不是为了利息收入,就会把闲置的纸币由个人储藏起来 ,使纸币同金属货币一样在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手中具有保值储藏手段的职能,客观上就会造成货币流通不畅和流通领域货币量大量减少。这样就有可能导致单位纸币增值和物价下跌效应。
流通领域货币量的减少是不利于正常的商品流通及各种收支活动的需要的。单位纸币的增值,在银行名义利息率不变的条件下,存贷款的实际利息率会提高。同时由于流通领域的游资紧张也必然会导致银行存贷款名义利息率的提高,这种利息率的微秒变化,反应在财富收入的分配上,必然会增加债权人的利息收入,从而加重债务人的利息负担。在现代社会信贷的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债务人是企业法人,在单位纸币增值的条件下,无论是银行的名义利息率不变还是提高,都会导致实际利息率的提高,从而会加重借贷企业经营上的困难,甚至会造成企业倒闭、破产, 以及整个社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的严重后果,因此说从根本上消除通货膨胀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通货膨胀可以使国家发行的纸币全部投入流通领域,避免相当部分的纸币在流通过程中长期滞留在除金融机构以外的个别企业、事业单位及个人手中。在纸币贬值的通货膨胀存在的条件下,如果个别企业、事业单位或个入将闲置的纸币长期保存,最终会发现,虽然货币额并不会减少, 但其价值量或者说购买力减少了。这样,纸币的所有者只有在货币流通领域寻求货币保值储藏。为了使暂时闲置的货币得到价值保存, 或者力求减少因货币贬值造成的损失,就必须将闲置的货币及时存入银行以获取一定量的利息收入。当银行存款利息率与通货膨胀率相等时,货币的所有者仅仅得到了价值保存;当存款利息率低于通货膨胀率时货币的所有者只是减少了因纸币贬值造成的损失。在这两种情况下货币的所有者并不是得到真正的利息收入。这就使国家发行的全部纸币充分进入流通领域循环流通。通货膨胀导致货币在整个流通领域畅通无阻的这种极积作用,是任何其它行政措施和经济措施都无法取代的。
人们对通货膨胀在经济生活中所带来的消极作用是有切身感受的,是深恶痛绝的,对通货膨胀均持反对态度。但是,对通货膨胀在货币流通中的积极作用却是缺乏足够的认识。我们说要保留通货膨胀的存在,就是鉴于通货膨涨这种促进货币流通的无可代替的积极作用的这一客观事实。因此在治理通货膨胀时就不能简单地采取消除通货膨胀的办法,而是采取即要保留通货膨胀的存在发挥其积极作用,又要克服其消扱作用。
二、实施法定的通货膨胀率的货币政策,克服通货膨胀的各种消极作用。
如果我们对通货膨胀有了科学的认识,合理地利用通货膨胀,完全可以达到既要保持货币的正常流通,又要克服其消极作用的理想效果。
综观造成通货膨胀产生的消极作用的原因,不在于社会上是否存在通货膨胀这一现象。而是各国的通货膨胀现象到现今为止均具有主观随意性,不稳定性、神秘性。
通货膨胀的主观随意性,是说在是否采取增发货币的政策, 以多大程度增发货币的问题上,主要是受政府首脑的意志的影响。由于各届政府首脑所代表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的不同,或者是对社会经济运行现状的认识不同,会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的不稳定性,是说从较长时期看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不具有稳定性,通货膨胀程度——通货膨胀率具有不稳定性。
通货膨胀的神秘性是指通货膨胀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不具有应有的透明度,特别是对未来是否会有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程度如何缺乏预见性,经常受到通货膨胀的捉弄。
以往通货膨胀的这种主观随意性、不稳定性和神秘性,是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消级作用的主要原因。针锋相对,我们克服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消级作用的措施就必须消除通货膨胀的主观随意性、不稳定性和神秘性。这就要求国家的各届政府必须实施一条持续的法定的通货膨胀率的货币政策。这一货币政策显然地消除了由各届政府首脑决定是否实施膨胀政策及实施多大程度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的主观随意性和不稳定性。
由于实施持续的法定的通货膨胀率的货币政策,就会使整个社会在现时的,以及未来的经济活动中确切地把握通货膨胀率这一经济活动参数,从而避免因通货膨胀程度变化不定而造成的经济决策的失误。这样,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通货膨胀不可捉摸的神秘面纱就不复存在了。
