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66.《探索集》中相对成熟的物理观点
2016.6.14
一、氢、氦同位素只能形成于裂变温度以下的物理化学环境中,是构成其他化学元素内部结构带有基本粒子性质的化学元素,氦元素可能具有核心的地位。
二、光子是一种自由基本粒子,是正负电子对偶聚集的一般形态,可能有电中性光子和偏正电荷光子、偏负电荷光子的区别,可以裂变为正负电荷,也可以聚变为化学元素。偏电荷光子的存在可能是质子、中子差别形成的原因之一,正反物质形成的原因之一,所谓“黑洞”和“暗物质”形成的原因之一,偏电荷光子的密度决定物体和环境温度。
三、正负电荷可能是宇宙中普遍存在、最基本的物质成分,具有同电相聚、正负电荷对偶聚集的客观规律。正负电荷、光子、原子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质量不变,是为物质能量转化守恒定律。同电相聚表现为吸引力,正负电荷对偶聚集表现为核力和轨道力,是吸引力和排斥力的对立统一,加上电磁作用力、离心力,构成基本物理作用力。由于吸引力的选择性和排斥力、离心力的存在,电磁作用力和正负电荷对偶聚集作用力都是吸引力和排斥力的对立统一,万有引力是不存在的,万有引力定律是错误的。
四、偏电荷光子形成质子的偏电荷现象与核外电子的存在,核外电子的分布反映核内质子的分布,除非核内质子的分布发生变化,核外电子是不会产生“跃迁”现象的。原子之间可以产生核外电子共轭,形成分子和物质的“三态”。核外电子共轭的层次越深,物质的紧密程度越高,稳定性越好。高密度偏电荷光子可以影响核外电子共轭和物质的存在形态,核外电子共轭和物质的离子形态可以形成物质的偏电荷现象,同电相聚形成星球,正负电荷对偶聚集形成星系,正反物质星球可能对偶存在,通过交流正负电荷共同成长。
五、由于偏电荷光子的密度决定物体和环境温度,偏电荷光子转化为原子的核聚变是吸热反应,原子裂变为偏电荷光子的核裂变是放热反应。星球表面和内部的能量主要来自星际正负电荷的交流和宇宙射线引发的核聚变、核裂变。星际正负电荷和宇宙射线供给的有限性,形成化学元素的核聚变本质是吸热反应,决定了星球和星系层次结构的存在。系统内的星球分别对偶主星的不同层次,与其交流正负电荷,形成了主星不同的磁极。同级星球相互排斥,形成磁极偏角。星球和星系形成之后不会一成不变,伴随新层次偏电荷现象的产生会对偶聚集相反偏电荷和相反偏电荷物质,形成主星和星系的不断发展壮大。
六、广袤太空繁星密布,所以没有汇聚到一点,除了核力发挥作用之外,没有相互作用力非常重要。所以,宇宙不可能形成“奇点”,万有引力定律和宇宙形成的爆炸说都是错误的。
七、据说太空的背景温度只有2.74K,反映了太空正负电荷的一般密度,也反映了太空的光照程度。地球表面的阳光普照不是来自阳光的直接照射,而是来自太阳宇宙射线与地球表面大气层剧烈撞击产生的核裂变。伴随核裂变的还有核聚变,形成地球大气成分和部分地表物质成分。由于太阳宇宙射线的密度与运动距离成反比,抵达太阳系不同行星时的密度不同,引发核聚变的深度不同,形成太阳系不同行星之间不尽相同的大气成分和地表物质成分。
八、地球表面的温暖不仅来自地球大气热层发生的核裂变,更来自星际正负电荷交流和地球磁场正负电荷循环产生的偏电荷光子。所以,星际磁场和地球磁场的变化影响地球环境。
九、影响地球环境变化的还有空间正负电荷的分布情况,太空背景温度的变化情况,人类活动的影响微乎其微,却是我们通过努力可以改变的。
十、影响地球大气成分和地表物质成分的还有地球内部新化学元素的形成,特别是耐高温二氧化碳气体的形成,通过火山和地质断裂带影响地球环境。其中的氧元素与自然形成的氢同位素“氕”元素置换,可以形成油气资源;碳元素与自然形成的氢同位素“氕”元素置换,可以形成部分地下水。沿地质断裂带附近寻找油气资源、地下水资源和煤炭资源(部分煤炭可能是石油的化石),成功的概率会远高于其他地区。
《探索集》中相对成熟的物理观点还有一些,囿于篇幅的原因就凑成一个整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