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性善,性恶?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 性乃迁。”这可能是人们最耳熟能详的几句话之一,这几话阐述了这么几个问题:第一、人性是向善的;第二、人性在不进行教育的情形之下会发生改变;第三、人们行为的差异是由于习惯导致的。在这几个问题中,最重要的应该是人之初,性为何?“善”与“恶”是属于人价值判断的结论,那么,这个结论(无论是善还是恶)应该是人们将特定的标准对人们所表现的客观行为进行比对的结果,如何行为符合“善”的标准,那么就是善,反之亦然。如果是这样的话,在“人之处”,人们还没有表现出特定的行为,我们“善”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呢?由此,我们认为人性的描述应该是一个中性的词汇(之前所讲的自利或利己),而“性善”或“性恶”是人们依据标准评价的结果而已,这在不同的标准之下会有比较大的差异。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善与恶并在人类行为的研究中所占的权重是有限的,我们应该更多的去理解人们行为的逻辑,进而在该逻辑的指导下,引导人们的行为向我们所预期的方向发展。
二、逐利影响的分类
人在逐利的过程中肯定会和其他逐利的人发生联系,而这种联系肯定与“利”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自己称之为“己”,别人称之为“人”)。“利”是一种存量(就像水池里的水),人们行为的变化会通过“利”的流量发生变化最终影响“利”的存量(水龙头向水池注入水,或从排水管流出)。“利”的流量变化有这几种情形:增加(利),减少(损),不增不减(不利,或不损)。
依据上述的框架,我们可以把人类逐利行为的影响分为如下几类:利人利己、损人利己、利己不损人;损己利人、利人不损己,损人不利己。
在上述几种行为之中,利己不损人应该是行为最基本的准则(也是行为的底线),这样可以保证一个组织、社会能有序的运行。利人利己应该是认为的最高理想,这种理想的实现需要智慧。损人利己,这只是一个自以为美好的“愿望”,设想一下啊,如果每个人都损“人”利“己”的话,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是别人“损”的对象,最终结局可想而知。最值得留意的是损己利人,这和损人利己有相似之处,如果每个人都损“己”利“人”的话,结局是每个人都受“损”,同时也都获“利”,这在逻辑上和操作上无法解释,只有一种可能会发生,有一个人“忽悠”别人都“损己利人”,他自己却坐享其成。
欢迎关注 公众微信号 极简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