对于如何确立法定的通货膨胀率,可以考虑这样的三条原则:
第一、是足以使纸币在个别单位或个人手中丧失保值储藏手段的原则。这就是说必须使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纸币贬值的通货膨胀的存在,如果不将手中的纸币用于消费、投资或存入银行就会贬值。从这一点上讲,法定通货膨胀率不能定得太低。
第二、是通货膨胀率的确定必须便于计算原则。这是由于通货膨胀率是经济统计、核算及较长时期债务清算的重要参数,将会被广泛运用。鉴于这一点,通货膨胀率的百分比最好是整数,如5%、8%、10%等。
第三、是与各主要经济大国的通货膨胀率采取大体一致的原则。这是因为任何一国的通货膨胀都会对国际货币关系产生影响,采取与各主要经济大国大体一致的通货膨胀率的货币政策,可以避免直接采取大幅度调整汇率的办法来调整国际货币关系引起的麻烦。如果能够在世界各国范围内统一实施持续的法定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就更为理想了。
在实施法定通货膨胀率的货币政策时,切记不能把货币增发率与通货膨胀率混为一谈。
二、实施法定通货膨胀率的货币发行
(一)、实施法定通货膨胀率需要增发的货币量的计算
1、首先要计算出因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变化,在保持货币值稳定条件下,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
因为通货膨胀率除了受纸币发行量的影响外,还要受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变动的影响。由于在单位纸币值不变的条件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应与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变化成正比例。社会就业劳动者增加一倍,则流通中的货币量就必须增加一倍,如果社会就业劳动者减少一半,则流通中的货币量也必须减少一半。在单位纸币值不变,要求没有通货膨胀的条件下,计算出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变化后, 流通领域所需要的货币量就等于现时流通中的货币量与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变化系数的乘积。
假设现年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L1为6亿人,预计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L2为6.072亿人。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增长率为1.2%。即(L2-L1)/L1
=(6.072亿人-6亿人)÷6亿人=1.2%
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变化系数L’=L2/L1
=6.072亿人÷6亿人=1.012。
按照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变化成正比例地增发货币量,不会造成货币贬值。也就是说流通中的货币量变化系数Z’与L’相等,都是1.012。无论是L’/Z还是Z’/L都等于1。纸币值处于稳定状态。
假设当前流通中的货币量Z1为2万亿元人民币,下一年度流通中需要的人民币Z2=Z1×L’或Z2=Z1×Z’
即Z2=2万亿元×1.012=2.024万亿元
人民币增发量=Z2-Z1
=2.024万亿元-2万亿元=0.024万亿元
人民币的增发量也可以用Z1与社会就业劳动者增长率的乘积计算。计算公式:人民币的增发量=Z1×(L2-L1)/L1
=2万亿元×1.2%
=0.024万亿元
也就是说,下一年度增发的240亿元人民币不会造成货币贬值的通货膨胀。
如果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趋于减少,预计下一年度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增长率为负数值——-0.2%,减少120万人,L2为5.988亿人。L’=L2/L1=5.988亿人÷6亿人=0.998。那么就要求Z’=0.998,流通中的货币量Z2也减少0.2%,或者说流通中的货币量的增长率为负数值——-0.2%。在这种条件下,无论是L’/Z’还是Z’/L’都等于1。纸币值处于稳定状态。
在当前流通中的货币量为2万亿元的同等条件下,要使货币值处于稳定状态,下一年度流通中需要的人民币Z2=Z1×L’或Z2=Z1×Z’。
即Z2=2万亿元×0.998=1.996万亿元
人民币增发量=Z2-Z1
=1.996万亿元-2万亿元=-0.004万亿元
同样,人民币的增发量也可以用Z1与社会就业劳动者增长率的乘积计算。计算公式:人民币的增发量=Z1×(L2-L1)/L1
