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402 12
2016-04-25

商品价值的自然单位制

于德浩

2016.4.24

人们一般习惯商品价格的货币单位制表述,比如这件商品A的价格是100元人民币。实际上,商品价值的货币表述是明确的但不是完备的表述。我们还可以说,商品A 的价值是2000日元,是10英镑,是15美元……,当然总是可以用不同的汇率来兑换。如果人民币贬值1倍,那么商品A 的价格就“膨胀”为200元,而美元货币计量仍然不变是15美元。商品的价值表述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商品A的价值是5个工时。这种表述是模糊的但是完备的,这就是商品价值的劳动量表述,是一种自然单位制。说其“模糊”,是因为我们没有明确定价1个工时的货币价格;说其“完备”,是因为无论何种汇率货币,是否膨胀或通缩,其价值就是5个工时,非常稳定的报价。

实际生活中,人们也会使用商品价值的自然单位制表述。人们经常说,“就这么点小东西,他最多也值不了几个钱。”“这个东西应该很值钱,太费工夫了。”“你这个课题预计工作量太小,作为硕士论文还可以,作为博士毕业论文明显不达标。”以“工作量”来衡量某项劳务或某件商品的价值,就是商品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价值的定义,就是以抽象劳动去衡量,是一种自然单位制表述。我在此主要指出的是,商品价值的自然单位制也可以转化为人们比较习惯的明确的货币单位制,但是具体转化过程,马克思没有明确说明,这也就往往导致很多人对马克思经济学的质疑和误解。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的数量增加,商品价值会降低,但总商品价值不变。”一般的理解,原来商品A价值是10元,1小时生产1件;现在生产率提高,1小时生产2件商品A。那么商品A 的价值就下降为5元,1小时的总价值仍然是10元不变。 这种理解没错,但容易让人误解。因为实际生活中,人们发现生产率提高后,商品价值往往不变,甚至还膨胀。比如很可能出现的情形,“商品A价值上升为20元/件;1小时总价值提升为40元,是原来的4倍。”

马克思说错了?当然没有。我们应该更深入理解这句话。实际上,马克思是使用的自然单位制,是设定总劳动时间或总货币量为“1”。1小时生产1件商品A,商品A的价值是“1”,总商品价值是1*“1”=“1”。1小时生产2件商品A,商品A的价值就是“1/2”,总商品价值是2*“1/2”=“1”。当然,“1”对应实际不同的发行总货币量。

假设原来总货币量=10元,那么A=“1”=10元;

如果现在总货币量=10元不变,那么,A=“1/2”=1/2*10=5元;

如果现在总货币量增发为20元,那么 A=“1/2”=1/2*20=10元;

如果过度增发为40元,那么A=“1/2”=1/2*40=20元。

由此就引出,劳动价值论的自然单位制转化公式,

     商品的价值=总货币量*生产时间/总劳动时间;

商品的生产率提高,必然使得商品的生产时间缩短,而总劳动时间不变。如果总货币量再保持不变,那么商品价值就会降低。但是一般来言,发行的总货币量往往是改变的。

现简单举例,看一下总货币量的变化。假设原来,商品A=10元,1小时生产1件;商品B=10元,1小时生产1件。现在,商品A生产率提高,1小时生产2件;商品B生产率不变,1小时生产1件。求解,现在商品A及B的价值是多少?总货币量会如何变化?

在商品A生产率提高的现在,达到新的平衡后,估计会有以下4种情形,

0       B=2A, B=10元,A=5元;总商品价值=10+5*2=20元。

1   B=2A, B=15元,A=7.5元;总商品价值=10+7.5*2=30元。

2   B=2A, B=20元,A=10元;总商品价值=20+10*2=40元。

3   B=2A, B=200元,A=100元;总商品价值=200+100*2=400元。

具体计算过程,直接套用上面的自然单位制转化公式,然后设定总货币量为20/30/40/400即可。总体来说,无论总货币量多少,达到新的平衡后,必然B=2A。而由于边界衔接,其动态变化过程,必然是从初态B=A逐步过渡到末态B=2A。商品A的生产商由于提高生产率,在前期动态变化过程中会占据更多的社会财富,这就是生产商竞相提高生产率的根本动力。

