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农问题现状及形成原因简析
农民、农业、农村简称为三农。2002年,时任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用“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13个字概括出中国“三农”问题。2004年至2009年,中央已连续6年以1号文件的形式关注三农,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业生产,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那目前的三农现状怎样呢?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末全国总人口13.2亿,其中城镇人口5.9亿,农村人口7.3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55%。2007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24.9万亿,其中第一产业2.8万亿,第二产业12.1万亿,第三产业10.0万亿,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仅11.3%。2007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城镇居民的收入是农村居民的3.3倍。2007年,在全国的13.2亿人口中,经济活动人口是7.86亿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3.14亿,第二产业就业2.06亿,第三产业就业2.49亿,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是40%。
从上面几组数据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仅11.3%,但其就业人数却占总就业人数的40%,因此第一产业的人均产值极低,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广大农村很多农民处于隐性失业状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是3.3:1,并没有从第一产业产值与就业人数对比进行推算的那样大,这也说明了目前农民家庭的主要收入已不是农业收入,农民工进入第二、第三产业务工等非农业收入已成为农村家庭的主要收入。
经历并走访本地及外地一些农村和农民后,我们发现目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南方不少地方由原来的种双季水稻改种单季了,全国各地都有个别地方出现耕地撂荒的现象。
为什么目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高呢?以南方家庭为例,假设一个农民家庭有3亩的水田地,种双季稻,每年每亩收获稻谷按1800斤计算,每百斤水稻90元,一年一个家庭可获得收入4860元,扣除种籽、化肥、农药等费用后,剩余约3000元。而务工一个月大约有1500元的收入,两个月也有3000元。我们走访了一位在本地打工的河南洛阳农民,根据其介绍,其家乡一个家庭大约有3亩地,冬季种小麦,夏季种玉米,小麦亩产约1000斤,玉米亩产约1200斤,其一年的农业收入也大约是3000元左右。因此,目前务农已不如务工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初期,农民视田如命,但为什么经过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就出现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这种现象呢?这是二三十年来,农产品与非农产品的交换条件变得越来越差。据笔者家乡的一位农民回忆,80年代初期,当地1斤稻谷价格约6角,一块建筑砖价格是2.5分,一斤粮食与建筑砖的交换比例是24:1,现在一斤稻谷价格是9角,而同规格的建筑砖价格是4角5分,一斤粮食与建筑砖的交换比例是2:1。也就是说80年代初,农民用1斤稻谷可以换24块砖,而现在却只能换2块砖了。粮食与其他非农产品交换关系也有类似情况。这对农民来说就越来越不利了。因此如果一个农民家庭单靠农业收入,其生活水平会变得越来越差。
那么为什么农产品与其他非农产品的交换条件变得越来越差呢?商品的价格取决于供需双方。在农产品供给方面,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见下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6-5 19:50:23编辑过]
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 | ||||||
单位:公斤 | ||||||
年 份 | 粮 食 | 棉 花 | 油 料 | 猪牛羊肉 | 水产品 | 牛 奶 |
|
|
|
|
|
|
|
1978 | 319 | 2.3 | 5.5 | 9.1 | 4.9 | |
1980 | 327 | 2.8 | 7.8 | 12.3 | 4.6 | 1.2 |
1985 | 361 | 3.9 | 15.0 | 16.8 | 6.7 | 2.4 |
1990 | 393 | 4.0 | 14.2 | 22.1 | 10.9 | 3.7 |
1995 | 387 | 4.0 | 18.7 | 27.4 | 20.9 | 4.6 |
2000 | 366 | 3.5 | 23.4 | 37.6 | 29.4 | 6.6 |
2001 | 356 | 4.2 | 22.5 | 38.0 | 29.9 | 8.1 |
2002 | 357 | 3.8 | 22.6 | 38.5 | 30.9 | 10.2 |
2003 | 334 | 3.8 | 21.8 | 39.5 | 31.6 | 13.6 |
