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撰稿投稿与编辑心理
编辑工作是组织精神产品生产的社会活动,编辑人员是精神产品出版、传播的把门人。在编辑工作中,审稿是与作者关系最为密切、决定稿件“生杀予夺”的核心环节。
审稿工作的中心任务和目的,要求编辑主体在审稿过程中必须对稿件的质量、价值做到客观公正的分析和评价。从本质上讲,编辑主体对稿件质量的评价和选择取决于稿件自身的价值;但是由于对稿件自身价值的判断取决于编辑主体的认定和评判,因此这一过程又具有主观性,并且始终伴随着编辑主体的心理活动。编辑主体在审稿活动中离不开其知觉、人格、态度、智力等心理因素。审稿过程首先是编辑主体对稿件进行认知的过程。所谓知觉,“是对那些为知觉者提供有意义经验的环境刺激的选择与组织。知觉包括挑选、获得和在头脑中加工信息。”编辑主体对稿件的知觉不仅仅局限于稿件自身的内容,作者单位、职称、声誉等一些外围因素也影响主体的知觉。其次,编辑主体的需要、动机、价值观、兴趣等因素也会对其稿件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产生重要影响。再次,编辑主体的态度也影响其对稿件的取舍。态度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它反映着个体的背景和经验,包括情感、认知和行为成分。如主体的情感、心境,主体的信念、观点、知识等。编辑主体的智力因素对审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其敏锐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等。
编辑心理活动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的心理活动能促进审稿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准确科学地评价稿件,而消极的心理活动往往造成审稿认知上的偏差,影响对作者稿件的正确评价与准确弃取,这是必须承认同时也是应当积极克服的。作为社会主义的出版事业,我国早在建国初期就明确规定:凡公开出版的作品均应实行稿件三审制,由编辑、专家和总(主)编三级共同负责审稿,这就为最大限度地克服编辑个体兴趣、爱好、知识背景的主观偏差,坚持以稿件自身的客观质量为评判依据,提供从制度上的保证。另外,严格健全的管理制度也可保证基本上克服不正常心理和情感用事对审稿工作的干扰,保证审稿、选稿工作的正常进行。
作者在撰稿和投稿时可以分析、研究编辑的心理,但决不能把注意力放在迎合、满足编辑心理需要和投其所好上。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把主要的精力集中放在搞好自身的研究、写出高水平的论文和专著上。因为如果当你真正拿出选题新颖、观点独特、论证深刻的论文专著时,大多数编辑尤其是思想业务水平较高的编辑都会正确客观地评价它,以至欣赏和喜欢它。
而即使有个别心理偏执者也会因事实本身改变其心理定势,从而使其突破其原有局限,客观、准确地对待优秀稿件。相反,如果稿件本身质量不高甚至无质量、无水平,那么,作者再研究编辑心理,再懂得编辑心理,再如何“想办法”去处理与编辑的关系,也是无济于事的。这里尤其值得说明的是,目前我国编辑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比较高的,除了极少数不讲职业道德的人外,绝大多数编辑人员的思想、心理、人格都是健康的。之所以如此,一是近20年来我国编辑队伍尤其是学术期刊编辑队伍的思想业务素质都有了明显提高。他们大都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有明确自觉的质量意识。在编辑工作中,能够坚持质量第一,把组织、审选、发表高水平的论文、著作,提高书报刊质量作为一个编辑的天职和追求的目标。
第二,严格健全的管理制度可保证基本上克服不正常心理和情感用事对审稿工作的干扰,保证审稿、选稿工作的正常进行。近年来,围绕编辑工作有关方面先后制定发布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与办法,其中重要的有:1.重视编辑职业道德建设。首先是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持制定颁发了《中国出版工作者行为规范》,不少出版社、期刊社也制定了廉洁自律暂行规定等,都十分强调在审稿中坚持公平公正原则,以稿件质量作为衡文、取文的依据,坚决杜绝人情稿、关系稿。2.实行了严格的三审稿件制度。尤其学术期刊不少已按国内外权威期刊的做法以及教育部等主管部门的要求,实行了同行专家的匿名审稿办法,以在最大程度上排除人情因素对审稿工作的影响,制约编辑在稿件审理上的不公正的偏差的出现。3.社会(国家、地方ZF及情报文献机构)对期刊社、出版社的评价采用量化的办法,引用率、摘转率、获奖率及其排名均制约着编辑机构与编辑人员在审稿、选稿时,必须坚持质量第一原则,不敢稍有懈怠。4.书刊主办单位对编辑部、编辑部对编辑工作的考核评价均以出版物的质量及其社会反响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