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009-10-27 20:33:28
另外,且不管D是怎么贷款的,只要“写支票给E”,那D的存款又为零了——这等于又回到了前面一步的例子。总之,从你举的例子反倒证明了,要想实现一直乘下去,那就得不断另外注入资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7 21:03:10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7 20:24
猫爪 发表于 2009-10-27 19:28
您好好看看我举的例子好吧?
C没有付款,D去贷款,然后写支票给E。
所以在E有了这1000的同时,C的1000,仍然挂在银行的账上。
很好的例子!
但是,当D去贷款时,这已经是另外一回事了。也就说,银行要是没有另外1000元的准备,那银行就是在开空头支票。或者说,当D贷款后,在理论上没有理由不让C动用存款。
在前面的例子中,即便A去挤兑而导致银行破产,其债务的最终关系也是清清楚楚的:B欠A1000元钱,中介机构是银行。
服了您的思维方式了,就按您的说法吧:

请了解这个现实——银行完全可以开“空头支票”,就是说,银行就是可以贷出超过库存现金的贷款。

C当然可以动用存款,但他使用存款后,这部分现金又会回到银行,有何不妥之处?

这就是银行存在的价值啊。

这个问题不会再回复了,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7 21:55:19
猫爪 发表于 2009-10-27 21:03
C当然可以动用存款,但他使用存款后,这部分现金又会回到银行,有何不妥之处?
这个问题不会再回复了,呵呵。
这不合逻辑,“又会回到银行”不是推理的必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8 10:45:30
早晨起来后还在想着有关乘数的问题,受到猫爪超版提到的“D去贷款”的启发(208楼),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可以证明乘数在理论上确实会很大的方式。其证明如下(不考虑准备金率):

a有1000元,存入银行,形成1000元的定期存款;
b贷款1000元,并把存款用现金或支票的方式支付给c,此时其存款确实为零;
c把1000元存入任何一家银行,又形成1000元的定期存款;
d贷款1000元,并把存款用现金或支票的方式支付给e,此时其存款也为零。

    到此,用不着1000元的现金或支票回到先前的银行,d只要到有这笔钱的银行去贷款即可。不过,此时的货币存量确实是a的1000元存款加c的1000元存款加e的1000元的现金或支票。或者说,b和d的“定期存款”是不该加的。
    但是,这一循环过程还可以往下进行。例如:

e把1000元存入任何一家银行,又可形成1000元的定期存款;
f贷款1000元,并把存款用现金或支票的方式支付给g,此时其存款也为零;
g把1000元存入任何一家银行,再次形成1000元的定期存款;
h贷款1000元,并把存款用现金或支票的方式支付给i,此时其存款也为零。
当然,这时1000元的现金已经转到了i的手里。

    由此可以看出,总的货币存量应该是把a、c、e、g、i的相加,这就远大于我在前面提到的3倍乘数了。


    在这几天的讨论中,sungmoo版主和猫爪超版无疑都倾注了很多时间,这是需要再次感谢的。不过其论理真的有不足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没有信服的原因。
    也许我们都是竹子,相互间的争论还是比较客气的。假设是棍棒之间,争论了这么长时间,那就难免不会相互抡起来了!
    作为讨论或争论,我是绝不会攻击对方的。因为这里的道理很简单,有很问题都不是用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就能解决的。也就是说,认为别人是错的,未必自己就一定正确;很有可能,双方都错了。
    例如,正常情况下,一个人不是男的就是女的。但要是有两个人,一个叫a一个b,a是男的,b一定就是女的吗?很显然,b也有可能还是男的。如果还要进一步研究类似于这个人是大人小孩的研究,那情况就会加倍复杂。所以说,在研究问题时,特别是研究经济学问题,我们要面对事实——也必须面对很复杂的事实。
    各位网友可能都会感觉到,很多经济理论都有争议,甚至还分成了学派。这说明了很多所谓的理论确实还很不完善,或者说还远没有研究彻底而成为一般人都会接受的原理。也正因为此,才有创办论坛的必要;否则的话,我们用不着争论只需潜心学习就可以了。