2004 | 362 | 4.9 | 23.7 | 40.4 | 32.8 | 17.4 |
2005 | 371 | 4.4 | 23.6 | 42.0 | 33.9 | 21.1 |
2006 | 380 | 5.7 | 20.1 | 42.7 | 35.0 | 24.4 |
2007 | 381 | 5.8 | 19.5 | 40.1 | 36.0 | 26.7 |
从上表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二三十年来,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即供给量大幅提高了,这是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表现。因此,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吃方面,从改革前吃得不太饱,吃得不好,到现在吃得饱,吃得较好。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当时农产品相对稀缺,国民吃得不太饱,吃得不好,因此与其他产品交换时就相对有利。农产品这东西有个特点,不能长久储存,少了会饿死人,多了效用就大降,但国家为保证粮食安全,必须确保粮食的充足供应。因此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大幅提高,对初级农产品的需求相对饱和,导致工农产品间的剪刀差越来越大,农民增产不增收就形成现实了。目前,虽然对农民征收的农业税、牧业税等取消了,但这只是一次性的,并不能持续提高农民的收入。近几年来,国家也加大了农业的补贴力度,但我国的财力有限,农民的农业补贴收入也是很有限的。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国民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将越来越低,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也将越来越低。以下是三次产业就业人口构成的国际比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6-5 19:51:35编辑过]
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构成 | ||||||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单位:%, | ||||||
国家和地区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
2000 | 2005 | 2000 | 2005 | 2000 | 2005 | |
中 国 | 50.0 | 44.8 | 22.5 | 23.8 | 27.5 | 31.4 |
越 南 | 65.3 | 57.9 | 12.4 | 17.4 | 22.3 | 24.7 |
菲 律 宾 | 37.4 | 37.0 | 16.0 | 14.9 | 46.5 | 48.1 |
日 本 | 5.1 | 4.4 | 31.2 | 27.9 | 63.1 | 66.4 |
韩 国 | 10.6 | 7.9 | 28.1 | 26.8 | 61.2 | 65.1 |
加 拿 大 | 3.3 | 2.7 | 22.6 | 22.0 | 74.1 | 75.3 |
美 国 | 2.6 | 1.6 | 23.2 | 20.6 | 74.3 | 77.8 |
德 国 | 2.7 | 2.4 | 33.1 | 29.7 | 64.1 | 67.8 |
意 大 利 | 5.3 | 4.2 | 31.9 | 30.7 | 62.8 | 65.1 |
西 班 牙 | 6.6 | 5.3 | 31.0 | 29.7 | 62.3 | 65.0 |
英 国 | 1.5 | 1.4 | 25.3 | 22.0 | 72.8 | 76.3 |
澳大利亚 | 5.0 | 3.6 | 21.7 | 21.1 | 73.3 | 75.0 |
从上表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在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很低,一般都在10%以下,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很大,大都在60%以上。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一、二产业都可使用机械化大规模生产,而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却不一样。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并不能仅仅依靠第一产业本身的发展来实现,而是主要依靠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工就业,实现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农民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也是农民增收的过程。随着国家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认定和有序流转,将实现土地的集中经营,从而促进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经营,实现土地资源生产的优化配置,这将迎来农业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实现有限土地资源上的更大产出。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中,也将是城镇化的过程,是广大农民由农民工而转变为城市居民或城镇居民的过程。
