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资本论尽管从头至尾都说明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又证明了经济是能够正常运行的,这一点是与资本论的主旋律不一致。
引用“至于“卖不出去东西”的原因,如果只归于“储蓄”,似乎有些偏了——如果有人(“有收入”)想买却买不到,出现了“被动储蓄”或“非自愿储蓄”,怎么办?”
卖不出去东西的原因只能归结于居民和厂商的货币储蓄,因为居民的收入来至于企业的支付,是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居民任何数量储蓄的存在都说明企业的生产成本没得到补偿,没有实现。当然,我也认可想买却买不到的情况存在,但是,市场经济的现实是:存在货币储蓄的情况下,仅仅依靠你的货币收入不能把现存的产品买完。
想买却买不到的情况存在,正是说明技术进步、新产品的作用,尽管人们的收入不能把现存的产品买完,但是,新产品意味着新的商机,能够刺激企业投资。
所以,我认为导致经济危机的结束的两种情况:1、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2、大的技术进步。
在居民和企业存在储蓄的情况下,为了实现企业的成本和利润,必须依靠外部市场的需求,即出口。为什么我国尽管有那么多的贫困人口,尽管美元不断的贬值,我们的产品必须出口?我们还承认美国这是变相的剥削(我们知道卖东西的一方尽量要卖的贵一些,但是,对于出口恰恰相反,我们要利用各种政策降低价格),出口的目的就是利用外部市场的需求使企业成本和利润实现,刺激企业继续投资,使市场经济正常运行。
所以,我认为,正是储蓄的存在使产品过剩,在物质并不丰富的时期,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正是货币储蓄导致了相对过剩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13 9:17:3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