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了近两年的农业经济问题,读了一些文献,一直有这样的问题索绕在脑中,如题。
看好多研究,认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工业化、城镇化,即农业非农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说来简单,但从实践来看存在一下问题:
一、上述结论或途径基本都是发达国家所走过的路,当然已被发达国家的实践所证明。但是,必须要对发达国家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有所了解,而我们目前不具备当时的条件。当时的发达国家人口少,工业化基本随着城市化的速度。而我们目前人口众多,工业化远远快于城市化,特别是由于近年来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容纳的劳动力减少。这就造成城市本身就业艰难,更遑论农村劳动力转移。
二、研究者都认为解决农村庞大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在于农民变市民。但是,如果没有产业支撑,没有社会福利的赋予,仅仅是农民身份变成市民,又有什么意义呢。难怪现在出现了一种新三农问题,对一部分农民来说:务农无地,低保无份,就业无岗。一些人根本不考虑城市就业的现状,只是一味强调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以为转移到城市就完事大吉了,没有考虑转以后的就业问题、社保问题。
三、三农问题研究泛化,好像什么人都可以出来发出长篇宏论。但笔者认为,三农问题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如果没后厚实的理论功底,做不到厚积薄发,提出的观点缺乏创新,陈旧不能指导实践不说,反而会影响一些真知灼见的观点。
我觉得,时代变了,社会形势也变了。在全球化加速、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是不是设立我们自己的发展标准,而不要把城市化指标、三产比重作为我们的发展标准。我们的改革发展走的是一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发展之路,有必要自己总结出一套发展指标。
具体而言
一、不要认为城市化率的指标就能反映我们的现代化程度,不要一味追求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市人口,从而走向为城市化而城市化的错误之路。
二、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我们是不是可以将一部分人留在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设置城市务工的门槛,这样就可以杜绝一部分素质不符合城市发展,但又跑到城市影响城市发展的农民盲目进城。农业,农村二三产业从深度和广度而言,其容纳的劳动力接近无限。这样就可以解决城市和农村双重的就业压力。简而言之,农村存在大量的隐形失业人口没什么不好。这种做法也是符合我们国家实际情况的。
三、解决农业规模化和一部分人离开农村抛荒的问题,那就是将土地债券化。将现在每个农民的土地确权、颁证。这个土地证券可以流动,但所有权永远属于初始所有者。这样既可以保证农民利益不受损害,获得资产性收益,也可以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我的观点是:大量人口在农村的情况是未来几十年无法改变的现实。把农村建设好了,一部分留在农村没什么不好的,不必要都去城市。
对于新农村建设,现在好像不如前几年重视了,政府的投资还是偏少,这是需要引起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