    在计算实际的乘数时,一般用的是这一公式:货币乘数=1 / (r+e+c) ;其中:r为法定准备金率,e为超额准备金率,c现金漏损率。
    很显然,通过前面的分析就能感觉到,这里面没有考虑到一个个存-贷过程能够连续进行下去的可能性问题。
    假设上面提到的存-贷过程一年平均只能进行4次,这也相当于总的货币流通速度为4(这一假设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不考虑超额准备金率和现金漏损率,法定准备金率r为,我们来推导一下此时的乘数公式:

a有1000元,存入银行,形成1000元的定期存款;
b贷款1000*(1-r)元,并把存款用现金或支票的方式支付给c,此时其存款为零;
c把1000*(1-r)元存入任何一家银行,又形成1000*(1-r)元的定期存款;
d贷款1000*(1-r)*(1-r)元,并把存款用现金或支票的方式支付给e,此时其存款也为零。
e把1000*(1-r)*(1-r)元存入任何一家银行,又可形成1000*(1-r)*(1-r)元的定期存款;
f贷款1000*(1-r)*(1-r)*(1-r)元,并把存款用现金或支票的方式支付给g,此时其存款也为零;
g把1000*(1-r)*(1-r)*(1-r)元存入任何一家银行,再次形成1000*(1-r)*(1-r)*(1-r)的定期存款;
h贷款1000*(1-r)*(1-r)*(1-r)*(1-r)元,并把存款用现金或支票的方式支付给i,此时其存款也为零。
到此,可以看成:i的现金或支票加上法定准备金的总数还是1000元。
总的货币存量为:1000元+1000*(1-r)+1000*(1-r)*(1-r)+1000*(1-r)*(1-r)*(1-r)+1000*(1-r)*(1-r)*(1-r)*(1-r)
其乘数为:1+(1-r)+(1-r)*(1-r)+(1-r)*(1-r)*(1-r)+(1-r)*(1-r)*(1-r)*(1-r)。

设法定准备金率r为0,则最大的乘数也不过是4;不是无穷大,所需的银行级数也要比先前的多很多。

很显然,这就与货币流通速度有关了。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实,对研究有投资增加问题很有帮助。
当然,这些需要另外研究,在此就不累述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20 22:42:06
唉 没想到宏观的斑竹就这水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30 19:13:14
早晨起来后还在想着有关乘数的问题,受到猫爪超版提到的“D去贷款”的启发(208楼),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可以证明乘数在理论上确实会很大的方式。其证明如下(不考虑准备金率):

a有1000元,存入银行,形成1000元的定期存款;
b贷款1000元,并把存款用现金或支票的方式支付给c,此时其存款确实为零;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from^^uid=648647

小弟认为LZ误解就在这里,
这里通常会认为银行有1000元资产和1000元负责,1000元资产就是a的1000元的存款,1000元的负债就是b的1000元贷款。

或许可以这样说社会存款是0,但账面存款是1000元,通常说的货币是指这账面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30 20:15:07
说实话我没有完全看懂你们的讨论,但是这种论证方式、思考方法很值得学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30 21:06:42
很佩服王志成版主的追根到底的精神,不过最终还是搞清楚了,这个帖子的标题实在太惊人了。
您之前的困惑是不是就在于不认为贷出的钱还会回到银行?其实您贷出的钱最终不管是投资还是交易,最后肯定是又被别人存到银行去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30 21:53:49
很佩服王志成版主的追根到底的精神,不过最终还是搞清楚了,这个帖子的标题实在太惊人了。
您之前的困惑是不是就在于不认为贷出的钱还会回到银行?其实您贷出的钱最终不管是投资还是交易,最后肯定是又被别人存到银行去了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from^^uid=648647

上面已经有人提到过持有现金的问题
其实假如存款准备金率为10%,现金持有率为10%,最后结果应该是,央行放出1000元现钞,500(大约)元现钞成了央行里的存款准备金(属于商业银行所有但不能贷出去),还有500元是现钞在人民手上,社会账面上还有4500元(包括贷出去的4000和央行里面的500)的存款和4000元贷款。
LZ说的货币量不变是现钞总数不变,但一般说的乘数是总货币量,即500+4500=5000,就是1000/20%=5000 。可能数字上有点误差,但大概是这个样子。 小弟还只是本科,有错误请指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30 21:56:33
小弟认为LZ误解就在这里,
这里通常会认为银行有1000元资产和1000元负责,1000元资产就是a的1000元的存款,1000元的负债就是b的1000元贷款。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from^^uid=648647

