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日本为鉴:中企海外收购须防竹篮打水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高级研究员 塞巴斯蒂安•马拉贝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一个节俭的亚洲大国依靠储蓄和投资,一步步成长为世界经济明星,让发达世界既羡慕,又心生疑惧。当这个大国开始失去增长动力时,国内大公司便将投资兴趣转向海外资产。但缺乏经验令这些公司举步维艰。辛苦挣得的巨额国民储蓄就这样消失于黑洞之中。
这就是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经历。那时,日本企业在美国大肆收购“炫耀性资产”——从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到洛杉矶贝尔艾尔酒店(Hotel Bel-Air)。为了收购贝尔艾尔酒店,日本买家为每间客房支付的价格相当于2016年的230万美元。四分之一世纪后的今天,至少从目前的并购战中可以判断,中国或许已经踏上了日本当年走过的道路。
证据一:直至最近,中国的海外收购大多集中在大宗商品领域。国有企业在市场价格高峰时期收购矿山和石油资源,但如今已经蒙受巨大损失。海外收购的理由是,作为大宗商品进口国,中国应该保护自己免受全球价格上涨的影响。但这些价格同样也反映了中国海外扩张的不可持续。中国非但没有谨慎地进行避险操作,反而对本国的增长进行了杠杆式的押注。
证据二:安邦保险集团(Anbang Insurance Group)。作为一家成立于12年前的地方汽车与财产保险商,安邦近来已经进军财富管理领域,销售收益率偏高的寿险合约,并使公司资产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翻了一番。
凭借客户的储蓄,安邦走上了疯狂的海外收购之路——斥资近20亿美元买下了纽约华尔道夫酒店(Waldorf Astoria),承诺以65亿美元收购私人股本集团黑石(Blackstone)旗下酒店,并以140亿美元高调竞购喜达屋酒店及度假村国际集团(Starwood Hotels & Resorts Worldwide),后者拥有W酒店、威斯汀(Westin)、喜来登(Sheraton)等品牌。
(编者按:根据最新的消息,安邦已经在喜达屋竞购战中输给了万豪国际(Marriott Internat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