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这一标题恐怕多少会让读者感到意外,因为两者(社会主义与零交易成本)从直观上似乎看不出有什么联系。其中一个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一个是西方经济学理论,分别归属于两种不同的体系。唯一的联系似乎是交易成本理论的创始人——科斯先生,这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对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寄予的深厚情怀。
自然,不能因此就把它归为社会主义的范畴。事实上,科斯先生提出交易成本理恰是为了反对经济学理想化模型中零交易成本的假设,并使其回归到现实经济的分析之中。他反驳的逻辑是如果承认零交易成本假设,那么资源仅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就足以达到最优,如此一来企业的存在性将受到质疑,这与企业普遍存在的现实世界有着巨大差距。《企业的性质》一文不仅解释了企业存在性的问题,也解决了企业边界的问题,即企业将倾向于扩张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另外,按照科斯先生的观点:不要过多的关注零交易成本的世界,因为它不可能存在,我们的现实世界永远是一个正交易成本的环境,因此我们要关注产权、法律和制度,回归到真实的经济学当中。
这一点说的不错,交易成本确实难以达到零的地步,甚至我们目前的市场运行中大部分成本也是来源于交易成本,即便交易成本有下降的趋势,也不能达到零的状态,就拿大家最熟悉的交流来说,有人喜欢这种语言,有人喜欢那种语言。如果两者之间的语言无法统一,一定会造成沟通方面的成本,而如果迫使其中一人学习另一个人的语言,又会使这人放弃自己的偏好,同样会造成一定的成本。所以交易的各方面成本常常会出现此消彼长的局面,个人的偏好与集体的偏好在利益上也往往难以达成一致,交易成本为零也就自然不可能了。于是有人说让交易成本为零就像承认这个现实世界没有摩擦力一样荒谬。
我们当然要承认这个世界是存在摩擦力的,但同时也不能忽略这个世界存在着推动力,也就是交易的收益。与交易成本相似,交易收益也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水资源的可循环利用可以抵消掉水资源运送过程中的消耗;兴趣爱好能抵消掉一部分工作环境中的不理想,品牌的优越感也抵消一定的超额利润,态度良好的服务抵消掉一部分的高收费。只要这部分的交易收益与交易成本相抵,那么处于临界状态下的交易依然可以维持下去,资源的配置仍然可以达到最优。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见有时人们为了得到更高的交易收益(高于社会平均效用),也会愿意承担一定的交易成本(搜寻成本)。因此,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在这里做一个约定,零交易成本的含义是指交易收益与交易成本作用后为零。
目前已有文章指出,科斯第一定理中,两者(交易收益与交易成本)相抵为零时同样能够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基于此,我们可以在零交易成本的环境下考察经济的性质,并可以认为这种研究是有意义的。那么回到本文的主题,零交易成本为何能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三点
:第一,在零交易成本的环境下,企业将呈现出无边界的状态,此时整个社会以自由人联合体的形式进行生产,此时协作、分工和交易的社会性均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第二,商品经济在零交易成本的环境下发展到了极致,使得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得到解决,如此零交易成本成为了商品经济与产品经济的重要分界点。第三,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在零交易成本的冲击下,逐渐被“扬弃”。简单来说就是拥有商品便是拥有货币,商品的私人属性与社会属性一致;另外,商品和资源的极大丰富也使得商品价格不再由供求关系所决定(在按需生产的前提下,价格不再由物的稀缺性所决定,而是由劳动时间的稀缺性决定),即价格回归于商品的真实价值尺度—劳动量,这时劳动量与劳动量之间可以直接进行交换。换句话说就是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将代替货币行使交换的职能。在这里,可以说货币否定了个人的时间,而更高层次的时间又否定了货币。