写反了,哈。贷款是资产,存款是负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30 22:05:59
无知者最勇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30 22:11:24
看了一下标题,我认为货币乘数效应存在,但是不能单纯从会计学角度思考,关键词是“效应”,换个角度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效用”,我想理解了这一词的意思是不是更容易明白?

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30 22:46:38
很好的文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30 22:59:17
nonono,个人觉得lz观点错误,需要纠正!!首个人贷到的款项必定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回流到银行,这也是乘数的前提,所以说,乘数观点是正确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30 23:03:11
215# wlssjxp
这你也不必这么自傲,lz想得出说明有自己的观点,有思考就有进步,支持LZ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31 00:11:14
想象一下以下三个世界:
世界1:有银行的世界
A有1000元,留100元现钞,存900到银行系统,银行系统借810给B,B购买东西支付给C,C留72.9元现钞,存729到银行系统,银行系统再借给D。。。。
结果是M0还是1000,但M1或M2会有5000

世界2:没有银行但无信息费用的世界
A有1000元现钞,留200元现钞,借800给B,B购买东西支付给C,C留160现钞,借640元给D。。。。
结果现钞还是只有1000元,算上账面上的资产,却有5000,但平时人们并不会这么算。在这个国家中也难以统计。


可以发现只要没有信息费用,世界2依然有货币乘数的效应,但我们统计局却难以收集数据。
在世界1中最原始的现钞就是M0,乘数之后就是M1或者M2。
在世界2中的贷款其实就是乘数效应。虽然存款在账面上看不到,但实质上是和世界1是一样的。
但很明显世界2的信息费用巨大,而银行就是扮演着降低信息费用的角色。

如果上面没错的话,小弟认为乘数效应是有的,其根本产生的原因是贷款。
但银行主要的作用就是收集存款然后贷款,这算不算是银行产生了货币乘数呢??

先不论是否是银行产生了货币乘数,
在假设一个世界3:
A有1000元现钞,留200元现钞,购买东西支付800给B,B留160现钞,购买东西支付640给C。。。。。
这是否跟世界2很相似,只是没有了贷款这一步骤。
在世界3中,其实也可以计算“乘数”,虽然现钞只有1000,但平均流通了5次,就是5000,这就是费雪的货币均衡等式的实际货币*流通次数=货币需求量。
我们又是否可以说其实贷款产生的货币乘数实质上就是流通次数的一部分!
那么银行贷款产生的乘数是贷款乘数的一部分,本质也是流通次数的一部分!

我胡思乱想。。。也不知道对不对,大家指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31 02:41:42
xuexi~~
study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31 08:55:25
楼主的思路其实挺简单,但表达的时候比较麻烦,可能是导致大家(也可能包括楼主)把问题想岔了的原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31 09:57:10
1、不是银行创造货币乘数,而是银行体系。
2、王先生的表1-2与表1-1是不同角度的,1-1反映的是抽象的一人N次交易,表1-2反映的是N人一次交易,这是不同的。
3、表1-2能不能这么理解:在银行体系中,存款总数10000,贷款总额9000,准备金总额1000。其实只在通过银行进行了一次简单的存、贷交易。实际上在测算乘数时,剔除了货币的漏存率—现金交易、手持现金等,剩下的货币供应通过银行体系来完成,在此基础上,通过多次存、贷款交易,放大货币交易量。
4、“一个经济体发行出了多少货币就是多少货币”,这句话个人感觉应该是“一个经济体发行出了多少货币是基础货币”,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货币供应量。如M0、M1、M2等之分。
因此,这个货币乘数就是最终的货币供应量与初始发行的基础货币之间的比例,并不是与银行存款的比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31 10:35:16
经济学家们a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31 11:08:21
都在瞎扯,看不到本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31 11:28:45
其实资金最终还是会在银行体系中流动。假设借款方获得了银行资金,那么它可能暂时闲置在自己的银行账户中,也可能直接支付给了供应商,进入流动领域,但是请注意,流动领域中的资金还是会在银行体系内,各个国家其实都限制大额现金的银行体系外流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31 11:36:57
设定只有一家银行,一个人。存款准备金率是10%。银行资本100元。再假定银行的资本是硬币,但对个人的存款和贷款都是记账。

