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类生产发展演变趋势的新理论——曲线发展演变规律
人类生产是指人类所有生产、建设、活动的总称。
人类不是为了生产而生产,而是为了需求而生产;需求量上限决定着生产量上限,生产量超越需求而进行没有意义。在此认识基础上,结合人类各种生产、建设、活动的特点和发展趋向,可有如是结论:人类生产不是无限增长型的生产,而是一个有上限值并最终将趋向总量相对稳定的生产。具体细致地讲,人类生产大致有一个生产不断增长,到生产相对稳定,到生产量进一步下降,再到相对较小量值的可长久持续发展的最终生产相对稳定态的四阶段式的曲线发展演变规律。具体分析如下:
在人类生产远不能满足需求为主要矛盾的状况下,供需矛盾突出,实际需求量大,客观上生产也有更大增值的可能。此时人类的生产量不断增值,处于不断增值期。当人类生产就主要矛盾而言,已经接近可满足状态时,除需维持产出量相对稳定的消费品生产外,还将有两类不同情形的生产,一类是生产量已经满足或较高档次地满足需求,与其相关的大量生产相应处于锐减、停止状态,如使用品类、建筑设施类;另一类是生产仍未满足需求或未较高档次满足需求,生产量仍然大量增值,这两类生产的增减情形相抵,从而从整体上表现为人类生产的相对稳定,此为人类生产的相对稳定期。在人类生产满足需求成为主要矛盾后,大量的生产,如使用品类、建筑设施类(一旦建成,特别是高质量建成后,具有长期的相对稳定不变性)等已经能够满足或高档次满足需求,与其相关的大量生产处于锐减、停止态,而处于生产相对稳定态的消费品的生产和有促进生产回升的新生需求等不能抵效生产的下降因素,加之人类追求可长久持续稳定发展的低物耗、低能耗的社会生产,故从总体上讲人类生产又会不断下降,此一时期为生产量下降期。人类生产下降到一定程度,当生产下降因素与生产稳定、回升因素基本平衡,且总物耗、能耗利于人类社会的长久持续稳定发展存在时,社会生产将处于相对较小生产量的最终生产稳定态,此时期为人类生产的最终稳定态。若无特殊情况,最终稳定态(生产量可有一定范围的小的波动)将持续下去。
人类生产的曲线演变规律存在的实践证据。各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由远不能满足需求亦即低发展度状况下的经济快速增长,到高度满足需求亦即高发达状况下的经济低速增长、滞胀或相对稳定的曲线演变趋势为有力支持事实;不发达国家(远不能满足需求)的经济普遍快速增长事实和发达国家(高度满足需求)的经济普遍滞胀事实为曲线演变规律的有力支持;不同发展状况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差悬殊,但普遍与发展度相关、相应的事实,亦即越发达(满足度越高)速度越慢,越落后(满足度越差)速度越快的普遍逆发展度而存在的经济增长事实也是曲线演变规律存在的一大证据。需要说明,曲线演变规律是一大致的演变规律,在一定的特殊条件、情况下,可能会有一定的波动、出入,但这是由一定的特殊原因造成的,其不会长久、永久存在的,且剔除其影响后,曲线演变规律仍是很明朗的,由此,由一定时期特定原因造成的演变规律的一定的波动、出入,并不对演变规律构成威协。
当今发达国家的经济处于一种相对稳定态,但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稳定态,一是因为发达国家的经济仍然具有相对购买力满足的性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又完全的满足,仍进一步增值;二是因为非基本、非必须类大量使用品,由于物力、劳务耗费大,种类、样式、数量极多,利用率又小,在一一配备时,极不合算、极不经济,社会与个人都不过于追求,从而使其没能更多地生产,更好地满足需求,而其仍是需要进一步增值的。需要说明,发达国家的经济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稳定态,但离完全意义上的稳定态相去不远,仍然是可以充分说明演变规律的,其一因为,虽然仍具有相对购买力满足的性质,非完全意义上的满足,但物力劳务,特别是基本必须类物力劳务已特别丰富,很多的甚至已能完全满足或超越需求,离全面又完全满足态相去不远,且全面又完全满足不会对经济的稳定性造成过大冲击。二是因为非基本、非必须类的使用品虽远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但广泛引入能以极小的量给人以近于随时随地的极性方便度的公用化满足形式后,完全、极便地给人以满足,物力并不会过多增值,很多方面的物力耗用甚至会大量下降,整体上不存在对经济稳定性造成过大冲击的可能。鉴上述,在广泛引入公用化满足形式,实行按绝对需求进行生产的社会制度后,社会生产趋向稳恒态的演变规律是必然存在的。