我们也可以从经典的鲁滨逊经济模型着手来理解上述观点(无论是张五常、科斯还是马克思都对这一模型有所研究),并从交易成本的角度说明社会主义经济就是鲁滨逊经济体螺旋形上升的形态,也是产品经济在自然经济下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下面我们分别对三个场景进行描述,并探讨交易成本与社会性之间的关系。这里,我们将社会性理解为分工、协作的广度。
第一个场景:当岛上仅有鲁滨逊一个人时,对于他而言,饿了就去森林打猎;衣服破了,就用兽皮缝成衣服;房子坏了,就去砍伐附近的树林,总之,他必须依靠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身的需要(亚当.斯密)。因而他是不存在与他人交易、不存在货币,显然也就不存在交易成本的。此时的交易成本既可以说是零(如果世界仅有他一人),也可以说是无穷大(如果岛外还有其他人)。为了满足生存需求,他必须计划好劳动内容和相应的劳动时间,这里的劳动时间相当于自己与自己交易的价格,同时,由于他自己直接认可了自己的劳动,因而也不存在商品经济中的基本矛盾。比如,首先他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寻找食物和水,以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其次是武器和住所,以防止野兽和自然灾害的侵袭等等。简而言之,根据自身需求而制定的计划劳动时间具备了部分的价格机制,并调配着他的劳动方向。
第二个场景:我们将视野扩大,假定世界由n个岛屿,n个鲁滨逊,n艘船构成,且每个岛上住着一个鲁滨逊,他们可以通过船只互通有无。那么此时,距离越近(交易成本越低)的岛屿之间越容易首先产生分工和协作。分工的广泛实行,使得一个人依靠自己的劳动而获得的产品所能满足的自身随时产生的需要只有很小一部分,其他大部分的需要,则要依赖他人的劳动产品来提供。由此,n个岛屿可被划分为相对独立的m个区域(m<<n),每个区域形成了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货币、不同的制度和不同的文化。尽管这些不同点对区域之间的协作造成了障碍,但是区域内部的协作却是极其有效的。由此,交易成本的下降使得分工、协作的社会性得以增强,可以推知的是交易成本的进一步下降一定会促使岛屿之间、市场之间不断融合。不过此时的经济中是存在交易成本的,也是有家庭、企业和国家这样相对独立的具有私人属性的区域。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转化问题一直是这个经济体下的基本矛盾,并由此导致经济周期,甚至金融危机。
第三个场景:重新回归一个人的鲁滨逊经济。只不过他是以社会作为整体来看待的。如果说交易成本与社会性之间存在反向关系,那么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社会性的一面将被极大的发挥出来,此时的岛屿之间、市场之间融合为一个整体。同时,它也是场景一的螺旋形上升,与场景一的性质理应是相同的,也是处在一个社会需要什么,它自然就去提供什么的经济之中,也称为产品经济,货币的“扬弃”使得整个经济环境避开了商品经济中的周期现象(尤其是金融危机)。
孔子有言:“一幅图胜过千言万语”。从宏观层面来理解,似乎用这样一幅图(母校的雕塑建筑)和下面的两句话便可说明社会主义经济具有零交易成本的性质。
张五常先生对交易成本的定义:“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交易成本包括那些不可能存在产权、没有交易、没有任何一种经济组织的鲁滨逊.克鲁索经济的成本。”
马克思的观点:“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共同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当做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在那里,
鲁滨逊的劳动的一切规定又重演了,不过不是在个人身上,而是在社会范围内重演。”
如果承认雕塑左端的小人所处的经济环境中无交易成本(相对于他自身而言是零或相对于未知的他人而言是无穷大),那么右端的大人(根据否定之否定规律,可将社会视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不过这一生命必须以个体的自由为前提,它既不是国家社会主义也不是通俗理解的计划经济体)也将是如此。事实上,当我们沿着螺旋形的轨迹往上看时,会发现整个社会确实是处在更高层次的鲁滨逊经济环境中,因为人类社会不过是蜷缩在地球这个孤岛之上,相对于浩瀚的宇宙,相对于外星文明而言,交易成本依然是巨大的(相对于社会自身而言是零而相对于未知的文明而言是无穷大),证明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