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价值论》绪 论
价值理论在人们的心目中似乎是一种高深莫测的、远离尘世“经院哲学”,价值问题似乎只有理论家才去探索和思考的问题。事实上,价值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人的一切行为、思想、情感和意志都以一定的利益或价值为原动力,不同的价值思维和价值取向将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价值理论的深入探索,有利于人们“睁眼看世界、睁眼看人生”。
一、什么是价值?
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价值”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概念,人们的一切行为都需要考虑其实际意义在进行任何一项工作时,总是在不断的权衡,某项工作是否有价值,是否有意义,是否值得,是否合算,是否正义?等等都是价值学意义的。
在理论上,关于什么是“价值”的问题,存在许多不同观点。有“关系说”、“意义说”、“需要说”、“属性说”、“主体性说”、“态度说”、“效用说”、“劳动量说”等等不同的理论或观点。看起来,价值的概念复杂得很,其实很简单,价值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通俗地讲,价值就是“有用性”,就是对主体有用的东西,或者有利于人类主体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要素。不过,要对“价值”进行严格的定义,还需要一个系统性的论述。
二、什么是价值理论?
价值理论是关于社会事物之间价值关系的运动与变化规律的科学。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价值”而展开的,人类主体(个人、集体和社会)一方面不断地生产出各种各样的价值,另一方面又不断地消费掉各种各样的价值。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以“价值”作为动力源,因此通俗一点讲,价值理论就是关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或“有用性”问题的学问。
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可分解为四个基本阶段:一是通过感觉器官来解决“有什么?”的问题,二是通过认知器官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二是通过评价器官来解决“有什么用?”的问题,三是通过意志器官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那么,客观世界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类型的事物,一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自然属性与主体之间的直接联系(即存在),其核心内涵就是“有什么?”;二是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外部联系及运动变化规律(即事实),其核心内涵就是“是什么?”;二是客观事物对于人的类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即价值),其核心内涵就是“有什么用?”;三是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这些客观事物(即行为),其内涵就是“怎么办?”。
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分为四大类:一是关于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内在本质、外部联系与及运动规律的认识,其核心目的在于解决“有什么?”和“是什么?”的问题,这就是一般的自然科学理论;二是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即价值)的认识,其核心目的在于解决“有什么用?”的问题,这就是价值理论;三是关于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方法和行为的认识,其核心目的在于解决“怎么办?”的问题,这就是一般的社会科学理论。
三、价值理论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社会科学是关于社会事物之间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的科学。由于社会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本质上就是价值作用,任何社会事物的运动与变化都是以一定的价值追求(或利益追求)为基本驱动力,社会事物的运动与变化规律在本质上都可以体现为价值关系的运动与变化规律,因此几乎所有社会科学都或多或少地与价值理论存在某种联系,都自觉不自觉地以某种价值理论为假设前提、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由此可见,价值理论是整个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所有社会科学都是价值理论的延伸和扩展,价值问题是任何社会科学都无法回避的根本性问题。
价值理论在整个社会科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发展状况在根本上决定和制约着整个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价值理论的客观性和精确性在根本上决定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和精确性;价值理论一旦存在某种概念上的模糊或朦胧就会在社会科学的许多概念上引发更大的混乱与暧昧;价值理论一旦存在某种观点上的谬误就会以不断扩大的方式传播到社会科学的其它领域;价值理论一旦出现某种理论上的危机必然导致其他许多社会科学出现更严重、更深刻的危机;社会科学中所存在的许多矛盾与争论,最终可归结为价值理论上的矛盾与争论。由此可见,正确认识和圆满解决价值理论上所存在的各种危机,不仅是价值理论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整个社会科学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四、价值理论的矛盾是社会科学矛盾的主要根源