在有增,有稳恒,又有衰减的曲线发展规律下,人类生产将有着新的事物观:从总体上讲,人类生产再不能单纯以总量增长(经济增长)及大幅增值为优,而当在有利全局、整体、长远的前提下,以与社会发展阶段或曲线发展规律相吻合、适应,并发挥演变潜能为优,亦即以该增即增,该稳即稳,该减即减,并发挥演变潜能为优。在此新事物观下,同一国家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以经济增长大小为准进行优劣判定不具有可比性;同一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以经济增长大小为准进行优劣判定同样没有可比性;只有同一发展阶段同一主客观条件的国家和同一国家同一发展阶段的相邻近年份以经济增长大小为准进行优劣判定才有一定的可比性。在新事物观下,各具体行业更不能单纯以片面、不确的总量增长为优劣判定标准,因为具体行业从生产角度来看,永远存在三种情形:需要增产的行业(如未满足需求的行业),需要保持产出稳定的行业(如已满足需求的消费品行业),需要减产的行业(如已满足需求的使用品类行业);各行业的增、减、稳状况只有与发展状况,实际需要状况相一致为优。社会各行业生产总和(相当于经济总量)是增、是减、是稳,当由各行业增、减、稳状况的总和来决定,并以与总和一致为优。
最后需要说明,人类生产同时还要受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上述人类生产演变规律的隐含条件是:稳恒态时的生产总量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范围内。当一国人口过多,并使满足需求成为主要矛盾时所需的生产量和所耗费的物力、能源、水源等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时,上述演变规律将有所出入,此时,生产量增值的上限不再是接近或达到满足需求成为主要矛盾时的生产量,而是资源与环境的承受上限,且达此上限后,将长期保持相对稳定。
附:人类需求的有限性、可满足性(主要矛盾)
谈到人类需求,可否满足、有限与否这两个问题需要澄清。
在人类需求的满足上,存在着可以满足、不可满足两种认识观,且不可满足认识观趋主导。这两种认识观均有符合实际的一面存在,但都走了极端,无视另外情形的存在,是不确的。实际上,根据主客观实际,就满足状况而言,人类的各种需求永久存在可以满足、超越需求、不可(或没能)满足三种情形,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可以满足、超越需求类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最终会上升到主导地位。当可满足、超越需求类上升到主导地位时,我们则可以说,人类需求从抓主要矛盾的角度上讲,已经可以满足,或者说从抓主要矛盾的角度讲,人类需求是可以满足的。
人类需求在有限与否上,存在着有限与无限两种观点,且无限观点占主导地位。这两种观点均有实践支持事实,都是一定事实的反映,但都走了极端,无视另外情形的存在,是不确的。实际上,人类需求既有有限的一面存在,又有相对无限(并非绝对无限)的一面存在,但从抓主要矛盾的角度上讲,当确立人类需求有限的观念。原因如下:
其一、人类需求可分为基本必须类和非基本必须类两大类,基本必须类为主要矛盾,且需量及种类相对有限;而非基本类虽然需量、种类相对更多、更巨大,但非主要矛盾。鉴上述,如果抓主要矛盾,则当认为人类需求是有限的。有学者认为人类需求可划分为需求(相当于基本必须类)和欲求(相当于非基本必须类)两个层次,并认为需求是有限的,欲求是无限的,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同时也是对从主要矛盾上讲“人类需求是有限的”的一大支持。
需要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很多非基本必须类需求会进入基本必须类的行列,但其们发展到一定程度是可以满足需求的,有限性也是存在的。
其二、非基本必须类需求,特别是使用品类,种类需量相对更多,满足需求几近无限,只是极言其多,并非绝对无限,其有限性也是存在着的。需特别说明,非基本必须类需求,特别是使用品类,在传统的给予满足方式下,无论种类数量如何众多,对人的方便度都是极其有限的,再多由于存贮、碰撞等问题,不仅与人不能带来便利,反会走向反面。但是,该领域在坚持传统的“给予满足方式”的同时,充分引入“能以极可能少的量给全体公众近于任时任地的极性方便度”的公用化满足方式后,给全体公众近于任时任地的方便度,只需极少的使用品量。鉴上述,非基本必须类需求,特别是使用品领域充分引入公用化满足方式后,有限性不仅必然存在,而且满足需求的数量不会过大。
其三、一些物耗极大、得不偿失、代价过大及珍奇、稀缺的需求,不是基本必须类,社会一般永不会按完全满足的要求去生产,只是适量产出、满足而已。其存在性并不对需求的有限性、可满足性这一主要矛盾构成威胁。
