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831 0
2009-04-24

    土豆与牛肉在一起曾经组成我国政治史上的一个名词,想必上个世纪70年代过来的人还都依稀记得土豆烧牛肉的典故。当时,前苏联拿它们来宣扬共产主义。
    现在,西方经济学家则要拿它们来宣扬比较优势原理,而宣讲者是大名鼎鼎的美国经济学教授曼昆。当然,由于宣讲者的国度不同,菜谱也有所不同,从土豆烧牛肉,变成了配烤土豆的牛排[1]。
    为了简化背景,曼昆让我们设想世界上只有两种物品——牛肉与土豆,而且世界上只有两个人——牧牛人和种土豆的农民,他们每个人都既爱吃牛肉,又爱吃土豆。如果牧牛人只能生产牛肉,而农民只能生产土豆,那么,贸易的好处是最明显的。贸易使他们能享用更多的品种:这时每个人都可以有配烤土豆的牛排。
    但是,如果牧牛人和农民都能生产对方的物品,只是成本相对较高,曼昆认为,这种好处也是相似的。例如,假定种土豆的农民可以养牛并生产牛肉,但他并不擅长于养牛。同样,假定牧牛人也能种土豆,但他的土地并不适合于种土豆。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和牧牛人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然后在相互交易中获益。
    接下来,曼昆假定牧牛人在养牛和种土豆上都优于农民。那么还有什么理由使他们相互交易呢?曼昆认为有。
    他假定农民用15分钟生产1盎司[2]土豆,60分钟生产1盎司牛肉;牧牛人用10分钟生产1盎司土豆,20分钟生产1盎司牛肉。于是,在他看来,当牧牛人把10分钟用于生产土豆时,他就要减少用于生产牛肉的10分钟,从而少生产1/2盎司牛肉。他把这1/2盎司牛肉作为牧牛人生产1盎司土豆的机会成本。
    经过比较,他发现,农民生产1盎司土豆的成本只是1/4盎司牛肉,而牧牛人的成本是1/2盎司牛肉。因此,农民生产土豆的机会成本低于牧牛人。同样地,牧牛人生产牛肉的机会成本低于农民。他把这种现象称为,农民在种植土豆上有比较优势,而牧牛人在生产牛肉上有比较优势。
    他认为,正是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的差别导致了贸易的好处,当每个人专门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物品时,经济的总量就增加了。在这里,就是牛肉和土豆更多了。从而,牧牛人和农民可以通过交换来获得比他们各自同时养牛和种土豆更多的牛肉和土豆。
    曼昆的故事如果只讲到这里为止,那么,它虽然算不上什么寓言,倒也不失为一个故事。可惜,西方经济学注定是要把寓言和故事变成童话的。
    从这个农民和牧牛人的例子中,曼昆武断地声称,不同国家的人也可以象个人这样来对待贸易。他分析说,如果美国和日本生产汽车的效率一样,但美国生产食物的效率更高,那么,美国就应当生产和出口食物并进口汽车,而日本应当生产和出口汽车并进口食物。
    但是,如果比较优势原理真的成立的话,为什么美国没有变成一个农业国呢?曼昆把这一点归咎于每个国家都有许多具有不同利益的公民,认为即使国际贸易可以使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状况变好,但也会使一些人的状况变坏。当美国出口食物而进口汽车时,对美国农民和对美国汽车工人的影响是不同的。
    实际上,美国为什么没有变成农业国,同样可以用曼昆的故事来说明。当然,我们要对故事做些改编,以便能够把童话重新变成故事,甚至是真正的寓言。
    仍然设想世界上只有两种物品——牛肉与土豆,但是设想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甲国和乙国。每个国家分别有两个人——牧牛人和种土豆的农民。仿照曼昆的设计,我们假定,甲国农民用15分钟生产1盎司土豆,甲国牧牛人用60分钟生产1盎司牛肉;乙国农民用10分钟生产1盎司土豆,乙国牧牛人20分钟生产1盎司牛肉。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在这里规定,牧牛人只能生产牛肉,而农民只能生产土豆。实际上,曼昆也考虑过牧牛人的土地并不适合于种土豆的情况。
    在这样的假定下,我们沿用曼昆假定每人每天工作8小时的规定,可以发现,如果套用个人的比较优势原理到国家身上,那么,甲国就要全部生产土豆,乙国就要全部生产牛肉了。这时,甲国一天的全部产出只有32盎司土豆;乙国一天的全部产出只有24盎司牛肉,同时,甲国牧牛人和乙国农民失业。而如果两国放弃比较优势原理,让各自牧牛人和农民按自己的条件进行生产,则甲国除32盎司土豆外,还可以得到8盎司牛肉;乙国除24盎司牛肉外,还可以得到48盎司土豆。两国一天的总产量为80盎司土豆和32盎司牛肉。这就是美国又有农业又有汽车工业的一个原因。比较优势原理所谓的经济总产量的增加并不存在。
