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账户体系
描述一国对外经贸联系的最重要统计指标是“国际收支平衡表”(Balanceof International Payments,BOP)。BOP 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别的国家(或地区)全部经济往来的收支流量,类似于财务报表中的现金流量表;当然,有流量就有对应的存量统计——国际投资头寸表(InternationalInvestment Position,IIP)。IIP反映了特定时点上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存量,类似于财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表;国际投资头寸表在计价、记账单位和折算等核算原则上与国际收支平衡表一致,与国际收支平衡表共同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完整的国际账户体系。
国际收支平衡表由“经常账户(currentaccount)”、“资本账户(capital account)”与“金融账户(financialaccount)”三项组成,其中后两项被合称为“资本与金融账户(capital and financialaccounts)”。理论上,经常账户、资本账户与金融账户三大账户加起来应该等于零。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重要的一项是经常账户。它包括货物(goods)、服务(services)、收入(income)和单边转移(unilateraltransfers)四个项目,反映了因贸易、收入和转移所导致的现金流动。这部分差额为正,表明现金流入本国。在宏观经济模型中的“净出口”就可以对应到经常账户。
收支平衡表中的资本与金融账户反映了本国一定时期内对外资本流动与金融交易收支的状况。差额为正,表明资本流入本国。其中的资本账户对应着非金融的资本流动业务。比如固定资产所有权在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之间的转让,移民带来或带走的货物或资产,固定资产的交易、继承、赠与、保险支付等。而金融账户则反映了金融交易带来的资本流动。金融账户中又包含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以及储备资产的变化。所谓储备资产,就是一国政府为国际支付所准备的国际硬通货。它包含货币黄金(央行金库中的金块)、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特别提款权(SpecialDrawing Rights,简称SDR)、以及外汇储备(美元、欧元、日元等国际普遍接受的货币)。
放开资本项目,意思就是放开对这些交易的管制,让国内外居民都可以自由进行。这样,必然带来跨境资本的自由流动。这种流动有可能对国内金融市场和国内经济产生巨大的负面冲击。因此,我国在开放资本项目上一直十分审慎。有人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我国在金融账户下有巨大的交易量,而不像资本账户那样近乎被堵死。答案是,我国金融账户下的交易也有非常多的管制规定——比如外国居民就只能通过有限的几个渠道参与到我国国内的金融市场中,而且会受到我国外管局所设定的额度管制。另一方面,我国金融账户下的许多交易其实是国家行为——比如我国外管局购买美国国债、中投公司购买美国公司的股份。
所谓特别提款权SDR,也可叫做“纸黄金”(PaperGold),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1969 年所创造的一种用于国际支付的账面资产。具体来说,SDR 是IMF分配给其成员国的一种使用资金的权利。当成员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用SDR 来向IMF 指定的其他成员国换取外汇,以进行国际支付。可以把SDR 理解为一种IMF 安排的、国家间的“信贷额度”。
国家收支所代表的流量会改变一个国家对外资产和负债存量的情况。这个存量的状况就由国际投资头寸表来反映。不过,IIP 中存量的变化并非完全由BOP 中的流量所带来。资产价格的变化、汇率的变动、以及其他一些调整都会影响IIP 中的存量数据。比如,我国外汇储备存量都公布总的美元计价的数额。但相信我国外储中还会包含相当比例的非美元资产(如欧元、日元)。这样,当美元升值时,这些非美元资产的美元估价就会相应缩水,从而导致我国外汇储备总量的下降。相反,当美元贬值时,我国外储规模会因为非美元资产估值的上升而膨胀。在分析我国外汇储备变动的时候,这种汇率波动带来的影响必须要加以考虑。
