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学(理论版)
1759 1
2009-05-19

首先声明一下,是转载的,不知道国内能不能访问,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904&postID=23374,实在觉得这个博主(idiot94)说的很有道理,特别和大家分享一下.

华尔街的金融寡头们固然不受任何人挟制,但是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们大把大把的拿钱,毕竟还需要有人来送钱。

信用市场目标明确的混乱给特权者们提供了在他们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之内合法圈钱的机会,但是这还只相当于一个做好的声音接收装置,要从它想听到美妙的音乐,我们还需要两样东西:一个声源和一个媒介。

这个声源就是以中国为首的东亚经济。这个媒介就是房地产。

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又一次上演着东亚地区特有的奇迹。从文艺复兴以后,西方先进的机械文明先后征服了我们这个星球的每一个角落,相对而言,东亚几乎是最后一片被叩醒的土地,中华文化圈是最后一个被突破的文明壁垒。然而,先是日本,继之以香港地区,台湾地区,韩国,新加坡,以至今天的巨人中国本身,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着极其相似的经济奇迹,使这个地区和西方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差距迅速的缩小(相对而言)---- 这不是偶然的。中华文化影响下的子民们多数都可谓“勤劳善良”,东亚民族普遍能够忍受长期艰苦的生活,可以在很简陋的条件下艰苦奋斗,不放弃对长远未来的美好向往。在国际市场上,东亚产品一贯都是以无可竞争的低廉价格打入,然后精益求精,逐步占领高端柜台,最终打下一片天地。日本的汽车工业就是这样成为80年代发展的典范,今天尽管许多声称“爱国”的美国人不愿购买外国车,但是在美国的高速公路上却布满了丰田和本田。日本汽车在质量和性能比美国同类型车优秀的基础上,仍然保证了相对低廉的价格,这使得其竞争力经久不衰。日本汽车产业的成功给日本这个国家以及相关财团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是创造这些成就的日本产业工人们的报酬却只有类似职位上的美国工人的60%左右。进一步的,日本有着庞大的社会保障基金,年轻的劳动者的很大一部分收入都被“寄存”到这些基金里面,用来保障日本现有社会模式的运作。然后,这些国家或者财团控制的基金则以各种方式投资到华尔街,包括美国国债,也包括信用衍生物,或者任何其他流行的产品。换句话说,就是日本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大部分都被表达在美国市场上:一些由美国消费者以“价廉物美”的形式享受,另一些则作为资金,直接成为华尔街非对称游戏的猎物。

同样的,今天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更是如此。集中在广东等沿海地区的大量外向型劳动密集型工厂每年以惊人的规模向美国,向各发达国家输出着极其廉价的产品。在Walmart,一美元随时可以买到十分精美的中国产纪念品,装饰物或者玩具。中国工人的辛勤血汗给自己换来的很多时候竟然只是仅可果腹的劣质食品而已,他们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被无情的夺走,同样也是一部分被发达国家消费者以廉价的形式兑现,另一部分则是被国家,国内或是跨国的财团拿走。顺便提一下大家肯定知道的事情,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不是造飞机的波音,也不是写系统的微软,是不生产任何东西,只卖东西的Walmart超市!

“钱”其实只是个符号,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有意义的是它所代表的“购买力”,是它所能购买的东西。所以,我们多次提到的那些所谓的“国际热钱”,并不是满天飞的钞票,而实质上它们是国际垄断资本所控制的产业工人们创造的剩余价值。长期以来,中国普通人极低的生活水平,中国老百姓超过人类忍耐极限的吃苦能力,以及中国人固有的机灵能干,使得开放以后的中国给劳动力市场提供了真正的金矿。这些年来,这些中国工人创造的超比例的剩余价值是金融泡沫的主要资金来源。

财团有了钱,自然就想投资,就算自己不想,华尔街也会主动找来告诉您,投资吧,请看,我们有无数的职业高手正等着帮您把“钱变钱”呢!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消费者由于生活资料的相对廉价,也节余下来一些购买力,这些资金虽然单个看来都微不足道,但是任何小的数目一旦乘以若干亿这样一个人口因子都是天文数字。怎么办呢?股票市场刚刚崩盘,不说十年怕井绳吧,至少心理上也想回避一下吧?可是不小心多收了三五斗,手里有了点小钱,而且这小日子看着势头还要走高啊!改善生活质量吧,衣食住行,别的都好说,就是这个“住”,一直都很贵,以前都只能向往。可这下遇着了好年成,2000年左右的时候,亲民爱民的民主党力挺通过了一个放宽房贷政策的法案,这不,一向眼高于定的西服革履的华尔街的代理商们一个个都笑容可掬的来了,跟俺说啊,您收入相对低啊?没关系,咱现在不看重哪个!为什么?哦,因为房市看涨啊,有您的房产作抵押,我们放心贷款给您!怎么?没钱首付?没关系,不要首付!为什么?哦,房市看涨啊,您放心,这经济这么好,您很快就能付清贷款了,付清了,这房子就是您的了,而且到时候,跟您说啊,它要是只翻一倍,您都可以说您亏了本儿!我跟您保证啊,您绝对亏不了!再说啦,您这不马上住上新房了吗? 。。。。