综上所述,从主要矛盾上讲,人类需求是可满足的,也是有限的。其理论实践证据如下: 1、几千年前古人有过社会稳恒态的思想,其是以人类需求可满足、有限,至少主要矛盾如此为基础的。
2、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类社会不再以物的生产为主要目的的社会发展阶段”,“价值积累功能成为社会发展障碍的社会发展阶段”,“自由时间社会”思想及“为生产而生产,为积累而积累的社会形态向自由时间为基础的社会的转化”,是以人类需求可满足、有限,至少主要矛盾如此为基础的。
3、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滞胀现象是需求有限、可满足的一大证据。不容否认,发达国家经济滞胀时的社会生产并非完全满足了社会需求,而是相对于购买力的满足。但是,滞胀时大量的基本必须类物力、劳务虽是相对于购买力的满足,但其绝对生产量已经很大或者说已经达到或接近完全满足态,客观上继续增值的可能性、确需性不是很大也是不争的事实,而且这种滞胀状态是任何不发达国家发展到发达状态时都必然会出现的现象(属客观规律)。而在各种基本必须类需求的生产量处于远不能满足需要,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甚至有可能发生动乱的情况下,社会生产一定会不断大力向前发展的,绝不会长期处于滞胀状态。故据上述一般事实有结论:发达国家经济滞胀现象是需求有限、可满足的证据之一。
4、西方发达国家现有生产资本大量闲置(生产能力远不能发挥)和蕴藏的极大扩大再生产能力不能发挥的实践事实也是需求有限、可满足的一大证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虽仍摆脱不了相对于购买力而进行,并非全部又完全地满足了需求,但其经济总量已经很大,基本必须类物力、劳务的种类、数量已很丰富、众多,基本上达到了满足需求态或离满足态相差不远,如果完全发挥资本生产能力则在基本必须类方面一般是可以满足甚至超出需求的,更别说扩大再生产,故客观上不允许充分发挥资本生产能力,相应也谈不上大规模扩大再生产。而此时,发挥资本生产能力,不会有更多过大利益,甚至会造成绝对失利、亏本,从而造成了资本大量闲置,扩大再生产能力更不能发挥的现实状况。从上述分析可知:发达国家的资本大量闲置和扩大再生产能力不能发挥的客观事实也是需求有限、可满足的一大证据。
5、三次产业的演变规律亦是需求有限、可满足的一大证据。三次产业从产值和就业人口来讲,有第一产业(农业)占主导地位,到第二产生(工业,建筑类)占主导地位,再到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发展演变规律。其中,农业是最基本、最必须的需求,以其为主导向第二产业为主导的转变是以农业需求有限,能很好很充分地满足或离满足态不远为基础的,在农业远不能满足基本需求的矛盾极其尖锐的状况下,是不可能实现这一转变的。由此,由农业为主导向第二产业为主导的转变说明农业需求有限、可满足作为主要矛盾还是存在的。第一二产业为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为非物质生产部门,物质需求相对于劳务需求而言,更趋基本、必须。由此,由物质部门为主导向非物质部门为主导的转变,同样是以物力需求,特别是基本必须类物力需求有限,能较好地满足或离满足态不远为基础的,在物力严重匮乏,矛盾极其尖锐的状况下不可能实现这一转变。由此,非物质部门(第三产业)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演变趋势说明物质需求的有限性、可满足性作为主要矛盾还是存在的。需要说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高达60-70%,这并非由三产需求无限、无可满足造成,而是由劳动的谋生性(社会制度造成)和第三产业在传统的社会计划不干预或很少干预或力度很不够的社会制度状况下不可能象第一二产业(物产部门)那样广泛、大规模引入专业化、机械化、社会化、规模化、流水化、协作化……高效手段、措施造成。当劳动不再是谋生手段(涉及社会制度的变革),社会在第三产业充分采用,引入专业化、机械化、社会化、规模化、流水化、协作化……高效手段措施后,从长远及主要矛盾来讲,三产不仅能满足需求,还能大量解脱人力,提供更多得多的自由时间,从此考虑,三产的有限性、可满足性从主要矛盾上讲也是存在的。综上所述,人类三次产业,亦即人类需求,从主要矛盾上讲,有限性、可满足性也是存在的。
6、可满足情形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并向占主导地位演变的趋势。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