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工作是组织精神产品生产的社会活动,编辑人员是精神产品出版、传播的把门人。在编辑工作中,审稿是与作者关系最为密切、决定稿件“生杀予夺”的核心环节。
审稿工作的中心任务和目的,要求编辑主体在审稿过程中必须对稿件的质量、价值做到客观公正的分析和评价。从本质上讲,编辑主体对稿件质量的评价和选择取决于稿件自身的价值;但是由于对稿件自身价值的判断取决于编辑主体的认定和评判,因此这一过程又具有主观性,并且始终伴随着编辑主体的心理活动。编辑主体在审稿活动中离不开其知觉、人格、态度、智力等心理因素。审稿过程首先是编辑主体对稿件进行认知的过程。所谓知觉,“是对那些为知觉者提供有意义经验的环境刺激的选择与组织。知觉包括挑选、获得和在头脑中加工信息。”编辑主体对稿件的知觉不仅仅局限于稿件自身的内容,作者单位、职称、声誉等一些外围因素也影响主体的知觉。其次,编辑主体的需要、动机、价值观、兴趣等因素也会对其稿件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产生重要影响。再次,编辑主体的态度也影响其对稿件的取舍。态度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它反映着个体的背景和经验,包括情感、认知和行为成分。如主体的情感、心境,主体的信念、观点、知识等。编辑主体的智力因素对审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其敏锐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等。
编辑心理活动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的心理活动能促进审稿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准确科学地评价稿件,而消极的心理活动往往造成审稿认知上的偏差,影响对作者稿件的正确评价与准确弃取,这是必须承认同时也是应当积极克服的。作为社会主义的出版事业,我国早在建国初期就明确规定:凡公开出版的作品均应实行稿件三审制,由编辑、专家和总(主)编三级共同负责审稿,这就为最大限度地克服编辑个体兴趣、爱好、知识背景的主观偏差,坚持以稿件自身的客观质量为评判依据,提供从制度上的保证。另外,严格健全的管理制度也可保证基本上克服不正常心理和情感用事对审稿工作的干扰,保证审稿、选稿工作的正常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