诸位看官,这个有个术语,叫做Subprime(次级贷款),哦,害怕?现在是谈虎色变了,不过那个时候可是风靡一时啊。银行不遗余力的推出大量的次贷,借出去的可不都是银行自己的钱,大部分的哪儿来的呢?上一段开头不是说了吗?那些个国际财团,主权基金,那些想一夜之间让钱下蛋的大款啊!一时间,房价不断上飙,引无数房奴竞折腰。从911事件以后,在笔者居住的纽约市郊,一栋又一栋的高楼以深圳速度奇迹般的崛起,好像“又是一个春天”。。且慢!可是这里是高度成熟的美国经济,不是发展之初的中国经济,这里的平均GDP年增长率低于2%,而不是高于10%。但是这里房价的增长率却几乎赶上了上海同期,建房率仿佛北京的三环。纽约如此,佛州如此,加州如此,全美大部分地区均如此。随便在航班上碰到一个人,就会高高兴兴的告诉我,她在拉斯韦加斯又买了一套房,前面买的三套,一套出租,两套转手,都赚翻了。。

其实同股市泡沫类似,大家都知道这个房市也是个泡沫,可是就是不知道它啥时候破,又无法忍受天天看到别人住新房,炒新房的诱惑。华尔街又及时的推波助澜,总有新的鼓励计划,掀起新高。房价就是信心,信心就是房价,这个信心有多强,明天就有多美好。大家一起互相鼓舞着,信心和房价一起越来越高,投资者看到去年的投资,今年就跟着房价翻了翻,只后悔当时没把裤子当了也投进来。于是,更多的资金涌入了这个很安全,有着高涨的信心和房价作抵押的市场。一个又一个新鲜的承诺着高回报率的衍生物,结构化产品令人应接不暇,无论您的理财期望是什么,华尔街都能满足您的需要,而且能够提供翔实的历史数据和业绩,让您深信不疑您的风险是很小的,甚至可以忽略的。好像突然之间大家都相信两三年前股市的崩盘全是萨达姆的过错了。

人在贪婪面前可惜总是这么脆弱。幻想在事实面前也一样脆弱,就像纸在火面前一样。

2006年底的时候,瑞士银行(UBS)下属一个基金正在豪华的办公楼里欢庆连续第六年超高的回报率,有心人却注意到一位瑞银风险管理部的年轻的中国工程师发给全体交易员的一份报告。该报告警告,次级贷款的违约率已经比正常情况高出3至5倍,建立在这些次贷基础上的衍生物价格面临巨大的威胁,种种迹象表明,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很可能很快就要来临了。然而,彼时彼刻,这样的报告实在不和谐,大家年终奖金当然不可能够就这样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移民给耽误了,该耽误的只能是这个报告自己。

就在那次盛大的晚宴之后一个月左右,这家基金绝顶聪明的老板立刻招来了属下,那份报告被严肃的作为中心讨论。基金很快决定,立刻开始试图解除/退出尽可能多的相关交易(unwind positions)。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年复一年积累下来面值数十亿,上百亿美元的资产,哪里可能说卖掉就卖掉?

2007年3月,名噪一时的加州房贷大鳄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宣布不再发放新的贷款。4月2日,它宣布寻求Chapter 11破产保护。相关大约200亿美元的资产完全陷入恐慌。上述那家瑞银的基金作为其主要投资者之一,立刻宣布解散。当时,Bloomberg上报道,UBS公布损失大约三亿美元。报道还说,这可能只是冰山的一角。今天我们知道,这个数字连冰山的一角都算不上。

大家知道,台风在海上形成的时候,是缓缓的从各处集聚能量,最初在局部还不能直接感受到风暴。一股一股的气流不断的汇入,等到漩涡的中心成形的时候,风暴已经威不可挡。

2007年夏天的时候,久负盛名的Bear Stearns出资32亿美元“救助”下属一家基金,并以低于当时的所谓“市场价”的价格卖出这家基金所持有的次贷衍生物,美林集团(Merrill Lynch)以8亿5千万美元购入了其中一部分,但是在随后的拍卖中,美林只卖出了价值不到1亿美元的资产。这次事件第一次迫使长期以来暗箱操作的信用衍生物真正面对市场,一股普遍的恐慌从几家典型公司的破产中四散开来。

可能是所谓的非线性效应吧,看起来并不和次贷直接相关的股票市场在仲夏也掀起了一次风波,那次风波被称为数量基金的“顶级风暴”(perfect storm of quant funds)。

