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管理而言,以往环境相当稳定,凭计量、信息和科技就可以做出合适的决策。如今环境快速变迁,目标不显明,信息不充足,数据也不够准确,单凭知识,不易明确地判断、抉择。
制度化、数量化、全球化的刻板印象,使得管理日趋违反人性的需求。如果管理能够合理化,适度地注重例外、模糊地带和本土色彩,这样才是真正的人性化。人性是一样的,习惯却各地方略有不同。于是管理者的问题解决智慧就显得更为重要。
管理者预测未来的变化,应该用理智来思考,用感情来互动,是管理者情理兼顾的良好态度。《老子第27章》教导我们如何用人,他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正因为不善者善之,不信者信之,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意指,掌握、顺应规律的圣人,经常善于使人尽其才,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使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遗弃的物。「无弃人」,是管理、用人的理想目标。然而,要达到无弃人的目标,就要「常善救人」。即对人必须一视同仁,不以好恶、亲疏、远近区别对待。管理者必须「无私」,不计较个人好恶、得失、恩怨。
然而,要如何才能做到「无私」?那就必须先不断修练自己,达到「忘我」,也就是佛教的「无我」的观念,只有做到这种地步,才能没有区别心,众生平等。如此就可达到化不善为善,化虚伪为信实,化怨恨为恩德,管理才会出现理想的境界。
在现实生活中,多数管理者往往难以完全突破「情感」的因素,难以完全做到「无私」。在处理各种决策、人际关系时,会有不同程度的主观及感情倾向。如此的管理行为就违背了客观规律,无法真正体现自然无为的管理。例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用人的重要原则。它符合用人的客观规律,是自然无为的。
然而,在现实管理中,上司对下属总是不放心,不信任,事事要过问,处处想插手。结果,干扰更多、更深。于是,就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
管理者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固然是个好习惯,但偏偏现代社会正处于什么话都有人讲,每个人都持之有理的情境,所以必须慎重选择、明辨是非,才不致吸收一大堆信息却无从判断。
人无法禁止别人乱说话,但可以明确地做出判断。可以听取新闻报导,却不可以轻易地接受他们的推测或判断。因为新闻是事实,判断或推测则很可能是报导人主观的意见而已。
管理的目标,不只单纯的「追求利润」,应该贯通「安、和、乐、利」,把「和、乐、利」统合在「安」的前提之下。追求「安、和、乐」的「利」,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才能不偏不倚、合乎中道。
管理要想减少障碍、消除劳资的鸿沟、使顾客长期忠诚,就必须不断修练自己,达到「无我」、「无私」,才能在企业营运时,化不善为善,化虚伪为信实,化怨恨为恩德,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企业才会突破重围迈向新的蓝海。
经济日报 张威龙教授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