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49.核外电子共轭与偏电荷现象
2016.4.12
在分析物质的三态和分子形态时,我想到了核外电子共轭问题,进而想到了偏电荷现象和正反物质的对偶聚集。但是,对核外电子共轭采取什么形态,是单电子共轭,还是“双电子”共轭,即共轭的是一个单电子,还是二倍电子形态的“巨电子”心怀疑虑。“多核”现象与多核星系的分析产生了“极值”的认识,即任何物质形态都可能存在“极值”现象,例如电子、质子、中子都存在相对固定的质量,电子是单电荷聚集的一般形态,光子是正负电荷对偶聚集的一般形态,氢同位素与氦同位素是质子、中子对的一般形态,各种化学元素的形成都与一定条件下的“极值”现象有关。
当然,还需要更为深刻的诠释和验证。
不过,“极值”现象的认识消除了“巨电子”存在的可能,使固态物质的偏电荷现象得到了相对完美的解释。不仅如此,一切分子都存在偏电荷现象,风的运动、气温变化、云雨的分布都与正负电荷的分布和运动有关,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星球的偏电荷现象主要决定于相对低温的大气层和相对固态的区域,因为物体和环境温度由偏电荷光子的密度决定,而高密度偏电荷光子的存在就是高密度正负电荷的存在,不仅破坏物质的固体形态,还会扰乱物质的偏电荷现象,核外电子共轭现象,使固态物质融化。
决定固态物质是否融化的是相反偏电荷光子的存在,因为相反偏电荷光子的存在会与质子结合,达到正负电荷的相对平衡,消除核外电子现象,从而破坏核外电子共轭和分子现象。这是物质形态变化的一种解释,还有临界点与质子形成相对稳定偏电荷现象的其他解释与上述解释抗衡,更有相同偏电荷光子大量存在与相反偏电荷光子的影响抵消。所以,一般温度变化难以改变物质存在形态,只有突破临界点和大量相反偏电荷光子的存在才会引发物质形态的变化。
星球对相反物质和相反偏电荷光子具有排斥现象,所以有宇宙射线存在,生物对相反偏电荷光子转化为视觉信号可能因此存在“盲区”和不适应现象,所以我们看到的漫天繁星几乎都是反物质星球,近在咫尺的巨大银核反而成为“黑洞”和“暗物质”,地球表面自然环境中的相反偏电荷光子因此相对稀少。
质子存在偏电荷现象所以产生核外电子,但质子质量是电子质量的1836倍以上,还有中子质量没有计算。所以,星球的偏电荷现象是很微弱的,同电相聚形成的吸引力也是有限的。即便如此,星球庞大质量形成的偏电荷现象却不容忽视,足以形成相反偏电荷和偏电荷物质的对偶聚集,形成星系。离子现象与核外电子共轭是物质偏电荷现象的重要根源,可以形成相同偏电荷的相对聚集,相反偏电荷的对偶聚集,达到临界点可以产生正负电荷的交流和放电现象,放电现象是正负电荷聚变为光子的过程,而正负电荷的相对聚集可以破坏光子的稳定性,产生降温现象,强对流天气因此形成,并产生反复的雷电现象,破坏水分子的稳定性,聚变出新的化学元素。
以上都是个人推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