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223 0
2016-03-15
   书摘:“夭折”的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邓小平未竞的事业。






  1986年9月,邓小平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76-180页)。为此,他开始部署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远为复杂和困难。最主要症结是,经济改革触犯的经济既得利益,还可以用经济手段补偿,但政治改革触犯的既得利益,拿什么来做补偿?举一个例子,原来“享受低价好处”的居民家庭,一旦价格放开后受到损害,政府可发财政补贴给予补偿。但是,原来主管物价的政府部门,价格放开后就面临权力缩减、部门撤并、甚至官员下岗的现实威胁。对于一辈子管物价的官员来说,他身上的专用人力资本一夜之间全报废,他能接受吗?用经济办法来补偿“丧失权力的损失”吗?出价低,不可能被接受;出价高,国家财政不堪负担——等级制其实是非常昂贵的。听任掌权者自己补偿(贪污腐败是也)?公众不可能接受,而那样“补偿”的结果,一定是更舍不得放弃权力。那么,可以不予补偿就取消权力吗?可以,但改革因此就等于革命。

  邓小平多次讲过“改革也是革命”。不过他面临另一项约束。作为“权力过于集中”的派生物,中国的党政骨干系统发达,但其他社会软组织发育不足,行政系统实际上负担着社会经济体系的运转。这本身就增加了消化政治体制改革副产品——重新安排官员——的难度。另一个连带的后果,就是国家权力体系一旦失稳,整个社会就容易动荡。所以,推进“也是革命”的政治体制改革,又不得不以“稳定”为边界。于是人们看到,1986年重新提上日程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并没有实质推进。一年以后的中共十三大,通过了酝酿已久的政治体制改革纲领,但没等到切实实施,“价格闯关”的失败以及随后发生的天安门广场事件,就再也没有给中国推进政改的机会。即使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也限于推动经济增长与经济改革,而并不是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邓小平未竞的事业。

  (www.earm.cn/田成杰 2016-3-15整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自《改革的逻辑》,周其仁/著,中信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
我的更多文章:
[转载]刘少奇是文革的受害者与始作俑者(2016-03-11 00:34:43)书摘:中国“立宪”悲歌(2016-03-06 17:27:11)书摘:“剩余价值”的局限性(2016-03-04 10:00:49)阅读笔记之:透过“裂缝”看历史(2016-02-20 12:01:10)书摘:“腐朽”的雕塑(2016-02-05 02:41:40)书摘:饥荒时期的“人造食物”(2016-01-27 00:32:52)[转载]张千帆:宪政是强国之本(2016-01-10 03:19:05)[转载]宋教仁的宪政思想(2015-12-22 15:36:43)[转载]资中筠:人性·文化·制度(2015-12-15 00:40:39)书摘:孙中山搞“一党治国”(2015-12-13 23:18:1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