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企业文化
1088 4
2016-07-01
在以互联网和知识经济为核心的后工业文明时代,组织逐渐从科层制走向扁平化的网状结构、平台型组织与自组织,人也真正成为价值创造主体,人在组织中除了尊严,还要有自由,自主管理、自己决定如何创造价值和创造什么样的价值。人变成组织的真正参与者、共创价值者。人与组织是一个以共创共赢为运行准则的价值共享体。因此, 在后工业文明时代,要激励人,激励知识型员工,要从外向性激励(薪酬与约束)转向内向性激励(自主与成就感)。更关注员工作为人的属性,即关注人心、人性的激励与开发。

  禅宗正是关注内向型价值的。禅强调清净自性,见性成佛,以修炼内心世界,实现人生超脱为目的,这种思想正是后工业文明时代所倡导的“人是组织的核心”的管理哲学的思想源泉。美国新经济代表性企业如苹果、Facebook、Google等都是以禅思想为企业精神源泉的,其中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对禅学的推崇与学习更是世人皆之。从西方国家到中国,今天为什么商业界正涌动着一股对禅的内心渴求?正是由于禅的本质、禅的精神、禅的方法可以为企业突破后工业文明时代的困境提供一条光明大道,为企业经营管理困惑找到破解之方。

  我认为,禅宗精神与企业经营管理相通相融之处有以下十个方面:

  第一,禅的本质是实践,讲究在“实修”中与时俱进,而管理也是一门实践的科学。

  禅的宗教性,体现在它绝不离开这个存在着的具体事实的世界、绝不离开人们的日常生活实际来空谈禅,坚信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践经验,无一不透着禅机。“禅的真理在于实修”,禅的本质源于中国人所具有的实践精神与知行合一的心学理念。而我们也一直强调,管理就是实践,实践是我们最伟大的老师。禅对管理学的意义在于它强调实践,否定一切理论权威,超越二元对立的理论学说,"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践出真理。这些都与管理学的问题导向、实践导向相通。我们说管理是一盘永远下不完的棋,就是说管理学的问题产生于实践,解决办法同样产生于实践,离开实践,别无解脱管理问题之法。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禅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管理智慧之学,是活泼泼的现实存在,生活中处处都有禅,处处都是禅。禅的精神跟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一致,即本质上还是实用主义思维,强调在实践中、从事实中,明真理、得智慧,求解困之道。

  第二,禅是心性之学,而企业经营的本质就是经营人性、修炼人心。

  禅坚持内在的精神体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强调“我心即佛”,有我则有大千世界,无我则无点滴红尘;禅通过锻炼心本身,明见自性,使心自身成为自身的真正主人。而企业在经营中,最核心的是经营人;经营人的内涵,重点并不在于经营人的知识、能力,而是洞悉人性、修炼人心,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经营人最难的是心性的修炼,最高层次的管理是对人的心智的开发,最长远有效的激励方式是对人的最高心理层次成就感的激励,物质的激励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成就感的激励资源是无限的,其价值创造潜能是无界的,如何通过全面认可激励去满足新生代知识型员工的成就心理需求,去激发他们的价值创造活力,使员工从“要我干”转向“我要干”、“快乐地干”、“我们一起干”,对知识型员工要致力于留住他的心,他的智慧,而不是他的身体。在这些方面,禅的“修炼人心”的智慧将给我们无穷的启迪。

  日本当代企业精神的奠基人铃木正三,结合当时日本社会由混乱走向建立秩序的过渡时期的特点,提出“心知佛”的概念,即佛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大人之觉’,以这种诚敬的心态和行为当中而去生活,就是成佛之道,也就能缔结美好家园(博客,微博)”,铃木以此焕醒了日本民众对自我心灵的认知、对充实内在的渴求。这就是最高层面的对人性、人心的经营和开发。

  第三,禅强调的“工作坊就是道场,工作就是修行”,这是职业化精神的东方式阐述。

  以铃木正三为代表的日本禅师继承了中国唐宋禅绪,尤其是受唐代百丈禅师农禅并重的启发和影响,提出“工作坊就是道场”,提倡从天子以至庶人,只要尽其业,乐其群,修其行,行其道,就是禅。“百工之人必尽其业,皆与世界有情有所利益,这本是禅文化的使命和任务”。这一点与新教伦理提出的职业精神,即每个人在本职岗位上努力、勤奋工作,就是在履行上帝的旨意相契合。日本人在中国禅精神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工作坊就是道场”,工作就是修行,这是对职业精神的东方式阐述,是非常有意义的。