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农业的思路
从发达国家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构成看,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一般不到10%,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也将有大量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所以解决就业成为现实的、重要的课题。从目前看,增加农民收入与发展农业可采取的策略是:
(一)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与服务业,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这是实现农民增收最主要的途径。
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与产业升级换代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关系。壁如:纺织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但纺织设备也有高端、普通及低端之分。高端设备自动化程度高,用工少,能够提高产品的差别化率,但高端设备往往要依靠进口,设备昂贵,投资时资金门槛高。在发达国家,由于人工成本高,在国际市场自由竞争下,其生产必须使用高端设备,否则无法生存。但在我国,情况可不一样,由于人工成本低,使用中低设备生产企业照样可以盈利,目前已形成高、中、低设备并存生产的局面。据一位纺织企业家介绍,随着我国劳工成本的逐步上升和融资环境的不断改善,目前企业投资使用高端设备生产的趋势已越发明显。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效防发达国家全面使用用工少的高端设备进行生产呢?我们认为凡事都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盲目照搬不可取。
1、从经济增长速度上看,投资中低端设备比投资高端设备往往有更快的经济增长率。
投资相同产能的项目,往往投资高端设备的建设期比投资中低端设备的建设期更长。高端设备国内大都不能生产,要依赖进口,并且投资额较大,由于距离、语言沟通、进出口手续、筹资等方面的原因,投资高端设备从订购到调试正常生产止的建设周期相对较长。而投资中低端设备,很多国内能够生产,投资额也较低,往往建设周期较短,能够更快的投产生产。所以从整个国家来看,投资中低端设备生产比投资高端设备往往有更快的经济增长率。
2、生产同量的产品,使用中低端设备生产能够解决更多人的就业,当经济处于下行期时,如果大量存在高端设备生产的企业,容易引发就业问题。
就业问题既是一个收入分配问题,还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安定、稳定的问题。使用中低端设备生产,由于自动化程度低,需要的人工也多,这可有效缓解我国目前面临的巨大压力。而大量使用高端设备生产,不但不能够吸纳更多的人员就业,在经济下行期时还会造成原来使用中低档设备的企业大量停厂、倒闭,造成大量的人员下岗失业。因为使用高端设备生产,企业的单位产品利润额往往大于使用中低端设备的,造成使用中低端设备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经济景气时,由于产品整体供不应求,使用高端设备与中低端设备都有利润,但当经济处于下行期时,使用中低端设备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可能被使用高端设备的厂家所淘汰。
我国的实际情况与发达国家不同,发达国家的生产能力早就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也就是说发达国家在经济正常运转时,其提供的岗位能够满足愿意就业的人一天工作8小时。而我国却不同,我国在农村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失业人员,由于我国的生产能力还无法提供这么多的就业岗位。我国的农业之所以无法普遍使用机械化生产,不是我国没有技术与资金,而是广大的农民无法一下子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就业。道理很简单,农业用机械化生产,只要一小部分劳动力就够,那剩下的人干什么呢?由于发达国家早已经达到充分就业状态,其要提高人均国民收入只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即:普遍使用自动化高,用工少的高端设备,将人员节省出来生产其他产品与服务,而我国却不一样。
3、使用我国能自行生产的中低端设备有助提高本国的产值,也助于保护本国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大多数高端设备我国无法生产,要依赖进口,而相当部分中低端设备我国能够生产。一般说来,企业家多购了高端设备就少购了中低端设备。购买本国生产的设备,不仅能够提高本国产值,还有助于本国生产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那是否说,我们要严格控制甚至全面禁止使用高端设备生产呢?也不是的。产业进行升级换代是必须的,我国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我们要形成高中低端设备同时并存的状态。高端设备的存在,会对本国设备生产企业形成竞争压力,促进其加强技术改造。虽然我国农村存在的大量的隐性失业人员,但其也并不能迅速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前两年经济处于高涨期时出现的民工荒就说明了这点,这也需要用工较少的高端设备生产以提高我国的经济增长率。此外,一些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物价水平高,高资水平也高,也需要使用高端设备生产。