大家可能还记得,本文早些时候提到过,到2007年中,华尔街大约存在着6000家各种对冲基金。其中许多是所谓的数量基金(Quant Fund),他们运用统计的或者其他的模型研究金融市场,提出交易策略来博得更高的胜率。这些基金雇佣着大量统计学,应用数学,物理学以及计算机工程的博士,甚至教授,他们运用着科学的头脑和手段研究这个市场,当然比起普通的散户有着系统的优势。但是,这些人都受过非常类似的科学训练,都有着类似的思维方式,用着类似的分析工具,很可能也会做出类似的研究结果(当然这是很明显被指望的,如果我们认为“正确”的结果是“唯一”的话。)。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基金很可能一起买,一起卖;买一样的股票,也卖一样的股票。平时这个问题不大,相反还很可能互相帮忙---互相炒高,或者压低各自的目标股。但是任何交易员都有一个风险警戒线(Risk Level/Loss Cut Level),就是说,一旦风险或者损失超过某个水平的话,就必须退出。那么,如果市场出现“非正常情况”,一下子使得某一个基金碰到了他的风险警戒线的话,他就必须卖出他所持有的股份,无论价格多低(或者反过来,必须买进他所空卖的股,无论多高价)---- 这样就会使得这个股价更低,从而很可能也触发另外一位基金经理的风险底线,逼着他也同样的去卖(注意,这是因为这些数量基金平时都作类似的交易,所以才会出现这种一边倒。)。然后,再触发下一家,或者一群。这样该股价就会一劈到底,所以的基金也就都跟着倒霉。2007年8月的时候,次贷危机就是那个初始的非正常强扰动,后来发生的连锁反应正是如此,很多数量基金同时在一天之内损失数亿美元,原来数学上假定为分散独立的自由市场,在这次顶级风暴中呈现出极强的相关性。

大量基金的突然损失的影响反过来又很快超过了股票市场本身的范围。因为股市的崩盘造成许多机构持有资产的急剧贬值,为了维持他们的运作,他们不得不退出很多持有的投资,兑换成现金来填补空缺。实际上,同时急需现金的机构是如此之多,立刻出现了“流通性紧缺”(Fly to liquidity)的局面,这必然会导致现金(也就是流通性)的增值,现金怎么增值法?现金增值就是各种证券的贬值,现金增值就是国家信用和非国家信用之间差额的扩大,这时金融机构普遍出现现金短缺,交易停滞的现象。美联储在晚些时候为增加流通性,激活市场注入了数百亿美元的现金。然而暂时的流通滞涩只是表象,根源还是各大机构持有的泡沫资产在泡沫破灭的时候,无法避免原形毕露。

2007年底,瑞士银行,花旗银行为首的一些大银行,纷纷承报所持的大量信用衍生物(次贷衍生物已经波及更加广泛的信用产品)的巨额亏损,分别均在数百亿美元左右。漩涡的中心已然形成。

2008年3月,病入膏肓的Bear Stearns以每股2美元的价格被JP Morgan Chase并购,金融风暴全面进入高潮。

2008年9月,有着150年历史的华尔街传奇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宣布寻求Chapter 11 破产保护。

几乎同时,另外一个标志着华尔街传统的金融巨头美林集团(Merrill Lynch)被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并购。

在世界范围内,欧洲的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金融行业也出现大规模的瘫痪,以金融业为支柱的冰岛更是作为一个国家宣布破产。亚洲各国,包括中国在内,由于欧美消费的大幅缩水,导致出口经济迅速受损,中国沿海许多民营企业倒闭,韩国经济也陷入停顿。

世界各地的房地产先后停止增长,然后又进入萧条。美国本土的房地产自次贷危机以后,经过等待,有价无市等阶段的徘徊,在08年底,主要泡沫地区有了实质性的大跌。但是在泡沫期间建造的大量房产,使得美国居住房屋的总套数仍然是实际家庭数量的1.2倍以上,房市下一阶段的走势仍然不清楚。

从2008年底至今,尽管各国政府打出各种“救市”政策,注入大量资金,希望能够缓和形势,避免进入全面的大萧条,但是全球经济何去何从,也仍然朦胧不清。

全球经济的高度相关性,金融市场和其他市场(例如房地产)之间的高度相关性,以及金融市场内部的高度相关性,是这次金融风暴的成因之一,也是特点之一。1929年的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是实体经济的崩溃,是由于实体产业结构不平衡(第一次世界大战刺激了许多军事工业的超常发展)直接导致的。80年后的金融风暴是虚拟经济对于财富再分配的泡沫游戏的结果,在泡沫时期里,发达国家的许多实体经济失去了在本国的竞争力,被迫迁移到劳动力价格便宜的发展中国家去(比如中国,巴西,印度等),但是这些实体经济在新的环境里面同时得到了一次改良和适应新形势的机会,全球化的市场使得实体经济的全球结构更加均衡,长期的和平环境也使得财富得到了很好的积累,这使得我们这次金融风暴的范围很可能被局限在虚拟经济之内,而不会对全球实体经济造成类似1929年的伤害。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虚拟泡沫的破灭,使得实体生产力的地位提升,如果利用合理,这次危机甚至可能成为一次机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5-19 23:41:00

写的不错,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