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因效应是什么意思_近因效应的例子_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什么意思
所谓“近因”,是指个体最近获得的信息。
所谓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
受近因效应的影响,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往往改变原有看法,作出错误判断,如有的企业组织一直软弱痪散最近因某职工见义勇为受到媒体和上级的表扬,就被认为一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用近期一时一事来肯定或否定一个企业的全面工作,很容易片面、失误。
近因效应的例子
1957年,心理学家卢钦斯(A.S.Lmchins)设计了两段描写一个叫吉姆的男孩一天活动的文字。
其中一段(简称E)描写吉姆与朋友们一起去上学、在阳光下取暖、在商店与熟人聊天、与前几天刚认识的女孩打招呼。这一段将吉姆描写成一个活泼外向的人。而另一段(简称I)则将其描写成一个沉默内向的男孩,如吉姆放学独自一人回家、走在街道阴凉的一边、在商店里静静地等待买东西、见到前天刚认识的女孩不打招呼。
研究者将两段文字分别作E-l、l-E、只有E和只有l四种排列,让被试者看完文字描述后在人格特质表上评价吉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四种情况下被试认为吉姆友好外向的百分比分别为“78%、18%、95%、3%。这一结果证明了首因效应的存在。
然后,卢钦斯改变实验条件,其一是提醒被试不要受第一印象的误导,要全面地进行评价,其二是将E、l两段描述隔开呈现给被试。
唸完一段后花5分钟时间让被试做无关的国内工作,如做数学题、听故事等,然后再将另一段呈现给被试。
在这种条件下,大部分被试者根据后面一段的描述去评价吉姆的特征,这证明了一种被称为“近因效应“的心理规律在起作用——最后接受的资讯对人们形成印象具有重要作用的现象。与人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往往根据最先接受的某些资讯形成印象的首因效应相反,在某些时候,人们最后所接受到的资讯也能左右其形成的印象。
在历史上,成功运用近因效应进行交际的例子有很多,清朝时许振改善与曾国荃的关系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
清末曾国藩的门生许振出任江苏布政使,当时曾国藩已死,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为两江总督,是许振的顶头上司。由于过去两人关系不好,现在成为上下级以后,曾国荃想起过往的恩怨,就写好一份奏摺备弹劾许振。许振听说后,不禁焦急万分,赶紧向刚聘请的一个绍与籍刑钱师爷讨教对策。
那个师爷听完来龙去脉后,沉吟了半响,说道:“事到如今,只好以情动人。”他让许振火速在南京城里买下一栋大房子改建为书院,并取名“文正书院”。用以纪念曾国藩( 号文正)。
开学那天,许振请曾国荃以及全省大员莅临,曾国荃不得不来。在此之前,绍与师爷还替许振拟了一副对联挂在曾国藩遣像两旁:“瞻拜我惟余涕泪,生平公本爱湖山。”只见许振伏地痛哭,恭请曾国荃上书院匾额。
礼毕,许振向全体学生讲话,说自己受先师之恩,毕生难报,所愿两江人士不忘先师恩德,刻苦求学,继承先师。制军(指总督曾国荃)是先师之第,大家见制军就如见先师一般。
他那一 话讲得感人肺腑,以致曾国荃回到总督 门,就烧了弹劾许振的奏章,并对别人说:“我如果弹劾许振,就对不起先兄了。”
那么,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两种现象分别在什么条件下发生呢?
通常说来,首因效应一般在陌生人的知觉中起重要作用,而近因效应则在熟悉的人之间起重要作用。经常接触、长期共事的人,彼此之间往往都将对方的最后一次印象作为认识与评价的依据,常常使彼此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发生质和量的变化。现实生活的友谊破裂、夫妻反目、朋友绝交等,都与近因效应有关。
另外,近因效应使人们更看重新近资讯,并以此为依据对问题做出判断,忽略了以往资讯的参考价值,从而不能全面、客观、历史、公正地看待问题,一般而言,认知结构简单的人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认知结构复杂的人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除了上面两种分别之外,1960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J。怀斯纳在为了解释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之间的矛盾的实验中发现,认知主体的价值观影响主体对认知物件的评价。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大小,取决于认知主体的价值系统。如果认知主体把首先得到的资讯看成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则会出现首因效应;反之,如果把最近得到的资讯看成是有价值的,则会出现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
在人际交往中,近因效应是存在的,首因效应也是存在的,那么如何解释这看似矛盾的两种心理现象呢?对此,心理学家给予了不同的回答。
卢钦斯认为,在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连续被人感知时,人们总倾向于相信前一种信息,并对其印象较深,即此时起作用的是首因效应;而在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断续被人感知时,起作用的则是近因效应。
怀纳斯则认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究竟何者起作用,取决于认知主体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评判。他在一项实验中发现,被试对人物性格特点的评价取决于他们自己的价值观,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来表达对一个人的好恶。
也有人指出,在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起较大的作用;在与熟人交往时,近因效应则起较大的作用。
我们在看待和对待他人时,要避免“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偏激之处,不要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在与人交往时,应该全面了解他人的情况,避免以片面的印象取舍、下结论,所谓“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判断一个人应该注意从长期来考察。而我们自己在别人面前的表现则要注意始终如一,不能凭着过去或者近期的表现就有所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