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经管百科 爱问频道
1743 2
2009-06-03

想写有关于流动性约束与消费需求关系的文献综述.但是资料不足,所以向大家求助,能不能提供一些参考的资料或者查找资料的方式.Thanks.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6-3 15:51:00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6-3 20:55:00

提供一些参考的资料,下载:

 

333095.rar
大小:(1.25 MB)

 马上下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4 09:16:00

参考资料:通货紧缩的市场含义

      通货紧缩是指全社会的市场运行结构和商品量动态平衡结构未变,但全社会商品价格全面下跌的市场现象。此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社会需求瞬间骤降,造成商品供应瞬间相对过剩而造成的。为了把过剩的商品卖掉,只能降价销售,从而引起全社会的商品价格普遍下跌。例如,1996年,中国市场的通货膨胀较为严重。政府通过货币紧缩政策,限制全社会、尤其是房地产的过度膨胀。房地产业由于无后续资金支持,但又不愿意在建的项目停工报废,所以继续施工,通过完成项目以便赢利或回收投资。这样一来,由全国房地产开始的债务式经济运行,造成了全社会的三角债。由于全社会房地产商品量的逆势增加,而货币的流通量不足,最终导致社会运转减速。由于商品量对应于需求量瞬时增多,货币缺乏,形成了全社会商品物价下跌(价值=需求/商品量)。在全国许多地方,还出现了因货币短缺而产生的以物易物的市场返古现象。实质上,是经济运行倒退。
      还有一例,即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我们暂不去追究当时美国的市场形成原因。1929年,美国股市投机达到颠峰,美国国内的资金和国际市场上的美元大量涌入美国。在资本市场,用十分之一的价格就可以买入股票,买空卖空。加上美国信贷和信用消费宽松,人们预支未来的钱去进行消费和投机。在股市崩盘后,根据投机市场有90%的人亏损的概率,可以算出,大部分投机者资产缩水或破产。银行纷纷倒闭。即使是储蓄居民也受银行破产拖累,资产受损。由于全民资产瞬间缩水或破产,造成全社会的总消费能力下降,商品总量相对过剩。许多工厂停止生产,以消化成品。而牛奶、西红柿等食品,由于瞬间相对过剩,不能保存,最终被倒入大海。美国的国民总产值下降二成多,有25%的人失业。同样,根据价值=需求/商品量,商品量不变,随着需求下降,价格下跌。从而引发美国全社会商品通缩,美国经济运行发生了倒退。

1996年后银行连续几次降息的市场反应

      从银行的企业运行角度看,其利润=贷款利息-存款利息,如果贷款量增加(需求上升),贷款利息是上升(存款量一定),为了增加存款量,保证贷款供应,银行提高存款利息,增加储蓄。1996年,由于国家抽走房地产资金(停贷),造成需求骤减,银行成本急剧上升,被迫降息。
      由于我国的经济理论主要采用西方经济学的观点,作为政府来说,降息是为了减少储蓄,刺激消费,让百姓投资股市,为企业融资等等。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具体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即使是为刺激消费,降息作为策略来说,也产生了正好相反的作用。在美国,由于利息降低,相对股票的分红要增加,消费者购买股票,股价上涨、消费增加,这主要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消费者的投资意识能力强。但作为中国的储户,由于正处于生活条件才得到改善的发展阶段,投资意识与消费能力都相应较弱。特别是由于储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儿女婚嫁、看病、养老、教育等必需支出,属于安全性资金准备。银行一旦较大幅度降息,只会使储户利息收入降低,减少预期收入,降低未来资金支出的安全性。在恐慌心理下,将本该消费的资金转向银行进行储蓄,以提高未来支出的可靠性。所以,银行较大幅度的降息引发的是中国银行储蓄激增。而储蓄激增又引起银行成本急剧上升。只能为降本而降息,因此,引发国内银行降息与储蓄激增的循环促进。所以说,市场经济理论必须与具体的市场环境相结合,否则,同样的方式有时在不同的地区会产生正好相反的结果。

如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创作者。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b134i430329p2.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