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3.物质能量转化守恒定律
2016.5.5
钻木取火是人类利用工具获取能量最初的方式,可能来自工具的加工过程。
钻木取火说明物质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但需要一定的条件,而实现条件的方式可能有许多种。
火是一种物理现象,直观来说就是光和热,是物质形态转化为能量形态的过程,或者说是一定程度的光子密度。
现代物理认为光子是一种电中性、没有质量的基本粒子,可作为电信号和可见光的光子却存在明显的不同:电信号可以穿墙越壁,可以在金属导线中转化为脉冲电流,而可见光很容易隔断,只能在相对透明的物质中运动,不能在金属导线中转化为脉冲电流,只能在某些半导体材料中转化为脉冲电流。所以,至少存在两种光子。
光合作用可以使可见光转化为植物,植物通过燃烧可以转化为可见光,电流也可以转化为可见光,说明它们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这种内在的联系就是正负电荷与光子、原子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我对电的了解是从电的使用和原子结构的分析开始的,然后通过教科书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电荷有正负之分,通常聚集为电子,可以转化为光子,说明电子与光子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而电中性说明正负电荷相对均衡,正负电荷相对均衡的光子可以释放一个负电子,一个正电子,说明电中性光子由正负电子聚变形成,或者对偶形成,问题是质子存在偏电荷现象,光子存在两种不同的类型,而恒星有的可见,有的成为“黑洞”和“暗物质”,提示我们可见光也是相对的,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光子,于是我想到了偏电荷光子的存在。偏正电荷光子由两个正电子,一个负电子聚变形成,偏负电荷光子由两个负电子,一个正电子聚变形成,数量大体平衡,偏电荷光子可能存在核外电子,只有其离子形态表现为偏电荷,这就解释了质子与中子和正反物质差别形成的原因。
电子和质子是有质量的,据说质子的质量是电子质量的1836倍,可离子形态的质子是偏电荷物质,与电子的质量关系不应该是偶数,只能是奇数,所以我质疑质子质量是电子质量1836倍的说法,质子与中子和电子的质量关系应该重新认定。
地球是正物质星球,正反物质的差别不过是一个偏电荷光子的差别,即形成质子的最后一个光子是偏正电荷光子还是偏负电荷光子,前者形成正物质,后者形成反物质,而正反物质的形成是由大环境决定的,正物质星球一般形成正物质,反物质星球一般形成反物质。
通过核外电子与核内质子对偶关系的分析,我发现了同电相聚、正负电荷对偶聚集的客观规律,偏电荷现象是一种特殊现象,需要核外电子作为补充。正负电荷对偶聚集可以导致偏电荷物质的对偶聚集,可能是星球、星系形成的物理原因,而不同物质星球对正负电荷聚变形成的相反物质可能具有相对的排斥性,所以辐射相反物质形成的偏电荷光子和宇宙射线,而不同物质星球和生物对它们的吸引力、排斥力是不同的,具有选择性,所以万有引力定律是错误的,并由此形成所谓“黑洞”和“暗物质”。
正负电荷聚变为电中性光子、不同偏电荷光子可能存在相对固定的比例,掌握这种相对固定的比例是二十一世纪物理学的重要使命。
原子存在不同的类型,形成不同的化学元素,氢、氦同位素是它们共同的基本架构,是具有基本粒子性质的化学元素。
氢同位素“氕”是最简单的化学元素,只有一个质子,一个原子量,也最容易裂变为光子,氢气的燃点只有摄氏570度,反映了“氕”元素的一般裂变临界温度。据说太阳的表面温度高达摄氏6000度,所以太阳不可能是氢气球,氢原子也不可能在摄氏6000度的高温形成,只能在低于燃点的环境中形成,其中的道理就不用我来解释了。但是氢同位素“氘”、“氚”和氦同位素“氦3”、“氦4”的燃点可能相对较高,可以在相对较高的光子密度中形成和聚变为其他化学元素。宇宙射线的存在、成分和比例可以大体反映正负电荷聚变为氢、氦同位素的比例,氢、氦同位素可能是同时形成的,也可能相互转化,但只有氢、氦同位素在正负电荷聚变为化学元素的过程中,由正负偏电荷光子同时形成正反物质两种形态。
除了单质子的“氕”形态,化学元素的内部结构表现为质子、中子对结构,具有很高的燃点,也就是裂变临界温度。所以,氢气和“氕”化合物成为常规燃料,而化学元素的其他形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煤油的燃点只有摄氏80度,说明“氕”化合物的裂变临界温度更低,所谓氢弹可能由于氘化锂的加入使所有材料的裂变更为彻底,而不是无中生有“聚变能”的存在,因为原子裂变为偏电荷光子的最大值是固定的,释放的能量不可能超过最大值,所以“聚变能”至今是纸上谈兵。
我写此文的目的是否定“聚变能”,否定太阳表面释放的巨大能量来自氢、氦转化,因为除了光子的形成,任何光子向化学元素的转化都是吸热反应,也就是说核聚变本质上是吸热反应,而不是放热反应。核聚变吸收多少能量,核裂变才能释放多少能量,还得完全彻底才有可能。
那么,恒星释放的巨大能量来自哪里呢?只能来自正负电荷的聚变,而正负电荷存在于广袤太空的任何区间,固化于所有物质形态。只有物质存在形态的相互转化,没有能量的无中生有。所谓能量,不过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可能是偏电荷光子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