国际投资头寸表本质上是一个国家对外的资产负债表,因而包含资产和负债两大部分。资产和负债中又都包含直接投资、证券投资(股票债券)、以及其他投资(货币存款、贷款、贸易信贷、SDR 等)三大类。在资产项中还额外包含储备资产一项,反映一个国家政府的国际支付工具储备。国际收支头寸表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资产减去负债之后的“净头寸”。
二、中国的过剩储蓄
由经常账户顺差的国民收入恒等式:
S-I=CA
S代表国民总储蓄,I代表国内投资,CA代表经常账户顺差;它表明,一个国家的经常账户顺差等于这个国家国内的总储蓄减去其国内总投资。从经济道理上来讲,就是一个国家的储蓄就只能拿来做投资。国内投资如果用不光国内的储蓄,那就需要把剩余下来的储蓄借给外国人,从而形成经常账户的顺差。反之,如果一个国家国内投资太多,超过了国内的储蓄。那这个国家就必须从国际市场借入资金来支撑国内的投资。这样,就会有经常账户逆差。而经常账户逆差如果持续大量存在,必然会导致这个国家的国际投资头寸持续恶化。当这个国家没有足够的硬通货来支付其国际债务的本息之时,这个国家就会爆发国际收支危机,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中国经常账户的巨额盈余实际上反映了较高的国内储蓄,中国储蓄的独特之处在于较大的企业储蓄份额,驱动企业储蓄行为的因素有:过度集中的金融体系只为大型企业服务,对自然资源的税收偏低,以及某些行业垄断的存在;这些扭曲导致企业利润和储蓄过高。这样,大量财富集中于国有企业部门,而不会流入居民部门;因此,中国想要拉动国内消费并减少储蓄,就需要进行改革以消除上述扭曲。
全球经济是一个封闭经济体。有国家有经常账户顺差,就必定有国家会有经常账户逆差;有国家有富余储蓄向外借出,就必定有国家储蓄不足需要从外借入资源。因此,世界上必然会有国家与中国形成镜像,以它的储蓄不足、经常账户逆差来平衡中国的储蓄过剩、经常账户顺差;这个国家就是美国。
全球失衡的扩张与收缩
这样,就形成了所谓“全球失衡”(globalimbalances)的格局。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这是国际经济学界最为关注的现象。在全球失衡中,中国、日本、其他亚洲新兴国家、以及石油输出国持续有大量经常账户顺差。而这些顺差几乎全部由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所平衡。在2000-2008年,全球失衡的程度(由所有顺差国经常账户顺差之和衡量)明显加大。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这期间,中国经常账户顺差规模本身就有相当幅度的扩张。而中国对能源需求的增加也推高了油价,让石油输出国石油收入大增,国内储蓄增加,推升了这些国家的经常账户顺差。
在全球失衡中,包括中国在内的顺差国一方面大量向美国出口商品,形成大量贸易顺差。另一方面,顺差国也将其富余储蓄借给了美国,增加了美国国内储蓄的总供给,因而也就压低了储蓄的回报率,也即真实利率。
三、全球失衡与金融危机
2005年3 月,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BenS. Bernanke)做了一场题为《全球储蓄过剩与美国经常账户逆差》(The Global SavingGlut and the U.S. Current Account Deficit)的演讲。在演讲中,伯南克提出,全球储蓄过剩所导致的低利率环境是美国出现泡沫的一个重要原因;即顺差国所提供的富余储蓄压低了美国的利率,催生了资产价格泡沫,为次贷危机埋下了种子。伯南克的savingglut 理论指出了全球经济的重要特征—全球失衡中资本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流动。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曾认为,人民币币值低估导致了美国的巨大贸易赤字,并且随之出现的中国大量购入美国国债的行为压低了美国利率,从而催生了美国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上的泡沫,最终引发了金融危机。
全球失衡扩张过程中,美国利率持续下降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客观上反映了全球失衡从扩张到收缩的过程。2007年金融危机之前,中国巨额的储蓄补贴美国泡沫经济的国际资金流动链条,“次贷危机”终结了美国加杠杆的进程,引发了全球失衡的剧烈收缩,进而通过外需收缩的路径打击中国经济,使得中国经济结构失衡所产生的“内需不足”问题凸显。
参考文献:
1. 中国经济专题 林毅夫
2. 从中国内部失衡到全球失衡 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