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读书改变命运”,“万般皆下贫、唯有读书高”,我们这一代农村的80后均是在处在这样一个时代,必须信守这样的信条之下,一步步走到今天。时至今日,我一直思索一个问题:农村孩子读书真的只是为了出路?
过年在家,可能由于自家是农村以“读书改变命运”的典型代表的缘故:我读了硕士,相交往七年的女朋友读了博士。村里的年长的邻居见面先是寒暄几句:像你们这样好啊,都让你爹妈攻(攻:这里的意思是父母拿钱培养我们上学)到头了,你们都读成了。等等大致如此这样夸赞相互寒暄的话。可是不一会就有异样的声音说:那不一定,咱们村谁谁家的孩子,人家小学毕业,现在买车买房,现在上学的有几个混成人家那样的。随后即会抛出:现在北大毕业的不还卖猪肉吗?这样的范例。
当然随着农耕文明秩序的逐渐消退,以市场主导的工业化文明创造了都市依赖:农民再也不用只束缚于土地之上,实现农民进城的浪潮。进入都市的海洋,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长年累月的拼打摸爬,自然积累了属于自己可观的财富,这也毋须否认。但是农村人观念中的读书观并不是说读书完全的无用,只是由此带来的一种“负能量”的读书观在乡村的群体中传播和消费,甚至是变成一种“流行”,这一点从社会许多辍学的儿童或青少年走上童工之路的例子得到印证。
亦或者,村中邻居在一起聊天,在农村家长里短话题是必备的谈资。其中一位邻居抱怨家家庭中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早年辍学在外打工,辍学以后顺理成章的结婚生子。常年不在家,适逢过年回家什么家务活也不干,更是睡到太阳“晒屁股”的份上。相反,二儿子虽然小,同样是常年不在家,但是适逢过年回来,总是帮衬着干点家务,并且陪父母聊天解闷,与大儿子相比俨然成为邻居骄傲的“资本”。可是当我反观两儿子如此大的不同,我却有着这样的思考:二儿子比大儿子多接受了几年的文化教育,二儿子虽然只读了个专科毕业,但是比起大儿子小学都没有读完,相比之下说二儿子是高材生却实属不为过。
其实,农村人观念中“唯有读书高”被消解的原因是把读书仅仅作为功利化的物质衡量,作为财富的象征。当然这里同样也不是说读书人的物质财富比不上早年辍学在外拼搏打工的人,但是至少读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早年打工挣钱打工来的更加实际,更加立竿见影。然而正是这种纯功利化,以先期的物质财富硬性指标作为标准遮蔽了读书的“软实力”。正是这种软实力的存在,让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人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尊崇孝道的真实含义。当然,对孝道的尊崇只是这种软实力发挥作用的缩影。更多这种软实力的存在,使人的思想境界塑造的更加完善成熟。这种完善体现在婚姻家庭、为人处世的能力、做事的态度、看待问题的角度等方方面面,都潜移默化的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这里我必须澄清当我们诉说着北大毕业卖猪肉的实例,以作为农村教育读书的“无用论”时,我们是否更应该深层次的看到这仅仅一条新闻。农民卖猪肉不叫新闻,北大毕业生卖猪肉才更加博引眼球。既然是新闻,就是有着必要的新鲜性和稀有性。从比例上来讲,更大部分的北大毕业生还是寻得自己比较满意的前程。事实证明,北大卖猪肉的毕业成功生发展出了另一种财富模式,远远区别于我们口中的仅仅卖猪肉。我们总是坚持小范围内的偏执来作为看待问题的衡量,而忽略总体全局的存在。
当然,对于读书读到什么程度算作成功,这没有确切的标准和定义。这里主要强调农村中的读书观念,应该更加理性和全面。祛除功利化的物质财富观,多一点教育背景储存的却是更为弥足珍贵的文化素养,丰富自身的修养“软实力”。
再次重申:农村孩子读书不只是,也不应该是只为了出路。
来源:学术中国原创
作者:张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