   对于第0类情形,在马克思时代或者再以前,有可能因为金属货币的短缺会出现。但在当前国家信用货币时代,这种情形一去不复返了。不过这是最基本的自然单位制的理论计算,据此可以推导出其他任何情形。

第1类情形,是现实中最常态的情形。人们采用承上启下的方式计量商品价值,即有多少商品就发行多少货币。原来1件A+1件B,总货币供应20元;现在1件A+2件B,迎合过去习惯,总货币量应该为30元。当然,A和B的交换比例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但总体来说,没有通货膨胀。在金本位时代,这是必然的情形。欧洲18-19世纪200年历史,没有出现通货膨胀。

第2类情形,是社会高速发展的情形。进入20世纪,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得商品的生产率大幅提高,金本位使得货币出现短缺。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也使得人们对货币有更深刻的认识。货币作为商品交换媒介可以与贵金属没有任何关联,适度多发货币,有利于商品的流通,更能刺激经济的发展。从上面B=A到B=2A的动态过渡可以看出,如果新增货币更多,那么采用新技术的A生产商,就会在财富重新分配过程中占有更大比例,这就更大激发各厂商研发新技术的动力,从而刺激经济发展。具体到上例,本来社会财富价值应该是30元,现在发行40元总货币,通货膨胀率就是30%。尤其是二战以后,各国每年温和的通货膨胀几乎成为常态。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每年多发货币似乎成为必须。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货币存量最大的国家。目前来看,我认为应该适当减少货币存量,我们现有的货币量不是“适当多一点”,而是“有点太多了”。

第3类情形,恶性通货膨胀。一般在极其特殊的时代会出现,而且持续时间一般不会很长;一般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会出现,其现实危害不言而喻。从原理上讲,由于新增货币量大大超出商品原来的价值,从B=A到B=2A的动态变化会非常剧烈,远远偏离正常的经济学轨道。最终的结果,会退回到实物交换及贵金属货币。就是说,滥发纸币初期会赚一些便宜,但后期发行者会自食恶果。所以,我估计滥发纸币现象有朝一日也会一去不复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4-25 12:18:05
你没弄清价格与价值的区别。

你更没弄清马克思的价格与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25 14:47:35
实际生活中,人们也会使用商品价值的自然单位制表述。人们经常说,“就这么点小东西,他最多也值不了几个钱。”“这个东西应该很值钱,太费工夫了。”“你这个课题预计工作量太小,作为硕士论文还可以,作为博士毕业论文明显不达标。
如果你知道博士与硕士有什么不同,那你就该知道什么样的论文才能够达标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25 15:20:41
博士与硕士的最根本不同,那就是哲理水平的不同。

我这里举个例子。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交代过他的研究方法。硕士只是沿用这种方法,而博士却要了解这种方法的合理性。

“当我们探讨经济现象的一般形式,探讨它们的一致性或探讨如何去理解它们的关键时,我们在事实上表明了:我们在此刻想要把它们看作是某种作为“未知的事物”而需要加以研究的东西,需要加以探索的东西;我们想要对它们追本溯源,直到相对说来是“已知的事物”,就象任何一门科学对待它的研究客体一样。当我们成功地找到了两种现象之间的明确的因果关系时,如果起“原因”作用的现象是非经济现象,那么我们的问题就解决了。我们这样就完成了自己作为经济学家在当前这种场合所能够做到的事情,以后我们必须让位于其他的学科。反之,如果作为原因的因素它本身在性质上是经济的,我们就必须继续我们在阐释方面的努力,直至我们到达非经济的基地。”

要达到博士的水平,那至少要能够回答这么个问题: 在追溯经济现象的成因时,为何要达到非经济的基地才算成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25 16:13:10
自然单位制这个想法很好,不过我觉得应用于自然资源就好,商品不适合,商品也不适合用工时来定,只是空中楼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25 20:44:01
保卫《资本论》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2kAhBnotB5jaDqU8Gta

发生学 许光伟_百度搜索  
https://www.baidu.com/s?wd=%E5%8 ... rs=xn0&rs_src=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