总之,我们要鼓励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发展,同时我们也要保持一定程度高端设备生产,形成高、中、低端设备协调发展的局面,到我国的生产能力能够提供所有愿意工作的人就业时,劳动也将成为稀缺商品,到时才是大力鼓励发展高端设备生产的时代。因此,我国的税收政策要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高中低端设备的生产比例进行灵活调节的功能。
(二)明晰农林牧渔土地的经营使用权,并促进其交易流转,逐步实现土地经营权的相对集中,这有利于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和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产出,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产品精加工,这既可增加农业的产值,又可节省大量的劳动力,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共同发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6-5 19:56:22编辑过]
三、我国目前税收政策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不足
《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但我国目前的税收政策在促进就业的方面只针对下岗人员、军转干、残疾人等特定人群,没有在税制上设置具有普遍意义的政策。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税收优惠只盯住农业本身,没有从促进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方面考虑。
四、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税收政策新思路
(一)改进增值税,实行按工资的一定比例作为进项税予以扣除的增值税制。
增值税自1954年由法国最早实行,目前世界上已有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了增值税。增值税依据对固定资产的处理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和消费型增值税。我国原执行生产型增值,即企业购进的固定资产所含的增值税进项税不允许扣。但自2009年1月1日起,在维持现行增值税税率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全国范围内的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抵扣其新购进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可结转下期继续抵扣。
我国增值税的转型有助于促进企业投资,有助于产业的升级换代,但也使大量使用中低端设备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特别在目前出口企业面临困难,大量企业停厂、倒闭,农民工大量返乡的背景下出台,使就业面临更大的压力。
我们认为可以对增值税进行改进,实行工资按比例作为进项税予以扣除的特殊增值税制,工资扣除比例可根据经济的变化进行灵活的调整,实现就业与产业升级统筹兼顾。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可采取以下两种做法:
1、不分行业,实行统一的工资扣除率。
即纳税人当期应纳的增值税额以销项税额减进项税额,进项税额由购进材料的进项税、购置设备的进项税、以及由当期实际发放工资的一定比例组成的进项税。按当期实际发放工资一定比例组成的进项税的我们简称之为“工资进项税”,这个比例我们简称为“工资进项率”(以下同)。工资进项率可不分行业,各行业实行统一的工资进项率。工资进项率可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进行灵活调节,当经济处于上升阶段,劳动力供不应求,工资处于上升动力时,可降低工资进项率,促进用工量少的高端设备投资的增长,以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反之,当经济处于下行期,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出现问题时,则提高工资进项率,降低劳动力密集型厂家的税负,使其在经济困难期与高端设备厂家的不利竞争中能够维持生产,避免工人大量失业。实行增值税工资进项制后,随着工资进项率的提高,增值税的会税基减小,为保证财政收入,应相应提高增值税税率。
2、分行业,分设备实行不同的工资进项率
可以分行业,同行业的可以分设备设置不同的工资进项率以对行业结构进行调整。对鼓励发展的行业和设备可以设置较高的工资进项率,对限制发展的行业及设备可以设置较低的工资进项率。如:对一些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但同时又是环境污染的企业,就可单独设置较低的工资进项率予以限制。
以下举例说明增值税工资进项税制能够实现对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进行保护。
假设投资一项年产1000吨产品的生产线,采用高端设备生产时,投资额是3000万元,采用普通设备生产则只需1000万元,各项具体数据见下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6-5 19:57:22编辑过]
经济处于上行期(工资不抵扣) | 经济处于下行期(工资不抵扣) | 经济处于下行期(工资可抵扣) | ||||||
设备类型 | 普通设备 | 高端设备 | 设备类型 | 普通设备 | 高端设备 | 设备类型 | 普通设备 | 高端设备 |
