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意识心理学定义_潜意识心理学方法论基础_潜意识六大特征
潜意识心理学定义
潜意识心理学又叫深层心理学。潜意识心理学是属于心理学的一种,主要深入研究潜意识。在心理学史上,潜意识的概念是与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关于潜意识心理状态的假说并不是由弗洛伊德最先提出的。莱布尼茨阐释过“次要知觉”,指的就是潜意识;.赫尔巴特曾将心理分为意识领域和潜意识领域,并把心理生活看作是在各种竞相进入意识的观念之间的一种竞争;霍尔姆霍茨相信从感觉原子中得到的经验世界的构造要求潜意识推断的存在:沙可在应用催眠理论的过程中,发现存在着一个脱离意识的心理王国.尼采说过“意识只是表层”;叔本华声称“人类灵魂中存在野蛮的兽性”弗洛伊德的贡献在于;他检验所有这些假说,创建了精神分析学派,形成了一门以研究潜意识心理为主的科学心理学。
潜意识心理学方法论基础
弗洛伊德不想去建立一种有关潜意识的实验方法,也不欢迎别人试图实验性地去验证他的观点。20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S.罗森茨韦格曾写信给弗洛伊德,谈到他希冀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在回信中非常简洁地作了答复:“我颇有兴趣地检查了你们试图验证精神分析命题的实验研究,我不会对这种实证给予很高的评价,因为这些命题所依赖的可靠观察的丰富性使它们与实验验证无关。当然,这么做是无害的。”
弗洛伊德据以建立精神分析的“可靠观察的丰富性”由他的临床病例所组成。他将与患者的谈话记录作为科学资料,将对这些资料的分析作为研究的科学方法。对弗洛伊德来说,成功的治疗本身并非目的,而是为精神分析理论的可靠性提供证据。这里,对弗洛伊德最具吸引力的,是通向科学心理学的生理学道路。
在弗洛伊德时代,最常见的神经症是歇斯底里,它表现为心因性躯体症状,诸如躯体麻木和感知缺失等。1896年,弗洛伊德曾写过一篇文章,第一次宣布歇斯底里并非魔鬼缠身,也非道德沦丧,而是一种具有心理病源(尤其是性)的症状。遗憾的是,当时的精神病学和神经病学协会主席R.冯·克拉夫特-埃宾却把弗洛伊德的观点称之为“科学的神话”。
弗洛伊德的这一观点起始于他1894~1895年所写的手稿《科学心理学之规划》,从中可以发现通向科学心理学的生理学道路。当时,弗洛伊德为两个目标所苦恼:第一是检验,如果有人引进定量的思考,那么心理机能的理论会是什么形态;第二是如何从精神病理学中汲取一些可为科学心理学所利用的东西。在该手稿中,弗洛伊德阐释了他的意图:“建立一门属于自然科学的心理学,把人的心理过程看作是可用物质微粒来说明的量化决定状态。”为此,他发展了关于心灵和行为的普遍理论,使用的完全是生理学的和量化的术语。例如,动机被描述为神经元之间的间隙处(现称突触)引起紧张的结果,这种紧张使人感到不快,跨越间隙,紧张最终得以释放;记忆被解释为神经元间隙处渗透性(现称突触强度)的改变,这是连接着的神经元重复兴奋的结果。用相似的量化神经病学方法,弗洛伊德解释了从妄想到认知的全部“心理机能”。
继那部手稿以后,弗洛伊德开始从事自我分析。借助这种方法,他发现了出现在心理潜意识中的行为和心理事件的原因,并区分了“真性神经症”和“心理神经症”。前者是真正躯体病症,由“某种神经病毒增加或减少所引起”;后者包括歇斯底里,是由“心因性的或依靠潜意识观念的情绪作用所引起”的。
随着自我分析方法的运用,弗洛伊德开始从机械生理学解释转向进化生物学解释。那时的大多数科学家,包括冯特,接受了德国达尔文主义先驱E.海克尔的“生源定律”。根据“生源定律”,个体的发生重演了种族发生,也就是说,“任何生物的胚胎是对它的种系发生道路的重复”。由此,一个人类胎儿经历了两栖阶段、爬行阶段、简单的哺乳阶段等等,直到他形成人的雏形。于是,弗洛伊德把“生源定律”扩展至心理发展,作为其研究性心理发展阶段的方法论基础。
潜意识六大特征
1.能量巨大:博恩.崔西说:潜意识是显意识力量的3万倍以上。
2.最喜欢带感情色彩的信息。
3.不识真假,直来直去。
4.易受图像刺激
5.记忆差,需强烈刺激或重复刺激。
6.放松时,最容易进入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