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说民航企业同盟涨价”是媒体的一次误读。
此次航空票价计算和显示方式的调整,纯粹是一次技术性调整。从中长期(一个月以上)看,对旅客实际承担的旅行成本不会有实质性影响。
在可预见的2-3年内,国内航空公司的运力明显过剩,将导致竞争过度,票价水平根本高不起来。而且,从从长期看(5-10年),机票价格水平是走低的。
此次,媒体观察到“价格上涨”应该是两个原因:一是4月20日开始,尤其是4月25日开始,进入五一假期,航空公司预期度假和探亲需求增加,故调高此阶段的票价水平(以前有五一长假,航空公司年年如此;现在没有五一长假,航空公司还惯性的这样做);二是,的确航空公司想趁着此次“技术性调整”浑水摸鱼,短期内调高票价仓位级别(即票价水平),能捞点是点。航空公司根本没指望,此次由中航信实施的“技术型调整”能对其中长期的收入水平带来什么实质性利好。
只是没成想,媒体同时看到两个事件“票价显示的技术性调整”和“票价普遍上涨”,就把这两个事件用因果关系联系起来。而还扣了个大帽子:利用垄断地位,串谋涨价。哈哈。还把中航信和民航局也一并拉进来。
不过,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正因为,中国民航的主要航空公司处于垄断地位,就像头后张了个小辫子。媒体随时都可以抓。这次,媒体又抓了一次,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