=2万亿元×(-0.2%)=-0.004万亿元
这就是说,在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减少,或者说社会就业劳动者的增长率为负数值的条件下,要保持货币值稳定,就必须以社会就业劳动者的增长率的同等程度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否则,会产生货币贬值的通货膨胀。
总之,当L’/Z’=1,或者Z’/L’=1时纸币值稳定。也就是说,就业劳动者人数与流通中的纸币量以相等的程度增加或减少变化时,不会影响单位纸币值的变化,纸币值是稳定的。
2、单独以法定年通货膨胀率计算出的需要增发的货币量
法定年通货膨胀率为P, 预计下一个货币发行年度的货币量为Z2,那么
Z2=Z1×(1+P)
需要增发的货币量=Z2 - Z1
在现时流通中的货币量Z1为2万亿元人民币的同等条件下,法定年通货膨胀率P为6%,
Z2=2万亿元×(1+6%)=2.12万亿
需要增发的货币量=2.12万亿元-2万亿元=0.12万亿元。
同样,人民币的增发量也可以用Z1与法定年通货膨胀率的乘积计算。计算公式:人民币的增发量=Z1×P
=2万亿元×6%=0.12万亿元
3、联系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变化因素,计算法定年通货膨胀率所需要的货币量
以上分析是从两个方面孤立地分析对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问题。如果要联系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变化因素,实施法定年通货膨胀率的货币政策时,绝不是将两组增发的货币量简单地相加。还需要将两个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问题考虑在内。
虽然,流通中的货币量与就业劳动者人数以相等的程度作增加或减少变化时,不会影响单位纸币值的变化,纸币值是稳定的,但是,这必然会改变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因此,也必然会对实施法定年通货膨胀率需要增发货币量多少的准确计算产生影响。
为了使问题明朗化,我们可以把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增长率设想的大些。比如说,在现时流通中的货币量Z1为2万亿元人民币的同等条件下,下一个货币发行年度,仅与社会就业劳动者的增长率以相等程度增发的货币量就需要达到1万亿元。这说明就业劳动者人数增长50%,增加3亿人,L2为9亿人。那么,以Z2=Z1×(1+P)计算出的增发1200亿元人民币是不可能达到实现法定年通货膨胀率6%的预期目的的。而是要考虑到与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增长率以相等程度新增发的货币量1万亿元人民币也必须贬值6%,才能达到人民币贬值6%的预期目的。也就是说,还需要再增发600亿元人民币。其计算方法就是还需要再加上一个法定年通货膨胀率与用Z1与社会就业劳动者增长率的乘积得到的货币增加额。用前面确定的符号表示:P×[Z1×(L2-L1)/L1]
=6%×[2万亿元×(9亿-6亿)/6亿]
=6%×[2万亿元×50%]
=6%×1万亿元
=600亿元
当然,如此数量的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增长是少有的。但是,这种放大性的数字可以使我们对问题的分析更加简明。这种计算方法可以适用于社会就业劳动者增加或减少的程度较小的各种条件下的准确计算。我们仍然以前面设定的社会就业劳动者增加和减少的两种状况进行计算。
Z1为2万亿元人民币,L1为6亿人。预计下一货币发行年度社会就业劳动者呈增加状态,L’=1.012。 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增长率为1.2%,即(L2-L1)/L1=1.2%。,实施法定年通货膨胀率为6%时,计算下一货币发行年度需要增发的货币量。
我们分三步进行:
(1)、因预计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增长需要增发的货币量,人民币的增发量=Z1×(L2-L1)/L1
=2万亿元×1.2%
=0.024万亿元
(2)、按法定年通货膨胀率需要增发的货币量,人民币的增发量=Z1×P
=2万亿元×6%=0.12万亿元
(3)、因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增长率以相等程度新增发的货币量与法定年通货膨胀率想联系需要增发的货币量,人民币的增发量=P×[Z1×(L2-L1)/L1]
=6%×[2万亿元×1.2%]
=6%×[0.024]万亿元
=0.00144万亿元
到此,我们才能准确地计算出实施法定年通货膨胀率需要增发的货币量。那就是将以上三个计算结果相加起来:0.024万亿元+0.12万亿元+0.00144万亿元=0.14544万亿元