投资额 | 1000.00 | 3000.00 | 投资额 | 1000.00 | 3000.00 | 投资额 | 1000.00 | 3000.00 |
年产量 | 1000吨 | 1000吨 | 年产量 | 1000吨 | 1000吨 | 年产量 | 1000吨 | 1000吨 |
年折旧额 | 100.00 | 300.00 | 年折旧额 | 100.00 | 300.00 | 年折旧额 | 100.00 | 300.00 |
原材料含税进价 | 702.00 | 702.00 | 原材料含税进价 | 650.00 | 650.00 | 原材料含税进价 | 650.00 | 650.00 |
原材料成本 | 600.00 | 600.00 | 原材料成本 | 555.56 | 555.56 | 原材料成本 | 500.00 | 500.00 |
原材料进项税 | 102.00 | 102.00 | 原材料进项税 | 94.44 | 94.44 | 原材料进项税 | 150.00 | 150.00 |
实发工资 | 400.00 | 50.00 | 实发工资 | 400.00 | 50.00 | 实发工资 | 400.00 | 50.00 |
工资进项率 | 0.00 | 0.00 | 工资进项率 | 0.00 | 0.00 | 工资进项率 | 30% | 30% |
工资进项税 | 0.00 | 0.00 | 工资进项税 | 0.00 | 0.00 | 工资进项税 | 120.00 | 15.00 |
冲工资进项税后的工资成本 | 400.00 | 50.00 | 冲工资进项税后的工资成本 | 400.00 | 50.00 | 冲工资进项税后的工资成本 | 280.00 | 35.00 |
含税销售额 | 1400.00 | 1400.00 | 含税销售额 | 1180.00 | 1180.00 | 含税销售额 | 1180.00 | 1180.00 |
增值税率 | 17% | 17% | 增值税率 | 17% | 17% | 增值税率 | 30% | 30% |
不含税销售额 | 1196.58 | 1196.58 | 不含税销售额 | 1008.55 | 1008.55 | 不含税销售额 | 907.69 | 907.69 |
销项税金 | 203.42 | 203.42 | 销项税金 | 171.45 | 171.45 | 销项税金 | 272.31 | 272.31 |
缴纳增值税 | 101.42 | 101.42 | 缴纳增值税 | 77.01 | 77.01 | 缴纳增值税 | 2.31 | 107.31 |
利润额 | 96.58 | 246.58 | 利润额 | -47.01 | 102.99 | 利润额 | 27.69 | 72.69 |
从上表可以看出,不执行增值税工资进项税制时,在经济处于上行期,投资普通设备与高端设备都有利润。但当经济处于下行时,产品销售困难,售价降低,这时用普通设备生产的厂家出现了亏损,从而可能造成停厂或倒闭,造成大量的工人失业,而投资高端设备的厂家仍有较大利润。当按实发工资30%的比例做为进项税用于抵扣销项税金后,由于采用普通设备生产的厂家工资额大,其抵扣额也大,其抵扣额增大而少缴的增值税冲减实发工资成本后,相应的大幅提高了普通设备生产企业的收益,使其能够扭亏为盈,从而能够继续维持生产,而避免工人大量失业。实际上低端设备生产企业通过实行工资进项税制之所以能够盈利,实际上就是将高端企业的利润通过工资进项税的调节,转移给中低端企业,实质上就是将原分给高端企业股东的利润,转化成中低端企业的职工工资。所以,通过这种我们新设想的特殊增值税制,能够很好的进行收入分配调节,能够有效缓和经济波动对就业与消费的双重不利影响。
实行工资进项税后,为保证国家财政收入,防止增值税大幅下降,应相应的提高增值税率。
(二)调整营业税各税目的税率,促进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发展。
随着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09年1起1日起对新购设备所含的进项税可抵扣后,相应的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税率也分别由原商业的4%降到3%,原制造业的6%降低为3%。即增值税的税负都普遍的降低了,对应的其产品的成本也相应的降低了,这有助于扩大社会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但主要在第三产业征收的营业税的税率却没有相应降低,与增值税产品与服务相比,这就相对的提高营业税产品与服务的价格,不利于扩大第三产业的产品需求。而第三产业是吸收剩余劳动力潜力最大的产业。我们认为,可对现行营业税的税目税率进行如下调整:
营业税税目税率表 | |||
税目 | 原税率 | 调整税率 | 调整理由简述 |
一、交通运输业 | 3% | 3% | |
二、建筑业 | 3% | 3% | |
三、金融保险业 | 5% | 3% | 劳动力密集型行业 |
四、邮电通信业 | 3% | 5% | 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垄断性 |
五、文化体育业 | 3% | 3% | |
六、娱乐业 | 5%-20% | 5% | 劳动密集型行业 |
七、服务业 | 5% | 3% | 劳动密集型行业, |
八、转让无形资产 | 5% | 5% | |
九、销售不动产 | 5% | 5% | |
1、降低娱乐业的营业税税率。
目前娱乐业营业税大多执行20%的税率,加上其他税收,综合税收负担率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高达30%左右。卡拉OK厅、酒吧等娱乐场所是年轻人爱去的场所,一群朋友聚在一块唱唱歌、喝喝酒是现代人一种较普遍的生活方式,我们不应该对娱乐业设置很高的税率而使该服务的价格很高,这既严重抑制了消费,又限制了劳动力就业。我们要转变观念,并不能简单的认为这种娱乐消费就是奢侈的、消极的而予以限制。该行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比较重要,目前高税负大大限制了该行业的发展,该行业的税负可大幅降低,可设为5%。
