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期,社会形态的变迁表现在社会关系上,就是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在旧的价值观被打破,而新的价值观尚未确立的今天,自然出现人们价值的迷失,故而在社会生活中变得冷漠、自私自利、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整个社会的文明素养呈下滑趋势。
面对市场经济及现代化带来的道德文明的困境,世界许多国家纷纷从传统文明中寻求答案。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其优秀传统文化对修补当代道德文明的缺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梁尹等研究人员在汉斯出版社《社会科学前沿》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期,要提高人们所在环境的文明程度,可以通过提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这一路径。
据以往研究,君子之道、礼仪之道、中庸之道、和合文化、多元文化、义文化和孝文化均为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作为人的素养指标来预测其包含个体文明、社会文明和环境文明在内的文明程度。为了探讨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与文明程度的个体差异情况,研究小组发放了2千多份随机抽样问卷调查。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总体上与文明程度呈显著正相关的关系,即人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素养越高,其文明程度就越高。其中,按关系程度大小排序依次为:孝文化、君子之道、义文化、和合文化、礼仪之道、多元文化和中庸之道。
上述结论不仅验证了我国关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伟大战略的英明性、正确性和必要性,也表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解决社会转型时期诸如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等各种不文明现象的重要路径。此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各指标与文明程度的排序也为当代有针对性的重构与振兴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借鉴。
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与文明程度的关系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既要保留传统文化中的君子、礼仪、中庸之道、义、孝等良好传统,又要在发展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合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来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之梦。(文/尔湾文化/汉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