    可能有人会说,你让牧牛人不能种土豆,让农民不能养牛的条件太苛刻了。但是,根据数学上的连续性定理,只要我们按照曼昆关于“牧牛人和农民都能生产对方的物品,只是成本相对较高”的原理,把牧牛人和农民生产对方的物品的成本设计得高一些,就能得到同样的结论:采用比较优势原理并不能必然导致经济总产量的增加。
    下面,我们假定甲国牧牛人种土豆的效率与甲国农民一样,且乙国农民养牛的效率与乙国牧牛人一样,以便能够得到和曼昆相同的结论。这时,我们规定,甲国的两个人全部生产土豆,乙国的一个人专门生产牛肉,另一个人拿半天时间生产土豆,半天时间生产牛肉。于是,甲国一天的产量是64盎司土豆,乙国一天的产量是24盎司土豆和36盎司牛肉。两国一天的总产量是88盎司土豆和36盎司牛肉。这才体现出比较优势原理导致的经济总产量增加。
    我们仍然按曼昆给出的交换比例:1盎司牛肉换3盎司土豆进行甲乙两国之间的贸易。甲国拿30盎司土豆换乙国的10盎司牛肉。这样,甲国一天有34盎司土豆和10盎司牛肉。乙国一天有54盎司土豆和26盎司牛肉。两国得到的都比他们各自封闭生产的要多。
    但是,且慢,为什么乙国人不把全部精力拿去生产牛肉呢?如果他们全部精力拿去生产牛肉,可以得到48盎司牛肉/天,然后拿20盎司牛肉到甲国去换回60盎司土豆,不是可以得到更多的土豆和更多的牛肉吗?
    这是因为,曼昆为了避免土豆的产量减少,而自相矛盾地强行规定高效率的牧牛人必须拿出部分时间生产土豆,尽管这个牧牛人用生产土豆的时间去生产牛肉能够换回更多的土豆。
    实际上,不自相矛盾就讲不了故事,恰恰是西方经济学的典型特征。而问题还没有结束。
    当乙国拿1盎司牛肉到甲国换3盎司土豆时,乙国实际上是拿一个劳动力的日产出换甲国2.25个劳动力的日产出。而乙国的一个农民的日产出只抵甲国1.5个农民的日产出,只是乙国的一个牧牛人的日产出抵得上甲国3个牧牛人的日产出。
    这时,如果甲国遵循比较优势原理放弃牛肉生产,则甲国就会永远受制于国际贸易,用自己2.25倍的劳动去换取别人一倍的劳动。但是,如果甲国坚持自己生产牛肉,那么,本国的牧牛人是可以通过学习、摸索和创新来提高生产效率的。假如甲国牧牛人的生产效率能够提高到用30分钟生产1盎司牛肉,尽管仍比乙国牧牛人的效率低,但按照曼昆的计算,乙国在国际贸易中将只能用1盎司牛肉来换取2盎司土豆了,这时,甲国只需用自己1.5倍的劳动去换取别人一倍的劳动了。
    事实上,中国生产彩色胶卷的效率不如美国,但正是因为中国企业能够生产彩色胶卷,美国胶卷在中国的售价就低于其在不能生产彩色胶卷的国家的售价。遗憾的是,中国政府没有与国际接轨地征收美国胶卷的反倾销税,而使得中国的胶卷企业损失了大量的利益并错失了成为跨国公司的机会。
    实际上,曼昆的比较优势原理中有两个潜在的很成问题的假定。其中的一个是,各国各自最擅长的活动,是永远不可能成为别国也擅长或更擅长的活动的。另一个是,各国各自最擅长的活动存在足够的世界市场需求,能够使其通过贸易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动。
    但是,这两个假定都是毫无意义的伪设。一个例子是,日本生产的汽车原本不如美国,按照曼昆的理论,日本最好成为一个农业国。但日本坚持自主生产汽车,后来居上,反而使得美国要按曼昆的理论去变成一个农业国。实际上,这种后来居上的例子是非常多的。
    另一个例子是,南美国家曾经根据曼昆所推崇的比较优势原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产农产品,以便与自然条件较差的生产工业品的北美国家进行贸易。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南美国家与北美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南美国家这才发现原来农产品的市场需求远远小于工业品的市场需求,而且工业品的技术更新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程度也远远超过农产品,从而,南美国家在贸易中处于劣势地位,受制于人,所得十分有限。
    至于张五常自作聪明地将汇率引进来说什么,“一九九七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差不多所有亚洲国家的汇率皆暴跌,但香港的币值与美元挂钩,因而失去了不少比较成本的优势”[3],就是不懂比较成本的真正含义,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在行内与行外之间落墨”[4]。
 
 


[1] (美)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上册)(原书第3版)》,第40页至第49页。
[2] 1盎司等于28.3495克。
[3] 张五常,《经济解释:供应的行为》(卷2),第65页。
[4] 同上,第55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