2、降低服务业的营业税的税率至3%。
在营业税税目中,服务业的税率是5%,处于中等水平。而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并且该行业很多岗位是简单的劳动,稍加培训就能上岗,如饮食服务业,是未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最重要的行业之一。该行业可设置3%的营业税税率,与小规模纳税人3%的税率相当。
3、降低金融业的税率至3%。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枢纽,是较高层次人才非常重要的吸纳行业。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目前金融业间的竞争已较为激烈,该行业的营业税税率可调减为3%,以促进该行业发展,提高就业,如可提高大学生等就业。促进较高层次的人才就业表面上与促进农民工就业关系不大,其实他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较高层次的劳动力找不到相应的工作也会被迫从事较简单的工作。
4、提高邮电通信业的税率,可设置为5%的税率。
为了保证财政收入,可提高邮电通讯业的税率,该行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行业准入门槛高,具有垄断性,行业利润高,可以提高营业税的税率以增加财政收入,提高该行业的税率至5%不会对该行业的劳动力就业产生不利影响。
五、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税收政策
创造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最主要的途径。但发展第一产业,实现第一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促进农产品精加工,提高第一产业产值,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又一重要手段。
目前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基础的农业生产具有规模小、数量大、经营分散、生产盲目性强的特点,这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国家也提出了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依靠各类龙头企业的带动,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连接问题,通过企业把市场信息、适用技术、管理经验带给农户,促进产销衔接和农业结构调整,推动我国农产品优质化和农产品深加工的进程,带动更多的农户和生产基地,促进了农民稳定增收。相应的,国家出台了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免征企业所得税等税收优惠。
通过重点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经营的模式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一定成效,但毕竟还是由农户个体分散自行生产,各种矛盾纠纷较多,分散经营效率低下的情况仍然没有改变,这与现代企业要求内部管理的高度统一相差甚远。目前一些地方,特别是经济较发达地方的农村,由于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所以出现了专门向农户承包土地进行农产品生产的专业户。这些专业户市场信息灵敏,生产技术与管理技术水平高,能够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笔者所在的地方,就有不少从浙江来的承包专业户,他们向本地农户支付每年每亩约500元的承包费后,集中了大量的田地进行专业化生产,有的生产优良品种的小西瓜、草莓、蔬菜等。这是一种两全其美的经营模式,一方是农户获得甚至高出自行种植的收入,另一方是承包专业户通过承包集中了大片的土地,运用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生产管理获得了利润。而从国家角度看,就是实现了有限土地资源上的更大产出,实现了土地资源的生产优化配置。这种生产模式或许是破解目前第一产业生产效率低下的一种有效模式,使农业的生产力得到又一次地解放。
为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提高第一产业的产值,在税收上可采取以下优惠政策。
1、在生产土地的供应方面,积极促进土地经营权的流转集中。
促进土地经营权的流动,有助于土地集中,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与市场化生产,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也可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往深加工方向发展,最后可大大提高农业的产值。因此,对农户转让土地经营权用用于规定用途的应免征营业税、所得税等各项税收。
2、在生产资金方面,积极促进银行信贷资金投向第一产业。
为促进金融企业向第一产业贷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对金融企业向第一产业的生产经营贷款可免于征收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
3、在分散风险方面,积极促进保险企业向第一产业投保。
第一产业受自然因素影响大,经营风险较大,为分散农户经营风险,要积极促进保险企业向第一产业投保,对保险企业向第一产业提供的保险服务可免于征收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
4、在产品销售方面,提高出口退税率,促进深加工农产品向国际市场销售。
