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009-10-26 00:07:29
个人感觉,这里面没有中间路线可走:

或者承认“理论货币乘数”存在“理论的可能性”;或者“基础货币”没有任何形式的货币扩张。

不应该有所谓“大于2倍的货币乘数”的说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6 01:31:00
在前面的表中,恰好说明,整个系统的货币存量是10000元,存款是10000元,贷款(后转为活期存款)是9000元,准备金是1000元,不论怎么算,乘数都不会大于2(不计初始的10000元现金)或3(计入初始的10000元现金)。

不信你一步步用文字解释一下,解释到第三步就会发现问题出在哪了。
可在这个例子中,乘数本来“应该”是10或1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6 07:15:26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6 01:31
在前面的表中,恰好说明,整个系统的货币存量是10000元,存款是10000元,贷款(后转为活期存款)是9000元,准备金是1000元,不论怎么算,乘数都不会大于2(不计初始的10000元现金)或3(计入初始的10000元现金)。

不信你一步步用文字解释一下,解释到第三步就会发现问题出在哪了。
可在这个例子中,乘数本来“应该”是10或11?
初始的基础货币是1000,不是一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6 07:41:09
我说的“货币存量是10000元”就是指初始的现钞是10000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6 08:12:57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6 07:41 我说的“货币存量是10000元”就是指初始的现钞是10000元。
你的问题就在这里:

商业银行的行为,无论如何也不会扩张“基础货币”,虽然它可以扩张其他口径的货币。

1楼中的例子中,无论商业银行有没有扩张信用关系,基础货币恒为1000元。

(楼主是否了解基础货币的定义?乘数是谁与谁之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6 08:18:02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5-19 12:31 以17版为准的这一例子的具体数据如下(表1-1):
相关的银行         新存款($)    新贷款和投资($)  准备金($)
初始银行             1000.00       900.00                  100.00
猫爪 发表于 2009-10-26 07:15 初始的基础货币是1000,不是一万。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6 07:41 我说的“货币存量是10000元”就是指初始的现钞是10000元
关于“初始的现钞”的说法,你究竟想举10000元的例子,还是1000元的例子?

按照你在1楼的例子,基础货币显然是且仅是1000元。所有的其他口径的货币(包括银行存款),都是基于它创造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6 08:21:57
货币乘数(某一口径货币/基础货币)“达到”法定准备金率的倒数,显然是求极限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正对应“无穷多轮的存款扩张”(而这一极限正是乘数的“上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6 08:32:25
猫爪 发表于 2009-10-26 00:01 既然第二个以后的人,都可以通过借款获得运用资金的资格,怎能说他们的“货币”不应算到“货币乘数”中去呢?
个人猜想,楼主的问题可能在于,他总认为(某一口径的)货币扩张了,相应的钞票就要扩张。

(这似乎与ccggqq当时的问题一样:认为“货币扩张”对应“现金扩张”——其实,某些存款划入某一口径货币,就是因为它可以直接充当支付手段,发挥几乎与现金一样的功能,并且甚至具有现金不可能具有的优势。通俗一些说,现金与存款是以不同的“身份”进入某一货币口径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6 08:33:13
sungmoo 发表于 2009-10-26 08:12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6 07:41 我说的“货币存量是10000元”就是指初始的现钞是10000元。
你的问题就在这里:
商业银行的行为,无论如何也不会扩张“基础货币”,虽然它可以扩张其他口径的货币。
1楼中的例子中,无论商业银行有没有扩张信用关系,基础货币恒为1000元。
(楼主是否了解基础货币的定义?乘数是谁与谁之比?)
是这样,按照你说的乘数计算方法,其乘数在理论上最大大不过3(准备金率为10%时)。其它的与是否创造或扩张基础货币无关,因此乘数理论本身有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6 08:42:06
186楼的问题:

我并没有说这个例子的初始现钞是1000元,实际情况恰好是10000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6 09:12:56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6 08:42 我并没有说这个例子的初始现钞是1000元,实际情况恰好是10000元。
我只能说,你看不懂那个例子。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6 08:33 是这样,按照你说的乘数计算方法,其乘数在理论上最大大不过3(准备金率为10%时)。其它的与是否创造或扩张基础货币无关,因此乘数理论本身有问题。
我只能说,你几乎不懂我前面说了什么。

