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引发了《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顶层设计的出炉,将把通航产业打造成一个“万亿元规模的市场”。随后,地方政府、金融资本、国企、民企、外资纷纷抢食,以期分得一杯羹。
不过,通用航空远远还谈不上爆发。我国通用航空业发展较为缓慢,主要受制于通用航空基础设施保障严重滞后、航空人才资源匮乏等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巨大差距。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
通用航空业市场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研究分析,目前通航产业至少有四大问题制约着其发展。
通用航空所需资源紧缺
通用航空发展离不开空域、人才等要素资源作为保障,但是这恰恰是中国通用航空的最为短缺的要素。特别由于我国低空空域开放与市场准入方面的规定,大大限制了我国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
由于考虑到飞行安全及国家安全,超过80%的空域由中央军事委员会牢牢控制。根据CCAR-71,在中国的空域被划分为四个类别(A、B、C和D)。空域的技术要求与ICAO标准一致。然而,这些空域并没有进一步划分为E、F或G类,而这些类别的空域受控制较少且对于支持通用航空活动至关重要。
此外,飞行员、维修人员等人力资源短缺致使通用航空发展缓慢。以通航飞行员为例,截至2013年底,全行业取得驾驶执照飞行员35505人,较上年年底增加4124人。航空飞行人员以及航空飞行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存在着巨大的缺口。
而且国内仅有少数几家飞行培训院校和机构,且培训能力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当前可预见的通航市场需求。未来,如何有效解决我国通用航空领域人才短缺问题值得深思。
通用航空供需矛盾突出
中国通用航空发展及其不均衡,突出表现在其内部结构性矛盾突出,如产业布局与国民经济布局结构之间严重不协调,从目前通用航空布局看,分布极为不均衡,体现出东部多,发达地区多。
而且, 通用航空经常性作业项目缺口巨大,通用航空供需矛盾突出。通用航空作业服务能力不足,中国目前拥有的航空器远远不能满足在农林化飞行、森林灭火、航空应急救援等方面的巨大需求。
通用航空从过去的专业航空发展而来,通用航空企业本应该体现专业性和规范化特点。但由于没有形成良性的市场机制,传统通用航空服务停滞不前或日渐萎缩。同时,企业机队规模、飞行小时数量无法形成规模经济,使通航运营企业成本过高,盈利能力弱,无法壮大发展。
通用航空政策法规欠缺
法律法规体系是影响通用航空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近年来,中国建立健全通用航空经济管理制度,制定了一些关于通用航空的法律规范,初步形成了通用航空法律法规体系制定通用航空法律法规,不仅要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需要,还需要注意与国际惯例接轨,讲究法律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就目前的通用航空法规体系看,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标准体系不够完整和系统,结构不尽合理,民航总局颁布的现行有效的一百多部民用航空规章中,公共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公用规章居多,专门适用通用航空的单行规章只有十多部,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
第二、除《民用航空法》外,有关通用航空的法律规范仅限于法规规章以及标准,法律层次不高。缺少诸如美国的《通用航空振兴法》的法律。
第三、以运输航空的标准对待通用航空。现行规章及事故等级分类标准未能明确两者间的差异,安全管理系统(SMS),安全监查员人员缺乏,发生通用航空安全事故后,处理措施相对航空运输企业过于严厉,通常做法是责令通用航空企业停业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