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我的哲学观
涤浪迹天涯
——答朋友维舟绿杨的置疑:
“真的存在所谓自己这个东西吗?”
说实话,我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我却在无时不刻地以自身实践的方式回应着这个问题。我不选择考虑,因为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假若你自己不存在,那你只能是一个物,没有思想、没有意志,无能而机械地生活在这个大地上;假若你自己存在,但这个“自己”却使你无限地烦恼,他的困惑和虚无更胜于对“自己”本身的拥有。
那么我到底是不是我自己,当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陷进了无限的矛盾的循环之中……
“然而,我们自己是不自由的吗?其实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一个自由的世界中,只是我们给这个世界建造了太多的栅栏,给自己的心灵布防了太多的哨卡。”
在说出这些话的时候,我根本没有考虑“我自己是不是真正存在”,我觉得那是在形而上学的理论中才有意义,而在人的现实生存中没有意义。假如我怀疑我自己的存在,我便会陷入无尽的虚空和痛苦的折磨之中。我拒绝这样的状态。我就是我自己,如果活着没有意义,我便拒绝生活。如果所谓的后现代哲学告诉你,一切皆无意义,我便要弄清它为什么这样说,倘若它真正拒绝意义和对意义的追寻,我便从此对它不屑一顾。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发现哪一派哲学或思想完全拒绝意义和自己。你可以反驳我说“解构主义就是做么做的”,然而我可以告诉你,实际上解构主义只敢在理论和语言文字上拒绝,而在实际的生活中,他们连拒绝生活的勇气都没有。
你说:“所以我常常问自己,究竟我是谁?我在哪里?到底有有没有所谓我存在?”你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思考?是无缘无故的对自身的诘难吗?不!你在追问你自己,你在追问自身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当你体验到了生命似乎就是无穷无尽的痛苦和虚空的时候,你对生命本身提出了置疑。但你没有想到吗,这置疑本身却是起因于对确定性和意义本身的渴望;你在置疑自身的同时,你在追求你自身。你最终没有找到答案,你更多地发现了自己的虚无和荒诞,但你除了不是“你自己”又是什么呢?你不能作出回答。你的存在,你意识和思考本身的存在,阻碍了你进一步的追问。
“人生来无知无识,如同白纸一片”,这是洛克的说法。洛克的意思是说,我们没有天赋的观念,生来白板一块,我们的一切知识和观念是后天经验的结果。但笛卡尔的责难是:倘若我没有先天的思维的意识,我如何能够经验这个世界?“我思故我在!”我在思考,就证明我自己存在,至少“我思”是人先天的禀赋。实际上,他们争论的焦点并不是我们现在所思考的关于人生意义的问题。笛卡尔的“我思”和洛克的“经验”是其各自哲学之所以建立的根基,一个唯理,一个唯经验,这是西方近代哲学的两个根本的分歧点。康德在最后用“先天综合判断”调和了近代几百年的形而上学的这一分歧。但他最终却弄出了一个“物自体”。“物自体”是一个相互矛盾的东西,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人作为一个“物”客观存在于世界之中,人要认识真理却因为人的这一客观的“物”的限定而无从把握。康德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他最后只好求助于“上帝”所统辖的那个信仰的世界了。在他那里,现象的世界、现象世界的真理是和信仰的世界相互分离的,关于信仰的世界,我们人的认识和理性是无法触及的。
从而,在经典的哲学体系那里,人到底是什么东西,没有确定的答案,只在个人的思想体系里有各自不同的解释。但是他们都认为,这个世界是有真理和本质的。
尼采说:“重估一切价值!”,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存在主义说:“存在先于本质。”它又是什么意思呢?
尼采认为对真理和理性主义的信仰乃是虚无主义的开端,所以我们要重估西方哲学自柏拉图以来的真理体系和价值体系。
存在主义认为这个世界本来是自由的、敞开的、存在的,但是西方的形而上学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建立却为我们编造出了另一个世界,人的存在在这样的构造的世界中被无限遮蔽了,我们所接受的本质和真理是规定出来的,而不是真理本身。
我们可以看到,在颠覆西方现代哲学体系和知识体系的这同一个点上,尼采和存在主义汇合了,他们各自发展出了自己的学说。但我们往往只是表面化地理解了尼采的学说和存在主义,以为尼采所说的虚无主义就是对意义和价值的否定,以为存在先于本质便是对生命主体存在和对生命之意义的质疑。
在萨特看来,存在是一种自由,自由的选择是个体生命对自己本身存在的表达和追问。
在海德格尔看来,世界或存在是无限敞开的一个场,人进入其中在无限的对这敞开的遮蔽的开蔽中寻求自身、表达自身、拥有自身。
而在加缪那里呢?意义便是对无意义的人生的反驳和追求。
那么,我们存在到底是有意义还是无意义呢?
或许没有意义,但是在实际上,我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追求意义。
追求我们自身……
难道你不知道吗?诗人的自杀在根底上不是因为没有意义而死,而是因为追求而死。
人不可能否定他自身。后现代哲学和艺术之所以陷进了一种末路和困境之中,因于他极端地消解一切;当它把自身与意义消解了之后,他还剩下了什么?虚无,软弱,死亡……
我们今天之所以学习和喜好哲学,并不是建立信仰或发现本质,我们实际的动机是为了自身的生存:为了解除自身生命中的困惑,或者为了在应付现实的生活而渴望找到一种精神的支撑和知识上的引导。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实际上是选错了方向。更多的实际情况是,我们因为学习哲学不是更加清晰、丰富、理性、勇敢、乐观,而是更加混乱,痛苦、荒诞、神经质,更加悲观或者更加自以为是了……
我们走向了思想的反面。
这一系列事件的缘起和发生起因于我们的软弱和对生活的片面理解。人是需要历练的。我们在面对理想的虚幻和现实生活的屈从中走向了自我蒙蔽,而自由,便在这蒙蔽中消失了……
除此,我还能说什么呢?
《瞬间》只不过是我在面对这无限的蒙蔽的间隙要求不断敞开的一个追问中的瞬间显现罢了。它是好是坏、有道理没道理,我全不关心,我只关心这瞬间显现本身。
或许你还不了解我,我在实际上是反对纯理论的。我之所以远离学院派,因为我看到了他们理论的宏大和他们自己本身的虚空的鲜明对照。我知道,这是一种朽坏!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西方的思想是理论构架的,中国的思想是实践的。现在的中国学者学习和阐释西方的思想,却无法把它们应用到实际中去,思想和他们的生命本身是相分离的,他们终究无法理解思想。对一个人而言,你知道了那么多,没有用,你能够言行合一、身体力行,那才是真知。这一点,梭罗是看得透彻的:“ 中国、印度、波斯和希腊的古哲学家都是一个类型的人物,外表生活得再穷没有,而内心生活再富不过。……但是,要做一个哲学家的话,不但要有精美的思想,不但要建立起一个学派来,而且要这样地爱智慧,从而按照了智慧的指示,过着一种简单、独立、大度、信任的生活。解决生命的一些问题,不但要在理论上,而且要在实践中。”但古希腊有一部分哲学家是,并不是全部。
今天的社会之所以如此的喧嚣和浮躁,是因为人自己本身的朽坏,他在远离他自己。
你说:“真的存在所谓自己这个东西吗?”
这不仅仅是你的疑问,也是这个时代的疑问。思想的价值在于确定和解答,而不是无限分离,无限怅惘……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