既然如此,继续讨论其实也没有什么必要了。我觉得我把该说的话都说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6 09:46:07
可否把你看懂的结果向我简单讲述一下,让我信服。

在此,我简单说明为什么初始的现钞不止1000元。
当赵一把1000元存入银行时(一年定期),现钞确实只有1000元;900元贷给了蒋一,蒋一得到了一个900元的活期存款。
假设蒋一通过现钞或转账把这一款项都支付给了钱二(在本年),这时你会发现,蒋一的存款就为零了。也就是说,在某一时刻,蒋一的存款和钱二的存款不可能同时存在。因此,从统计的角度来看(前面定好了为一年),这一货币存量两个只能算其中之一。换句话讲,要想保持蒋一的存款不变,同时钱二又有存款,一定要另外注入900元的现金。
以此类推,整个系统的现金就恰好是10000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6 11:37:24
首先要清楚银行的记账要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6 17:46:18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6 09:46
在此,我简单说明为什么初始的现钞不止1000元。
当赵一把1000元存入银行时(一年定期),现钞确实只有1000元;900元贷给了蒋一,蒋一得到了一个900元的活期存款。
假设蒋一通过现钞或转账把这一款项都支付给了钱二(在本年),这时你会发现,蒋一的存款就为零了。也就是说,在某一时刻,蒋一的存款和钱二的存款不可能同时存在。因此,从统计的角度来看(前面定好了为一年),这一货币存量两个只能算其中之一。换句话讲,要想保持蒋一的存款不变,同时钱二又有存款,一定要另外注入900元的现金。
以此类推,整个系统的现金就恰好是10000元。
从加黑的一句话看,王兄迷惑的关键,还是没弄懂“货币乘数”的定义,以及基础货币和货币到底各自是什么。

这样说吧:

并不是每一笔“存款”,都要有某种物质形态的“现金”作为全额保证金的。

保持蒋一的存款不变,同时钱二又有存款,“不用”另外注入900元的现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6 20:15:33
很对,确实不需要全额的现金作为保证。但问题在于,这种货币创造即便准备金率降为零也不会超过3倍的上限。
为了简便,假设准备金率为零,你证明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7 00:30:29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6 20:15
很对,确实不需要全额的现金作为保证。但问题在于,这种货币创造即便准备金率降为零也不会超过3倍的上限。
为了简便,假设准备金率为零,你证明看看。


A存入银行1000元,B贷款1000元,购买C的房子,C将1000元存入银行,D贷款1000元,购买E的汽车,E将1000元存入银行,F贷款1000元,吃了G的饭馆的一顿饭............

理论上,如果能够不设立准备金制度,可以创造出无限的贷款,相应的,无限的货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7 07:35:39
sungmoo在一开始就强调过:“(某一时刻)实际的货币乘数,即既定口径下的货币存量与基础货币存量的比值”。
当F吃完了G饭馆的一顿饭后,你算算货币存量是多少(包括现钞、活期存款加定期存款即M2),再与基础货币1000元相比,一切就都清楚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7 07:40:42
对此也可以反过来证明,要想把这一系列账目平了,得需要多少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7 09:33:44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7 07:35
sungmoo在一开始就强调过:“(某一时刻)实际的货币乘数,即既定口径下的货币存量与基础货币存量的比值”。
当F吃完了G饭馆的一顿饭后,你算算货币存量是多少(包括现钞、活期存款加定期存款即M2),再与基础货币1000元相比,一切就都清楚了。
是很清楚啊?

G手里的1000块现金,再加上以前的几位在银行的存款(除了第一位,其他的依靠贷款获得),反正肯定超过3倍了(没超过就继续啊,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7 10:11:58
当B把存款支付给C时,此时B的存款(存量)就为零了,后面的依次类推,再加在一起就是重复计算。或者说,此时B的存款已经不存在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7 12:21:25
有关货币存量的定义:

       货币存量又称为货币供应量,是全社会在某一时点承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总额,它主要包括机关
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所拥有的现金和金融机构的存款等各种金融资产。

    货币存量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点上存在于个人、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等部门的现金和存款货币的数量。

    因此说:货币存量不是指过去存在过的量,而是在某一时点(比如月末、季度末、年末)还存在的量(可由统计求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7 13:25:27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7 10:11
当B把存款支付给C时,此时B的存款(存量)就为零了,后面的依次类推,再加在一起就是重复计算。或者说,此时B的存款已经不存在了。
A存入银行1000元,B贷款1000元,购买C的房子,.......

