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488 3
2016-07-03
zhengyr:简单劳动;供求一致马派或批马派一般是不承认或不注意马经是有前提的,因而看不到马经就有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的耗费劳动价值论和有效劳动价值论两种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第一个重要的特殊的前提是供求一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一开始就表明“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所谓商品就意味着供求交换双方已经过讨价还价的博弈过程达到了一致并成交,商品就是供给与需求统一的产物了。这样一来,供给和需求的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消费者的消费选择等等许多因素对商品价值的影响都已包含在所形成的供求一致之内了,可以不再另外加以考虑了;不符合社会需要的或多余的对社会无效用的劳动产品及其所耗费的劳动对商品交换的影响也都已排除了。不承认或不注意供求要达到一致是必须经由交换双方博弈过程的,就不能认识到商品价值的确定其实早已经包含了供求的影响。马克思所研究的商品如果没有特别说明,都是供求一致状态下的商品,即不管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始终“存在着对这种特定商品的需要”,[25,206]“在这里也像在全部研究中一样,我们始终假定,商品能够卖出去,而且是按它的价值卖出去的。”[26(Ⅰ),122]但以往人们就是不深究这个前提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则特意的说明为什么要在供求一致的前提下进行研究(引文略去)——只有这样才能探索到隐藏在其中的商品价值。马克思的供求一致还意味着全社会生产领域中的所有劳动产品在量上都正好能满足社会需求,都能通过市场交换转化为商品。全社会生产这些劳动产品所耗费的劳动就都是对社会有效用的劳动,都能全部表现为商品价值。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总劳动耗费才与社会商品总价值直接发生关系。当各种商品都是供求一致时,生产各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才就都是符合社会需求量所应当耗费的劳动量,也就是所谓按比例应当分配给该商品的社会劳动量,才就是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量。马派等正是因为忽视了供求一致这一重要的特殊的前提,就误以为商品价值都是脱离市场交换的只是发生在生产领域中的事情!才误以为生产商品实际耗费的社会平均劳动量也就是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


?????????????????????