  为什么说中国人缺少职业化精神?其实就在于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把工作只是视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一种人生追求、一种心灵修行。

  为什么美国高科技企业推崇禅修?其实就是在强调要把人生修行与工作的使命感结合在一起,人在为使命感而工作时,才始终充满激情,甘于奉献,持续奋斗。

  禅为中国人的职业化精神培育、提升提供了理论基础。禅赋予了工作以神圣的价值和意义,激励人们在努力工作中、在专注于每一个工作细节中去体会、充实生命的内在,去把握生命的本身,去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第四,禅以坚守价值观为正道,正道方能引领企业基业常青

  我们说禅与早期佛教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有入世的、当下的、积极的价值观,而不是避世的、消极的人生态度。在《禅的顿悟》一书中提到修禅要坚持“八正道”。即,正见,做什么就把什么做好的价值观;正思,正确的思维,为别人着想;正语,正确的语言,实事求是;正业, 做讲良心,精益求精,有利他人的事情;正命,正确的做事;正精进,“百工之业必敬其业,皆于世界有情有所利益”;正念,正确的信念;正定,一生坚持正见和正念,任尔东南西北风。“八正道”中首要的就是价值观。

  “八正道”,其实就是强调做人做事要走正道、做正确的事情,要有正能量的思维,这些是积极的价值观。而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同样需要积极的价值观引领。尤其是面临转型时期的不确定性、以及后工业文明时代的种种困惑迷茫下,企业需要积极的价值观和正能量输入。

  中国现在为什么要提供给侧改革?为什么市场中充斥哪么多低质、不安全、不环保的产品?那么多假冒伪劣产品?就在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企业家心中无禅、太过于机会主义,捞浮财,只求短期利益,不顾内心长远价值追求,丧失了正念,忘记了“正精进”,不去追求产品品质的精益求精,乐于赚快钱,或者干脆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

  如果中国的企业家都能坚守自己的价值观,按“八正道”经营企业的话,产品品质怎么可能上不去?又怎么可能会有哪么多的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问题呢?所以,我们呼吁企业要从价值观管理入手、从企业家的精神修行入手解决中国产品的品质问题,解决供求结构失衡与错配的问题。为此,中国企业家要从单一追求规模成长转向有效成长:做强、做专、做精、做好;从机会导向,捞浮财思维转向战略导向,打造百年老店思维;要从习惯投机取巧转向培育核心能力,做产品要真材实料,致力于做好东西而不是便宜的东西;要真正在技术、人才、管理上舍得投入,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做企业要有信仰,要回归价值观,回归客户价值,决不做假冒伪劣、不安全、不环保产品,对得起内心的承诺和价值追求。

  第五,禅的精神是寻求自我内在的超越,企业同样需要自我变革、自我超越,做时代的企业。

  苹果、Google为什么都特别推崇禅文化?它们的企业精神是强调自我超越,从而超越时代,创造世界。而禅的本质就是要人超越一切规则和逻辑的羁绊,回到生命实相,从内在去生活和感知世界,不断寻求更高层次的心灵追求。“不要被规则限制住,而是要创造自己的规则”,这就是禅要我们过的生活;同时,禅又强调“当下”和“自我”,即顺应环境、适应环境,往内在求而不总是“往别处求”。

  从企业来讲,企业成长与发展无可避免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但为什么在坏时代里也有好企业,在好行业里也有差企业呢?关键在于做好自己:做好人、做好产品、做好管理,就能在经济下行之际,超越环境的约束,获得持续成长,从而基业长青。

  时代与企业是“静水流石”的关系:时代更替如河水般奔流不息、永恒流动,是哲学意义上的静;而企业无论一时之间多么成功显赫,也可能会像河底的石头一样会被流水带走、被时代浪潮淹没。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做时代的企业,可能需要用禅定的智慧,少一些抱怨、少讲一些客观条件,多“唯心”一些,修炼扎实的内功,通过自我批判与自我变革、自我突破适应时代,屹立于潮头,不随波逐流。