为促进第一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产品向深加工方面发展,对农产品的加工品提高出口退税率,但对初级农产品却并不鼓励出口,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劳动力就业率。
5、对农业初级产品,实行关税保护。
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稳定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就要稳定主要农产品的价格,防止其受同类进口产品的冲击,保护生产者的利益,我们要对初级农产品的进行必要的进口关税保护。
不知道“我们”是谁
工资进入增值税,这个操作很难吧,因为你没有标准,都是变数,另外就是这个增值税,本身就有偷税的毛病,要是换成工资也成为增值税的一部分,企业不偷税才怪,工资都是假的。
另外,营业税只上3%,是不是太少了?所谓的综合税率20%,是算出来的,还是实测的?通常营业场所都是定额税,因为老百姓是不要发票的。
第三产业又不生产,搞这么多,人均实际所得就更少了,对于低收入层来说,第三产业的服务跟他们是没有多少关系的
不知道“我们”是谁
工资进入增值税,这个操作很难吧,因为你没有标准,都是变数,另外就是这个增值税,本身就有偷税的毛病,要是换成工资也成为增值税的一部分,企业不偷税才怪,工资都是假的。
另外,营业税只上3%,是不是太少了?所谓的综合税率20%,是算出来的,还是实测的?通常营业场所都是定额税,因为老百姓是不要发票的。
第三产业又不生产,搞这么多,人均实际所得就更少了,对于低收入层来说,第三产业的服务跟他们是没有多少关系的
任何税种都有偷税的可能,以企业所得税为例,收入一定情况下,工资支出虚增,利润就少了,当然企业所得税就偷了。偷税问题可以通过严格的执法等予以防范。工资有没有虚增,其实检查很容易的,一调查职工,其工资是否是企业账簿上列支的数额就不难发现。
酒吧、卡拉OK厅的营业税就是按营业收入的20%征收的,加上个人所得税、城建税等等,综合税负在30%上下。经营规模小的户,用定额征收,但定额的依据也是根据其真实营业额与税率进行核定的。
虽然第三产业的大发展一般要依赖一、二产业,但他对第二产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我在第二产业的工厂上班,月工资5000元,如果去卡拉OK厅消费了1000元,这1000元就有部分转移到OK厅的服务员身上,这些服务员就可能用这些钱买工厂的东西,工厂就能继续生产了。没有消费,工厂生产的东西就卖不出了,就不能继续生产了,同样,我也无法再挣到5000元的工资了。
不是所有的服务业都有必要,更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服务业
我举个例子,有二个农民,一个人生产苹果,一个人生产梨子,除自用外,每人还有100个用于交换,这就是说100个苹果换100个梨,二者是一对一的关系
但是现在来了个第三个人,这是个小姐,这个生产苹果的农民,每个月的苹果要拿出一半找小姐,另一个农民是个正经人,不做这样的事
小姐收了苹果后,要留一半自用,另一半要和生产梨子的农民换
这样市场上就有了75个苹果和100个梨,也就是原来的100个苹果能换来100个梨,但是现在不行了,你只能换75个
这个生产梨子的农民怨不怨啊,仅仅是因为自己不找小姐,就损失了四分之一的收入
所以我们说,表面上你发展服务业是在增加劳动就业人口,实际上是建立在损害低收入阶层的普通老百姓的利益的,象这样的朴实的老百姓,没钱找小姐、没钱喝咖啡,他们是老老实实在工厂上班,养家糊口的人,但是他们必须要为别人找小姐、喝咖啡买单,只是因为你的所谓的发展第三产业
不是所有的服务业都有必要,更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服务业
我举个例子,有二个农民,一个人生产苹果,一个人生产梨子,除自用外,每人还有100个用于交换,这就是说100个苹果换100个梨,二者是一对一的关系
但是现在来了个第三个人,这是个小姐,这个生产苹果的农民,每个月的苹果要拿出一半找小姐,另一个农民是个正经人,不做这样的事
小姐收了苹果后,要留一半自用,另一半要和生产梨子的农民换
这样市场上就有了75个苹果和100个梨,也就是原来的100个苹果能换来100个梨,但是现在不行了,你只能换75个
这个生产梨子的农民怨不怨啊,仅仅是因为自己不找小姐,就损失了四分之一的收入
所以我们说,表面上你发展服务业是在增加劳动就业人口,实际上是建立在损害低收入阶层的普通老百姓的利益的,象这样的朴实的老百姓,没钱找小姐、没钱喝咖啡,他们是老老实实在工厂上班,养家糊口的人,但是他们必须要为别人找小姐、喝咖啡买单,只是因为你的所谓的发展第三产业
声明一点:发展娱乐业,并不是说要发展性产业,不要误解。
你举的例子很有趣,但我问你:这小姐原来是靠什么吃饭的呢,突然冒出来吗? 就算是从哪儿偷渡过来,但情况并不是按你想像的那样发生:你的例子中没有说明这两个人各留了多少自用,这个小姐为什么非得留一半自用,他可以用这50个苹果换50个梨吃,加入小姐后,这两个人自用的苹果与梨的数量也可以改变,此外,生产梨的这个人也可以将部分田地改种苹果。
现在第三产业的定义比较广,很多第三产业实质是上依附第二或者第一产业的,是其依附的产业的延伸,我们这里的定义没那么广,就是传统上的,主要就是以娱乐业为主的
经济学的研究,除了用事实说话,很主要的就是建立基本模型,这后者吗,一个是要尽可能的简单,一个是要前提正确
你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事实上也有一个前题,因为你假设中国有过剩劳动力,或者说隐形失业人口,所以发展第三产业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其它产业的就业人口转变过来,只是提高就业率,所以并不是什么突然冒出来的
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把产品都换成生活日用品,这样就是人人都需要了,结果其实都是一样的
另外在现实中产业是不可能随便改变的,再者说就算再变,东西还是那么多,但是分东西的人多了,还不是一样吗?