即下一货币发行年度需要增发的货币量为1454.4亿元。
依据以上计算,我们还可以使计算公式化,从而简化计算过程。为了计算公式的简化,把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增长率的表示方式由(L2-L1)/L1简化为L3。因预计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增长需要增发的货币量,人民币的增发量=Z1×(L2-L1)/L1 就简化为人民币的增发量=Z1×L3。
因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增长率以相等程度新增发的货币量与法定年通货膨胀率想联系需要增发的货币量,人民币的增发量=P×[Z1×(L2-L1)/L1] 就简化为人民币的增发量=P×(Z1×L3)
按法定年通货膨胀率需要增发的货币量,人民币的增发量依然用Z1×P
这样将三个公式简化为一个公式,就成为人民币的增发量=Z1×L3+Z1×P+P×(Z1×L3)
=Z1×L3+Z1×P+Z1×(P×L3)
=Z1×(L3+P+PL3)
这就是实施法定通货膨胀率需要增发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用文字表述就是用上一年度流通中的货币总量,与法定通货膨胀率、预计社会就业劳动者的增长率(含负增长率、零增长率)、以及法定年通货膨胀率与预计社会就业劳动者的增长率(含负增长率、零增长率)乘积的总和,二者相乘的积。
此公式可以用前面的数据和计算结果来验证。人民币的增发量=Z1×(L3+P+PL3)
=2万亿元×(1.2%+6%+6%×1.2%)
=2万亿元×(1.2%+6%+0.072%)
=2万亿元×7.272%
=2万亿元×0.07272
=0.14544万亿元
用此公式,我们来计算在上一年度流通中的货币总量为2万亿元人民币,社会劳动者就业人数为6亿,法定年通货膨胀率为6%的同等条件下,假设预计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增长率为负数值(-0.2%),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较上一年度减少120万人,人民币的增发量的计算。
人民币的增发量=Z1×(L3+P+PL3)
=2万亿元×[(-0.2%)+6%+6%×(-0.2%)]
=2万亿元×[(-0.2%)+6%+(-0.012%)]
=2万亿元×[5.788%]
=0.11576万亿元
即下一货币发行年度需要增发的货币量为1157.6亿元。(二)、实施法定通货膨胀率需要增发的货币量的发行
实施法定通货膨胀率需要增发的货币量的发行问题,主要就是对下一货币发行年度所确定的需要增发的货币量在12个月之内分配发行的问题。这里需要考虑两个问题。
1、在确定了法定年通货膨胀率的条件下,确定以月计算的通货膨胀率。在法定年通货膨胀率为6%的条件下,法定的月通货膨胀率是可知的。即以月计算的通货膨胀率为0.5%。是年通货膨胀率6%的与12 个月的平均数。
2、在确定了月通货膨胀率的条件下,按照法定年通货膨胀率计算的需要增发的货币量的发行,也必须在12 个月之间平均分配。如下一货币发行年度需要增发的货币量为1454.4亿元。平均每个月增发121.2亿元。
在实施法定通货膨胀率货币政策, 计算流通中的货币量时还必须较为准确地计算出本币外流与外币流入的基本数字。因为本币较长时间流出国外属于本国流通中的货币量的减少, 而大量外币流入并在流通中正常使用属于本国流通中的货币量的增加。同时,实施持续的法定的通货膨胀率的货币政策,经过若干年后,流通中的货币量会成百倍或成千倍大量增加而不利于商品流通、货币流通和经济统计工作时,可以一次性地成百倍或成千倍地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成百倍成千倍地提高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相应地取消大面额货币的流通使用,恢复小面额货币的流通使用。
四、完善实施法定通货膨胀率的货币政策,需要相应的改革措施
第一,按法定通货膨胀率增发的货币的使用。不是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应急措施,不是作为国家财政向中央银行的贷款,也不允许中央银行以直接向社会流通领域贷款的方式投放,它应直接作为国家当年的财政收入。只有这样做才是对全国公民、企事业单位最公平的,这样做完全可以认为是以隐蔽的、增发货币的形式,完成了国家正常需要的税收,同时也就减少了公开向公民征税的税额。