1,银行资本100元(硬币)。无贷款。存款准备金0。
2,银行将100元贷款给个人,个人又将贷款存入银行。此时银行有100元贷款,100元存款,交10元硬币
准备金,行内储备90元硬币。
3,银行将90元贷款给个人,个人又将贷款存入银行。此时银行有190元贷款,190元存款,交19元硬币
准备金,行内储备81元硬币。
4,银行将81元贷款给个人,个人又将贷款存入银行。此时银行有271元贷款,271元存款,交27.1元硬币
准备金,行内储备72.9元硬币。
.........
最后,银行的存款=贷款=100+90+81+72.9+....=

有急事。未完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31 11:39:09
楼主好强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31 13:17:07
我觉得根本不一定会存入银行,创造货币乘数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构想而已,实际上实证分析的效果不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31 13:21:14
蒋一借到钱之后就去投资,900元就流给了赵二,赵二又把钱存进银行吃利........如此循环而已

大家分析一定要严谨啊,不要出笑话。


纸币还是那1 000元,但是货币所创造的信用已是10 000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31 13:21:32
这个货币乘数好像是能说明银行是暴利行业,不是用来证明货币多少的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31 13:31:47
看了楼主论证,其实只要你最后一句话就够了“货币乘数确实不存在,这是非常容易感知的,一个经济体发行出了多少货币就是多少货币。但我们要注意的是,虽然货币的数量是一定的,但货币所起到的交易额一般要比自身的数量大很多。我个人觉得所谓的银行的货币创造就就是起着这个作用,银行在货币创造而定过程中起到的是一个“障眼法”的作用。并非楼主要论证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增加了,而是人们的“虚拟”货币增加了(不能很好的表达,就用虚拟货币这个概念吧)。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无论是赵一还是钱二再银行存了一笔钱,假设是1000¥,也无论是孙三李四借走其中的900¥(准备金100¥),首先从整个银行体系来说它只有实实在在的1000¥,除非它新印刷了钞票。但是从个人(居民)的角度涞水,银行创造了货币,因为赵一认为自己在银行有1000¥的存款,至少他可以做1000%的生意;同理孙三从银行贷了900¥,他的账户上也有了900%的存款,他至少也可以做900¥块钱的生意。这就是我说的银行的障眼法或者是说孙三的900完全是虚拟的货币。其实整个银行系统只有1000,但这时赵孙二人的虚拟货币就有了1900¥。往下进一步推也是同一个意思。
因此我个人认为:楼主把货币创造想象为是银行在印钞票,会在整个银行体系中多出1/R-1倍的钞票出来,其实不是这样。当然也可以按你说的那样,银行的货币创造就是增加了货币的流动速度。流动更快了,就好像在流动速度慢的时候增加了货币的发行量一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31 14:06:19
214# 王志成2010  

楼主现在的论述比较全面了一些。

货币乘数是存在的
资金周转率也是存在的
基础货币也是存在的
经济资本也是存在的

这些才能够完整描述一个经济体中资金流转的问题。

基础货币由央行管理
流通货币由商业银行等金融单位按货币乘数限额供应给市场
企业通过资金周转率来满足市场需求
最终产生的一些资本和资源以财富的形式在社会中积累下来,巴塞尔协议中有详细的说明这些财富可流通性的比例,这就是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来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31 14:54:40
其实乘数的创造是和资源以及要素联系在一起的,银行贷款在资本市场上变成了投资,投资再根据收入-消费函数可以得出来,乘数是存在的,但是不是银行本身创造乘数!它绝对要和外界的资源以及生产要素联系在一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