1、我什么时候说过用存款支付的?

2、就打着B贷款后,又存到银行了,那他支付给C的时候,A的存款还在不在?

3、难道说,在您的思路中,“存款”就是存在银行保险柜里面的现金不成?

4、如果是这样的货币定义下,当然不存在“货币乘数”的说法了,因为根本没有除了“现金”以外的“货币”概念啦,其区别无非就是“藏在床底的现金”和“存在银行的现金”。

5、但是现实中可不是您的这种定义,一块钱如果只能给手里拿着这张纸币的人带来好处,那还出现银行干啥呢?银行不就是为了让人手里的现金流动起来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7 13:56:59
1、我什么时候说过用存款支付的?

用什么支付的?

2、就打着B贷款后,又存到银行了,那他支付给C的时候,A的存款还在不在?

此时只有A的存款还在(没有提到最后一个人存没存),其他人只要支付就必然动用存款的数额而减少。
例如,当B签给C一张1000元的支票后,B的存款就为零了。可以理解为C将立即(几天之内)兑现支票,或者C拿支票存款时B的存款将被立即划走。
(B要是签走1000元的支票再敢动用“存款”,这属于严重违规,这不属于我们讨论的范围——包括一定时期一定数额的信用透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7 14:32:01
这个事情是值得好好研究的。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7 14:38:56
jctj001 发表于 2009-10-27 14:32
这个事情是值得好好研究的。呵呵
欢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7 16:54:38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7 13:56

2、就打着B贷款后,又存到银行了,那他支付给C的时候,A的存款还在不在?

此时只有A的存款还在(没有提到最后一个人存没存),其他人只要支付就必然动用存款的数额而减少。
例如,当B签给C一张1000元的支票后,B的存款就为零了。可以理解为C将立即(几天之内)兑现支票,或者C拿支票存款时B的存款将被立即划走。
(B要是签走1000元的支票再敢动用“存款”,这属于严重违规,这不属于我们讨论的范围——包括一定时期一定数额的信用透支。)
在这第一个“存—贷”循环中,“现金+存款”增加了一倍(A+C=2000),这点儿您承认了,是吧?

那么我们看G之后呢,货币增加了多少?

A+C+E+G=4*1000

您能理解这个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7 18:04:49
那么我们看G之后呢,货币增加了多少?
A+C+E+G=4*1000
您能理解这个吧?

问题就在这里,这种统计方式不自觉地重复计算了。换句话讲,其存量不可能同时都存在。
例如,当C把1000元的款项通过现金也好支票也好支付给E时,E的存款无疑能增加1000元,但与此同时,C的这一项存款就为零了。因此说,从统计的角度来看,就像我们常听到的余额的概念一样,不能这样计算——这不是存量的意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7 19:28:58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7 18:04
那么我们看G之后呢,货币增加了多少?
A+C+E+G=4*1000
您能理解这个吧?

问题就在这里,这种统计方式不自觉地重复计算了。换句话讲,其存量不可能同时都存在。
例如,当C把1000元的款项通过现金也好支票也好支付给E时,E的存款无疑能增加1000元,但与此同时,C的这一项存款就为零了。因此说,从统计的角度来看,就像我们常听到的余额的概念一样,不能这样计算——这不是存量的意思!!!
您好好看看我举的例子好吧?

C没有付款,D去贷款,然后写支票给E。

所以在E有了这1000的同时,C的1000,仍然挂在银行的账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7 19:43:09
所以,从根本上讲,货币乘数是由银行的贷款行为造成的,而非由交易和付款过程形成的。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如果A、C、E忽然都需要1000块钱,那银行就无力支付存款,这就是所谓的“挤兑”。

这也正是需要“存款准备金”的原因所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7 20:24:01
猫爪 发表于 2009-10-27 19:28
您好好看看我举的例子好吧?
C没有付款,D去贷款,然后写支票给E。
所以在E有了这1000的同时,C的1000,仍然挂在银行的账上。
很好的例子!
但是,当D去贷款时,这已经是另外一回事了。也就说,银行要是没有另外1000元的准备,那银行就是在开空头支票。或者说,当D贷款后,在理论上没有理由不让C动用存款。
在前面的例子中,即便A去挤兑而导致银行破产,其债务的最终关系也是清清楚楚的:B欠A1000元钱,中介机构是银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