  第六,禅强调“自性”和自我心量的打开,后工业时代的管理需要员工的自我激励、自我开发、自我管理。

  铃木大拙在《禅学入门》里对“禅是什么”有一段精妙的描述,他说:“禅打开人的心眼而得见那周行不息的伟大奥秘;它打开人的心量,在一弹指间领受时间的永恒和空间的无限;它让俗世生活犹如在伊甸园里漫步一般,而一切灵性的造就皆不假任何教义,而是直指那蕴藏在我们自性里的真理”。只有人打开自己的心眼、心量,而不假外界任何“教义”,更无需任何权威的引领,才能寻到“自性里的真理”。这与我们现在强调在互联网与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管理要奉行人是目的,不是工具的管理哲学,“人人都是CEO”,注重人的自我激励、自我开发,使人自动自发的工作而不是被命令、被约束的观点是相通的。

  工业文明时期的组织是自上而下的金字塔结构,是命令式的、权威性的管理,人在组织中更多的“工具”般的存在,导致人的心灵的空虚,找不到所做的事情和人生意义、和生命圆满之间的联系,即便得到了财富,心灵也是空虚的。而在后工业文明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用禅的智慧来破解企业中人的困惑,企业要用愿景管理、文化价值观管理,强调人的自主经营、自我管理,才能真正使人打开心眼、心量,从自我激励中、自我开发中找到工作动力和工作的快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7-1 09:25:47
 第七,“禅的真理和力量在于单纯、直接和平凡”,后工业文明时代的管理也将走向“简单与自然”。

  禅强调的是简单、直接、朴实,奉行自然法则大于人为法则;修行没有繁文缛节的仪式,开悟不需要理论逻辑的阐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为什么苹果的外观设计那么成功?就是因为它在外观中注入了“禅意般的简单”。只有细节的极致,才有整体的简单,禅意实现了细节的极致追求与整体简单的完美融合。为什么宋代的艺术品至今难以超越,无论是瓷器、书画,还是木制家具,简单的色彩、简洁的样式、简约的工艺,可每个细节都做到极致。而且每件作品让你越看越着迷,那里面似乎就流动着禅意,蕴含着丰富的心与性的情感,“以我手写我心”,写出作者自己的心灵,画出作者自家的面目。清代的艺术品虽然也有令人称道之处,但在康熙、雍正之后,龙其是乾隆就看不到真正的创意,只是更繁杂,更多堆彻,更显富贵和正统。当人们过多追求形式上的复杂时,就会忽视掉对心灵的觉察,就失去了禅意。

  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如此,如果过度强调制度、规则,繁文缛节,文山会海,过度强调他律的作用就会离人性越来越远,也会越来越没有内在的动力与执行力。所以我们提出,要用简单管理破解企业转型成长的管理之惑。要把握规律,抓住关键;化繁为简,集约高效;简法自然,简中求变;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价值,以“人才价值本位”替代“官本位”,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直接些,更高效地协同。

  第八, “众生皆是佛性”,万物平等与“工匠精神”的缔造。

  我在收藏鉴赏古代一些艺术品时,有一种很深刻的体会:现代人很难做出来古人做的这些东西来。为什么?因为那些真正能流传千载的作品,哪怕是一把椅子,一个瓶子,你会发现都是工匠的用心之作,这就是现在所提倡的“工匠精神”,所谓专注、极致、执着,这是符合禅的本义的。

  禅宗讲,“众生皆是佛性”,既然众生兼是佛性,一棵树、一朵花、一块面团都有情感,是能与之“沟通”的。当然能不能体会到它们的情感,在于那个对待他们的人能不能禅定,能不能觉察自性,回到深深的内在去体会万物。

  日本禅师铃木俊隆讲,人性即是佛性,佛性只是人性的一个别名,寻得佛性就是用“最简单和最充分的方式去表现真性,并且在最微末的事物里去体会它、欣赏它”。我的理解是,在工作中也可以达到“忘我”、“无我”的禅境——一个平凡的人一生专注做一件事,也能成为不平凡的人;一个简单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也能创造不平凡的工作成就;一个普通平凡的物件经过精雕细琢也能成为价值连城的艺术品。一个人如果能和它的劳动对象实现心与灵的沟通,就是灵性的创造,就是禅。

  每个人心中有禅,就能用心去工作,并能找到工作带来的内心愉悦。

  禅特别强调的是要融入当下每一件细微的小事中、每一个微不足道的“世界”里(一朵花、一滴水、一粒沙)里去,当你融入进去,你就寻得了“佛性”,自在圆满。做任何工作都是修行,都是自我超越的载体和途径,如果你把工作视为修行、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就会与你的工作融为一体,不仅赋予工作以意义,也找寻到你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第九,禅的“六和敬”思想与产业生态、“竞合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7-1 09:27:02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正和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5-10-3 12:30:43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5-10-3 14:27:17
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