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488 0
2009-06-02

[原创]蓝色经济区建设思考之一为我所荣到为我所用
      

        长久以来,青岛早已习惯于以中国第一海洋科技城为荣,绵延73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云集着国内最强的海洋类高等学府、科研院所,云集着几占全国半壁江山的顶尖海洋科技人才。伴随着一项又一项的海洋科研成果在岛城诞生,一个“海洋科技城一强则百强”的思维定式也随之形成,青岛人想当然地将“科技城”等同于“产业城”。直至海洋科研项目“青岛开花,外地结果”的尴尬频频出现,直至惊闻青岛海洋经济发展速度尚不及国内平均水平,当盛名之下的青岛人站在海边的迷雾中无从找到海洋经济发展之路时,人们隐约感到海洋科技城是把双刃剑,剑锋的光芒既照亮了第一科技城的桂冠,同时也斩断了青岛人探寻青岛海洋经济发展之路的理性思维。

    如何拔开迷雾,找到前行方向,这需要理性分析目前的尴尬现状,科学盘点现有资源,解决战略层面的问题。一个产业的发展是政策环境、区位特点、资源条件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的因素,最关键的资源是人力资源。从这个产业发展的最关键资源入手,青岛海洋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将海洋人力资源由“为我所荣”变为“为我所用”。

     青岛以丰富的海洋人力资源为荣,忽视了对资源进行结构性分析。青岛的海洋人力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但结构性短缺”。从数量上青岛的海洋科研人才占全国的40%,总量如此丰富的科研资源,却无法带动青岛的海洋经济发展,并没有很好的“为我所用”,原因在于资源的结构性短缺。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黄海所、国家海洋局一所等机构是青岛高层次海洋科研资源的主要载体,在学科门类上存在“理科多,工科少”的特点,这些机构的学科主体和优势学科大多是物理海洋学、海洋生物学等;在科研成果上存在“自然科学多,应用科学少”的特点,这些机构每年的研究项目大多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研成果鉴定多,专利少,这些成果少有能走出实验室实现产业化的。可见,青岛的人力资源总量丰富的是从事基础性自然科学研究的理科资源,但在从事应用科学研究的工科资源方面存在结构性短缺。在海洋产业发展战略中,人力资源保障尤其关键。这需要改变“为我所荣”的盲目自满观念,由政府主导,依托国家海洋科研中心和省海洋经济工程研究院,整合各类科研资源,搭建院所与企业的供需平台,根据海洋工业发展战略要求,在稳定原有优势领域的基础上,对科研资源进行结构性调整,侧重于应用科学的研究,使科研成果由“在实验室里自生自灭”到逐步走出实验室实现产业化。在经费保障方面,做到国家经费与地方政府经费两条线,国家经费资助基础科学研究,地方政府经费侧重资助应用科学研究,主要围绕海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资助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最终使海洋人力资源从“为我所荣”变成“为我所用”,为海洋产业的发展、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http://blog.sina.com.cn/oucfairy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