第二,在经济统计、核算、固定资产评估以及银行以外的债务年终清算(除具有特殊承诺外)中,必须允许并强调加入法定通货膨胀率这一重要的经济参数。必须使全社会公民明确这样一些事实及观念,以年均通货膨胀率(也可以通过计算得出月、日通货膨胀率)计算出单位和个入的银行利息、债务利息,只是原债务本金的价值保存部分,只能称作为名义利息。只有超过了通货膨胀率的利息部分才是实际的利息。在以当年价格对企业固定资产的评估及是否盈利的核算中,首先将原固定资产总额加原固定资产总额与通货膨胀率之积的和确立为固定资产原值,才能进行是否盈利的考核。国家财政收入、预算支出拨款以及公民个人收入,以年通货膨胀率计算出的增长部分较上年度比较应视为持平, 然后方可论增减。在对物价变动的考査中, 较上年度以年通货膨胀率增长的某种商品价格属于价格不变,某种商品价格不变属于物价下跌。商品价格只有超过通货膨胀率的增长的价格部分才属于物价的上升。
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条件下,总体上单位商品的平均价值量会随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断减少。因此不管商品的货币价格因通货膨胀如何上涨,我们都会清醒地认识到总体上商品平均的反映价值量变化的实际价格是呈下降趋势。
第三,要确立正常的国际货币关系并密切关注各国通货膨胀的程度, 通过计算由政府公布而不是通过金融市场的买卖及时调整本币与外币的汇兑比率。要调整国际货币关系首先必须确立正常的国际货币关系。假设两国货币关系在上年度处于正常状态时:反映正常货币关系的汇率为1甲元等于4乙元,如果本年度甲国年通货膨胀率为10%,乙国年通货膨胀率为零没有通货膨胀率,那么两国同反映正常货币的汇率为:
1甲元×(1十10%)=4乙元
1甲元≈3.63乙元
如果乙国也发生通货膨胀,且年通货膨胀率为20%,那么反映两国正常货币关系的汇率为:
1甲元×(1十10%)=4乙元×(1十20%)
1甲元≈4.3636乙元
只有在确立正常的国际货币关系的条件下,并随各国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及时调整使之保持这种正常状态,才能将各国经济发展中的统计数据得以比较。比如说,以某一年做比较,美国劳动者年均创造国民纯收入用美元表示为3万美元,我国劳动者年均创造国民纯收入用人民币表示为3千元入民币。
反映正常的货币关系的汇率应为:
3000元人民币=30000美元 .
1元人民币=10美元
只有在反映正常的国际货币关系的汇率的计算下,才能对两国的各种经济数据进行比较,才能准确地体现我国劳动者的创造力和我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
现行汇率1美元=8元人民币则是不正常的中美货币关系。由此计算出我国劳动者人均创造的国民纯收入仅有375美元,仅是美国劳动者人均创造的国民纯收入的80分之1。这样就极大地贬低了我国劳动者的创造能力。从而也就极大地降低了我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
设美国在平原修筑1公里铁路为300万美元,同样条件下我国修筑1公里铁路为300万元人民币,用反映不正常货币关系的现行汇率来比较,我国修筑1公里铁路折合美元为37万美元,是美国修筑同等条件下铁路费用的八分之一,是最大的节约。如果用反映正常货币关系的汇率来比较,我国修筑同等条件下1公里铁路的费用折合美元为3000万美元,是美国的10倍,这是最大的浪费。这一点如果我们不用货币表示,而是用修筑同样条件下1公里铁路所用的平均中等劳动力来比较就更为清楚了。美国修筑1公里铁路折合为100个劳动力的一年工作量,而我国则折合为1000个劳动力的一年工作量。如果按美国的效率,我国300万元人民币不应在平原地区仅修1公里铁路, 而是应该修筑10公里的铁路,才不会使国家财政收人白白浪费。
建立正常的国际货币关系也包括在国际间相互使用货币结算问题,在这一点上也应坚持平等原则或称之为对等原则,即在相互自由使用对方货币进行国际结算或货币流通问题上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平等协商达成共识的结果。任何一国的货币,都不应具有作为国际贸易结算的唯一货币的特权。
只有在确立并保持正常的国际货币关系的条件下,才能理顺国际物价关系,彻底消除保护主义,从而使国际贸易得到正常的发展,使国际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真正建立起平等、公正、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使世界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在确立了正常的国际货币关系、物价关系的同时,也就使国内各省区的货币关系、物价关系恢复正常,使国内各省区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使国内的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平衡发展。
完稿于2001年6月28日
为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献礼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