目前,整个社会科学中存在争议最多的理论莫过于价值理论。具体表现为:在不同的社会科学领域之间(特别是哲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和价值工程学之间)的价值基础理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与矛盾,每一个领域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概念体系,其度量方式也大不相同;在同一学科领域,许多不同的学术派别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概念内涵;同一学术派别内部的价值概念也经常是首尾相矛盾的。价值理论上所存在的矛盾与差异,将以不断放大的方式传播到其它社会科学领域,许多社会科学理论之间所存在的巨大矛盾与差异,都可追溯到价值理论上所存在的细微矛盾与差异。要解决社会科学领域中许多重大的理论争议,必须首先解决价值理论上所存在的某些细微的理论争议,为此我们必须建立起一门全新的价值理论体系。
人类主体之间所建立的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关系是利益关系,尤其是经济利益关系,其它社会关系都是利益关系所派生出来的,并在本质上都是为利益关系服务的。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价值关系,因此,价值关系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和核心。用于研究社会事物的价值现象及其规律的价值理论,实际上就是研究人类主体之间利益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由于社会事物之间的一切联系都是以价值联系为基础和核心的,因此价值理论是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这就容易看出,要解决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化问题,就必须首先解决价值理论的自然科学化问题。
五、价值理论的重大危机
目前,整个社会科学中存在争议最多的理论莫过于价值理论,没有任何一种学说像价值理论那样,存在着如此繁多的、莫衷一是的、各自为政的观点,不同学科的价值理论(特别是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价值工程学等)在价值定义、价值判断标准、价值度量方法、度量单位、发展特性的判断标准和判断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这绝不能归咎于价值现象的矛盾性与复杂性,而只能归咎于在整个价值理论体系的内部存在着某些严重的危机,问题在于能否正确认识和圆满解决这些危机。
1、统一性危机。传统的价值理论长期停留在零散的叙述性分析之上,不同社会学科在价值理论上存在大量相互矛盾的论点,每一种论点往往只适用于特定的社会领域,只有较低的系统性、兼容性和公认性。具体表现在:一是,不同社会学科的价值理论中,价值所代表的内涵有很大程度的差异,其度量的方式也大不相同。例如:在价值哲学或哲学价值论中,价值所表示的主要是伦理与道德等方面的含义,其大小用真善美(或假丑恶)的程度来衡量;在政治经济学中,价值所表示的是商品中凝聚的人类一般劳动量,其大小用劳动者生产该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在经济学中,价值所表示的主要是商品的生产费用或劳动成本,其大小用商品在生产、交换和消费时所耗费的货币量来衡量;在价值工程学中,价值所表示的是功能与成本的比值。二是,同一社会学科的价值理论中,往往存在着严重的内部矛盾与冲突,有着众多的学术派别。例如,在哲学价值论中,根据观察角度的不同,有主观价值论和客观价值论之分;根据研究出发点的不同,有人本价值论和进化价值论之分;根据价值属性的不同,有属性价值论和关系价值论之分;根据价值的决定因素的不同,有主体价值论、客体价值论、两因素价值论和三因素价值论之分;根据事物的价值关联性的不同,有非统一价值论和统一价值论之分;根据事物的价值还原性的不同,有非还原价值论和还原价值论。三是,社会科学的价值理论与自然科学完全脱节,传统价值理论似乎完全建立在超自然的基础之上,它把价值运动看作是一种完全理性的、脱离一般物质运动的特殊运动,使价值理论与自然科学完全隔绝,无视自然科学特别是耗散结构论、协同学论、突变论及超循环论在研究生物运动和人类社会运动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果。
2、客观性危机。传统价值理论的假设前提和基本观点大都建立在主观想象的基础之上,没有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本公理基础之上,推理和论证也没有遵循严格的逻辑程序,只有较低的客观性。例如:“价值的大小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感觉和主观评价”、“不存在任何客观的、统一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基准尺度”、“事物的价值量取决于该事物对于人所产生的苦乐量”、“价值是欲望的函数”、“价值就是负熵”、“价值是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属性”等观点,都是一种主观假设,都是主观想象的直接产物。显然,价值理论只有大量引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并严格遵循自然科学的逻辑法则,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研究前提和推理论证的主观随意性。
3、精确性危机。除了经济学,其它学科的价值理论很少采用精确的数学分析手段,从而具有很高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例如,在使用价值度量问题上,传统价值论认为,不同层次及不同形式的使用价值之间没有任何“可通约性”,不能进行相互比较和统一计算;在劳动价值度量问题上,传统价值论(主要是政治经济学)采用时间形式来度量劳动价值,无法用精确的、定量的方式来定义劳动强度、劳动熟练度和劳动复杂度等变量,因而无法在此基础上建立劳动价值与各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传统价值论在数学化程度上的局限性,在根本上决定了它在实际应用上的局限性。
建立一个统一的、客观的和精确的价值理论,而且这种价值理论是严谨的、能够兼容所有学科的、并以自然科学的基本公理为假设前提的,其推理论证的程序遵循严密的逻辑法则的,并且大量运用数学手段进行精确计算,是许多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梦想,也是社会科学取得重大飞跃的必要条件。
六、什么叫统一价值论?
