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劳动经济学
1640 1
2009-05-25

在问题阐述之前,先来看一个案例故事。

从前有座村子,有兄弟二人分家产,结果每人都分得了100元的现金。二人决定进行投资,经过实地考察,发现了二个可行项目。甲项目每年要投入100元,当年有产出,年终预计销售额105元,当年全部回收,一年有5元的纯收入;乙项目投资当年要投入100元,是一次性投入,当年就有回报,但是每年只有5元的预计销售额,一年的纯收入也是5元。

这样的二个项目的回报率是完全相同的。其中甲项目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设备投入可以忽略不计,每年都需要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因此100元的本金是循环投入的;而乙项目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人工投入可以忽略不计,购买的设备形成固定资产,100元的本金一次性完成投入。

最终兄弟二人,老大投资在了甲项目上,老二投资在了乙项目上,二个人每人每年都有五元的收入进账。

十年过去了,老大除保有100元的本金外还有50元的现金收入,而老二则保有了价值100元的工厂和50元的现金收入。

本来兄弟二人各得其乐,二个项目的投资价值是完全相等的,但是后来出现了变故。村里来了政府税务人员,告诉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是需要上税的,上增值税,这是一个新增税种,税率17%,以前漏掉的税必须要如数补上。

老大每年的销售额都是105元,算起来老大要向税务部门补交178.5元的增值税税款;而老二每年的销售额只有5元,需要补交8.5元的增值税款,但是第一年的投资也必须要上增值税,合计起来老二只需要补交25.5元的增值税税款。

老大当时就哭了,凭什么啊,我们兄弟二个挣的都是一样的钱,为什么交的税不一样呢?

税务局的就说了,你看看,你十年中创造的GDP是1050元,但是你的兄弟只创造了150元,上的税当然是不一样了。

老大又说了,我这里每年还安排了村里十个人就业呢!我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老二他一个人都没有解决!

税务局的又说了,你这就是得了便宜还卖乖了,这要是放在从前,你这就叫剥削!

从此,老大就破产了,村民们也就失业了。再后来听说沿海开放了,也富了,沿海地区到处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这样的企业专门为外国人加工生产,出口的产品还能退税,老二就把他的钱投到了沿海,这一回他专做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发达国家,村民们也跟着他进了城,做了农民工。

村子里更破旧了,只剩下了老大,据说精神出了一点问题,每天只会说,做人难,做个农民企业家更难……

以上这个案例故事,实际上是为了引出我们的这个和老百姓就业戚戚相关的话题。

据有关资料分析,目前中国失业和隐性失业人口至少在一亿以上,而每年新增就业人口约为1000万。看来人口就业问题依然是我们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所必须面对和着力解决的问题。

解决人口就业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加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为中国大量的富裕劳动力寻找到了新的就业渠道,也创造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繁荣局面,而在这个经济大舞台唱主角的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合理利用国际分工,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是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基本特征。但是近年来,伴随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财富的大量积累,这样的沿海发达地区正面临着劳动力成本增加,后劲乏力,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的困扰,迫切需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完成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过渡的产业升级过程。

要顺利的完成这一过程,不仅沿海发达地区、内陆欠发达省份要共同携手,积极参与到这一进程中,国家也要为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转移创造有利条件,帮助更多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中小型企业完成从沿海向内地的战略性转移,让劳动密集型企业成为广大内陆省份的重要收入来源,使沿海发达地区成功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能够成功的复制到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从而减少地区差距,真正的实现全民致富,

但是在现实中,这样的进程很难实现。很多欠发达地区,资金短缺而劳动力过剩。本来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其经济发展的一条致富捷径,但是通常情况下,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都做不大,也做不强,相反这样的地区却对资本密集型产业情有独钟。这样的资本密集型企业在全国的产业结构趋同性较大,遍地开花,低水平重复。比如汽车制造业,全国除了西藏等个别省份和地区,几乎全部将汽车制造业列入各地“十一五”的支柱产业,产能明显过剩。

这种对重工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偏好,不仅造成了企业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结构性不良,而且不利于吸收就业人口,放缓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步伐。

为什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什么全国欠发达地区都在轻视劳动密集型产业、倚重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除了地方官员们的好大喜功的思想外,制度上的原因是根本性的决定因素。

这种制度上的原因,一个是众所周知的中国的地区性倾斜政策,如各种的特区优惠政策、出口优惠政策等,另一个就是我们上面的案例中讲到的,即它的问题出在了中国的税收制度上,是中国的增值税的体制设计有问题。

在上面的案例故事中,我们建立了二种极端情形下的产业模型,一个是纯粹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个是纯粹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这样的简单化是为了方便我们进行问题分析。当然在现实社会中,所有的企业都是分布在二者中间的,二者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而且相互间的地位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增值税不发生的情况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之间建立了一种平衡,这可以看作是一种边际效应,在这个边际点上,二个方向的投资效益实际上是一样的,但是如果我们持续的投入某个产业,这个产业的投资收益就会递减,因此二个产业之间,存在着一种比例平衡的最佳关系,这是宏观经济学要研究的问题。

在微观上,增值税环节增加后,我们会看到甲项目,即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会出现以下几种可能的变化:

第一:甲项目由于产品成本过高,经营亏损破产。

第二:甲项目中的产品,被新的替代产品取代。

第三:甲项目中的劳动者工资减少。劳动者利益受损。

第四:甲项目中的产品提高销售价格,这个实质上是整个社会的通货膨胀增加了。

不论是哪一种结果出现,这种结果都是受税收政策的影响而产生的,增值税制造出了一种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在这个经济模型的模拟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要素的价格因素,建立起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平衡比例关系,它是符合市场效率化的原则、符合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的,是一种宏观上的最优状态,它帮助我们实现了数量最大化。而增值税破坏了原有的平衡关系,它所建立起来的新的平衡关系,是一种人为因素决定的,故无法实现数量的最大化。

企业总是要最大限度的追求个体效益最大化,由于新的平衡关系实际上传导的是一组错误的市场信号,因此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效益最大化。

我们国家现行的17%的增值税税率,是一种无差别的基本税率,除特殊行业外,一律适用于所有普通商品。由于17%增值税的存在,强烈扭曲了市场资源配置的信号,造成贫困地区负担过大、产业结构畸形发展、企业效率低下等等的不良后果。这是我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调整全国产业格局丞待解决的问题。增值税需要改革,增值税的设置要从科学发展观出发,进行科学度量,实行差别税率,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在本文的最后,我们再说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案例故事中,二个投资价值完全相同的项目,一个在十年中创造了1050元的国内生产总值,而另一个只创造了150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前者是后者的七倍。这将引发我们做这样的思考:

首先是国内生产总值的片面性。它能反映出一个经济体的产出,但是没有办法衡量出一个经济体的真正实力。相对于发达国家,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真正实力会明显落后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表现,这是因为前者通常是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而后者通常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

其次是1050元和150元的二个项目,哪个对于我们更重要。当然从经济学的角度,二者完全是一样的,但是如果我们没有认真的解决好人口的就业问题,如果社会上还存在着大量的失业或隐性失业的劳动人口,如果我们对人力资源的使用还极其不充分,那么又何谈资源的优化配置呢、何谈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5-25 17:27:0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