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全球意识形态处于从未有过的大活跃的状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新考验,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新情况,我们社会中的原有价值理念和道德标准正确价值取向受到冲击,一些原本十分清楚的价值观受到了质疑,致使一些人在价值评判和行为准则选择上感到迷茫困惑,甚至无所适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显得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必要。其中提高当代人的传统文化素养则成为重中之重。那么,什么会影响我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呢?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者梁星,张智芳在汉斯出版社《现代人类学》期刊上,通过对问卷调查,来探讨优秀传统文化在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其从性别、婚姻、年龄、学历、宗教信仰、居住地、职业7个人口学变量分别分析了其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关系,意图从不同的方面来寻找提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途径,最终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学者在北京、河北、山西、辽宁、重庆、广西和海南六省市的部分居民随机发放了2500份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是2100份。分析样本显示,婚姻,年龄,信仰与传统文化素养呈显著性正相关;居住地与传统文化素养呈显著性负相关;而性别、学历、职业与传统文化素养无关。对那些与传统文化素养呈显著性相关的人口学变量进一步分析显示,传统文化素养在婚姻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已婚者要比单身者具有更高的传统文化素;年龄越大,其传统文化素养越高;有宗教信仰的人要比没有信仰的人传统文化素养高;传统文化素养在大城市中传统文化素养较高。
研究表明,婚姻、年龄、宗教信仰与传统文化素养呈显著性正相关,居住地与传统文化素养呈显著性负相关,而性别、学历和职业与传统文化素养无关。
已婚的人之所以比未婚的传统文化素养高,是因为当男女步入了婚姻生活后,就走入了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之中,自然适应中国传统家庭生活和教育模式,为了家庭和谐作出努力。
年龄越大,其传统文化素养越高。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为了发展工业文明,中国人一直学习西方的管理理念,“现代文明”的大部分内容也都是西方文化的体现,从而忽略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学习和继承。年龄段中的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是从旧时代走过来的,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较多,受西方文化的熏陶较少,因而在传统文化素养上得分表现较好。
有宗教信仰的人要比没有信仰的人传统文化素养高,这和宗教与文化的密切联系有关。从广义上说,宗教信仰是大文化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的许多宗教本身所提倡的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即为相符的。如果心中具有信仰,其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继承应该是越强烈的。包括儒、释、道和民间信仰在内的中国传统宗教,作为一种深具潜力的、开放的文化和精神资源,为当代社会输出富有活力的价值和精神资源,对当今中国文化“软实力”构建及文化战略提供有效营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积极动力。而基督宗教、伊斯兰教等具有世界传播性质的宗教在中国的发展及其本土化、中国化,也将与中国的传统宗教形成互补格局,丰富中国文化的内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在居住地这一变量中差异显著,在大城市中传统文化素养较高,而在农村则较低。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城市人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教育水平、医疗水平都领先于农村,物质相对丰富的同时城市的监管和宣传更到位。接受的文化虽然是多元的,但仍没有抛弃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文/尔湾文化/汉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