物理学中关于基本相互作用力的统一场论,预示着物质世界在更大范围内的内在统一性。广义相对论的创始人爱因斯坦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就是指自然规律内在的一致性和逻辑简单性,即任何自然规律有着相同的数学形式。他认为自然界所存在的四种相互作用力即强作用力、弱作用力、引力、电磁力均可用相同的数学形式表达出来。
统一价值论就是全方位地研究社会事物之间价值关系的运动与变化规律的科学,她以自然科学的基本公理为理论前提,把所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存在的价值及其前身——能量和“负熵”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建立起一个全方位的、统一的、自然科学化的价值理论体系,她既能够与所有自然科学理论建立“无缝”对接,又能够与所有社会科学理论建立“无缝”对接,她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哲学价值论,也不同于政治经济学、经济学、价值工程学、社会学中的价值理论,她有全新的观察视野和全新的研究思路。
统一价值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各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统一性理论,预示着人类社会的内在统一性、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内在统一性、物质无序化运动与生命有序化运动的内在统一性。统一价值论认为,人类社会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特殊的力场,这个力场是自然力场的具体存在形式,它以价值为“基本粒子”,以社会的各种作用力(如权力、控制力、影响力、约束力、凝聚力、变革力、同化力、排斥力等)为“场力”,以价值的最大化流动方向(即“最大价值率法则”或“广义价值规律”)作为“力线”;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价值应该可以进行统一度量,而且相互之间可以循环转化,不同的人类主体之间各种相互作用力应该存在相同的数学表现形式。显然,如果能够顺利地解决社会力场的统一性问题和数学化问题,那将无疑是科学史上的一次深刻革命。
建立一个如此博大的价值理论体系,看起来像是一项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或许有人还会发问:这会不会又是一种曾被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严肃批评过的假科学?会不会又是与那个“不动则已,一动就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的德国哲学家属于同类?对此,时间将会作出准确的判断!历史将会做出明确的回答!
七、统一价值论的基本思路
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基本思路是:“从时间角度看价值,从价值角度看世界”,得出了结论:“一切节约,归根到底是对时间的节约”。他采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度量劳动价值,建立了“剩余价值价值学说”,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建立了共产主义的理论体系。
“统一价值论”的基本思路是:“从能量角度看价值,从价值角度看世界”,得出了结论:“一切节约,归根到底是对能量的节约”。她根据物理学的“耗散结构论”,从能量角度重新定义“价值”概念,并以“生物化学能”作为价值的基本度量单位,从而实现对于所有过渡性价值(包括劳动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度量,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建立了一个统一化、数学化和自然科学化的价值理论体系。
统一价值论的基本思路可分为两个部分:
1、从能量角度看价值。能量是物质运动最基本的属性之一,它是物质运动的规模和方向发生改变的动力源;“价值”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它的形成必须以一定的能量耗散为代价,因此它是一种特殊的、广义的、有序化的能量,包括“有序化实能”与“有序化虚能”两个部分组成,其中,有序化虚能是一种“能量当量”或“替代化能量”,而且有序化虚能的形成在根本上也来自于能量。“从能量角度看价值”实际上就是从物理学角度看价值,归根到底就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价值,这是一来,就把整个价值理论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从而有利于消除价值理论中普遍存在的歧义性、主观性和模糊性,从而使价值理论真正成为一门成熟的科学。
2、从价值角度看世界。人类社会的一切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在本质上都是一种价值关系,人类社会的一切组织结构都可以看作是一种价值结构,人类社会的一切运动与变化在本质上都是价值关系的运动与变化,因此从价值角度看世界,就可以抓住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本质内容和内在规律性。如果能够实现了“从能量角度看价值”,即实现了从自然科学角度看价值。在此基础上再实现“从价值角度看世界”,就可以实现“从自然规律角度看社会规律”,或者说,就可以实现“从自然科学角度看社会科学”,显然,这将有利于消除社会科学体系中普遍存在的歧义性、主观性和模糊性,从而使整个社会科学全面走向成熟。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