本人:上面这段话我有几个公式可概括,以及有关供求不一致的公式分析,{A商品社会总产量(S)/时间(T)x参与生产的劳动力数量(N)}x{需求量(C)/产量(S)},当(C/S)=1或C-S=0时,单位A商品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生产A商品的社会平均时间,公式:单位A商品的价值P=1/{(S/T*N)*(C/S)}=1/(S/T*N)=T*N/S,即社会平均生产率的倒数,这时社会生产供给等于总需求所有的社会劳动时间T*N都是必要劳动时间,但一旦C<S,即社会总生产过剩,供大于求,比如说超过一倍,那么,C/S=g=1/2,即能满足需求或有效实现的供给产量仅1/2,也就是有一半的绝对过剩供给产量要成为沉没成本,产生负效益,那么,单位A商品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价值)P=1/{(S/TN)*(C/S)}=1/(S/2TN)=2TN/S=2TN/2C一>C=0.5S,即由于信息不对称投入同样的TN满足C的需求量只产生=0.5S的产量商品的价值,即由于盲目生产导致单位A商品价值(T*N)耗费不变时,但对社会的必要价值(自然价格)却减半了,这就是供过于求,如以货币表现的价格下降的依据背后的本质所在,相反,如果C>S,表示有效需求不足,即供小于求,单位商品价值成本不变时,对社会的必要价值(自然价格)倍增了,以货币表现的价格却上升了。
以上是不完全信息分析法,按上例,S提高一位S=2C时,下面我们从完全信息分析则得出价值P’=1/{(S/T*N)*(S/C)}=TN/2S,即同一时间内生产率提高一倍,生产单位S商品只要原先社会总劳动时间或价值成本(T*N)的1/2,这说明A商品社会总生产率与价值成本成反比,生产同样多的A商品使用价值量的价值耗费成本节约了一半,那么,节约下来的价值成本即社会劳动量可以去生产或市场交换相应的与A商品有互性或更高层次需求的B商品使用价值。这也符合萨依定律的“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生产的都是符合社会需求的,即付出成本=机会成本,卖出社会使用价值=买入效用价值,而在马经:成本价值总量或社会总劳动时间(T*N)=社会必要劳动时间(S*P’)与社会平均劳动时间(T*N)/S=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P’,不过马克思与萨依的角度不同一个从宏观一个从微观,但让一般不够深入理解马经价值论的学者们奇怪的是按马克思“价值与生产率成反比”论断却推出有“剩余价值”这个判断,按理从总体和长期的角度以及社会理性假设而言不应有该判断,不过,如果理解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化的(盲目)生产和交换(包括劳动力商品)的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与社会平均水平状态下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他认为的平均价值)的差距才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源,但马克思看到的是资本家资本雇佣条件下,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部门劳动生产率创造的价值增殖即“正(大于0)的剩余价值”的产生,而忽略或故意隐蔽或少谈那些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被淘汰的资本企业产生负(小于0)的剩余价值状态,而为推行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精英社会理性假设为基础的计划管理经济铺路和排除思想障碍,这种完全信息的理性生产只存在于理论,忽略了边际效用为0之后产生的负效用和负价值即沉没成本形成,除非全社会实行公开透明做到完全信息对称,但时间、供求、人力资源、技术等成本或支付能力支撑不起,不过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自动化管理的确有让老马的梦想前进一步,但完全信息仍不可能,只可接近而己,马克思想模仿经典力学忽略摩擦力的方式研究整体社会经济活动并认为可实现宏观计划经济调控这很好,但理论中缺少关于生产供给过剩和需求不足如及合理优化处理的方案,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是维护社会公平起码是帕累托改进的分配和效率即佣护有利于社会进化发展需求的一切商品的创新从而生产力的提高,让供求最近一致,即供给量(S)一需求量(C)=0或C/S=l,消灭总剩余价值和减少涨落差过大的社会部门企业之间剩余价值以及成员个人之间过大的贫富差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7-3 10:50:20
马克思自己已经说得相当明白了:“供求实际上从来不会一致;如果它们达到一致,那也只是偶然现象,所以在科学上等于零,可以看做没有发生过的现象。”“可是,在政治经济学必须假定供求是一致的。为什么呢?这是为了对各种现象要在它们的合乎规律的、符合它们的概念的形态上来进行考察,也就是说,要撇开由供求变动引起的假象来进行考察。”

这不是什么前提,这完全是一种假设。

马克思是不可能论述供求关系的。

如果马克思要承认供求关系,那么,他的剩余价值论就不成立了。

也就是说。当供大于求时,商品的价格降低到价值一下,那么资本家就没得到他的那个所谓的剩余价值。

当求大于供时,商品的价格又大大大于价值,这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不成立了。马克思的劳动时间论就化为乌有。

也就是说,商品的价格不是由其价值(W=c+v+m)决定而是由成本(K)决定。商品的价格是在成本K上增加的一个货币额。这个货币额是与工人的劳动没有任何关系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7-3 11:48:00
qi509 发表于 2016-7-3 10:50
马克思自己已经说得相当明白了:“供求实际上从来不会一致;如果它们达到一致,那也只是偶然现象,所以在科 ...
就整个社会上马克思所说的价值剩余不可能发生,但拥有的使用价值规模却可能增殖以及社会使用价值剩余的状态,然这与社会生产率进步提高即效率有关而与关于公平分配的剥削无关,马经说的资本剥削雇佣劳动者的状态是属于商品价值分配公平以及劳动力商品交换和雇佣者劳动资本家出资生产并进入市场价值实现是否等价的问题,可见,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是微观层次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7-3 11:59:53
qi509 发表于 2016-7-3 10:50
马克思自己已经说得相当明白了:“供求实际上从来不会一致;如果它们达到一致,那也只是偶然现象,所以在科 ...
马经的社会劳动时间成本决定价值的确是以供求一致作为假设前提,而这个正是我们现在要打破的,因为我的价值公式已突破这个假设前提,进入不完全信息的分析,因此,马经在我的理论中成为特例,在现实中我们不需要这个假设而是把该供求一致作为追求目标,并围绕该目标波动调节,这个过程就像控制系统优化目标操作一样,该操作过程也可称之为系统价值实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