中国跟美国不一样,美国的服务业发达,是因为科技发达,效率高,生产不需要那么多人口
但是中国不一样啊,我们的产品极不丰富
搞第三产业不是不要钱的,它一样需要钱,要投入,玩也是要花代价的
现在国内很多地方,乐衷搞第三产业,不过是因为第三产业上的是地税,地方多搂点
就象那个不找小姐的农民一样,很多地方因为第三产业不发达,钱都让那些第三产业发达的省份把钱搞去去了
现在第三产业的定义比较广,很多第三产业实质是上依附第二或者第一产业的,是其依附的产业的延伸,我们这里的定义没那么广,就是传统上的,主要就是以娱乐业为主的
经济学的研究,除了用事实说话,很主要的就是建立基本模型,这后者吗,一个是要尽可能的简单,一个是要前提正确
你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事实上也有一个前题,因为你假设中国有过剩劳动力,或者说隐形失业人口,所以发展第三产业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其它产业的就业人口转变过来,只是提高就业率,所以并不是什么突然冒出来的
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把产品都换成生活日用品,这样就是人人都需要了,结果其实都是一样的
另外在现实中产业是不可能随便改变的,再者说就算再变,东西还是那么多,但是分东西的人多了,还不是一样吗?
中国跟美国不一样,美国的服务业发达,是因为科技发达,效率高,生产不需要那么多人口
但是中国不一样啊,我们的产品极不丰富
搞第三产业不是不要钱的,它一样需要钱,要投入,玩也是要花代价的
现在国内很多地方,乐衷搞第三产业,不过是因为第三产业上的是地税,地方多搂点
就象那个不找小姐的农民一样,很多地方因为第三产业不发达,钱都让那些第三产业发达的省份把钱搞去去了
关于第三产业包括的内容,建议你去看下国家统计局的网站。
第一、第二产业生产的东西,需要第三产业分配到消费者手中。金融业也是属于第三产业,通过资金的正确投放可以提高效率........,这些内容太多,一两句话根本说不清。
什么叫东西只有这么多呢?发展经济就是要使产品数量越来越多,品种越来越多。
我想你在大脑中并没有循环经济的模型。
今天看报纸得知,我国精加工的农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了,这和我论文中的其中一个观点不谋而合了。
希望大家能够对论文观点进行批评!
敢于去呐喊的人,可能是还没有被腐败的人;敢于去呐喊的人,可能还算得上是知识分子;敢于去呐喊的人,可能是还没有被重用的人;敢于去呐喊的人,可能是怀才不遇的人;敢于去呐喊的人,可能是真正的人民卫士;敢于呐喊的人,要学会坚强;敢于呐喊的人,要学会忍让;敢于呐喊的人,要善学好思;敢于呐喊的人,等待吧,厚积薄发的机会快来了。
第三产业很广,有大量的简单劳动,如饮食服务业中洗碗、端菜之类的并不需要多少技能,保姆等家政服务,清洁卫生等,商场的营业员、收银员、休闲中心的保健按摩等等大量的简单劳动。
我国的教育投入很多,只是由国家投入的不多,所以目前大学学费很贵,但大家并大学教育的机会却大幅提高了,我并不认为教育的市场化改革是失败的,再等等一二十年再评价不迟。
感觉自己怀才不遇,是吗?
该创新的要创新,该简单重复的还是要简单重复。生产劳动是为了满足需求,有些劳动是长久不变的,现在的厨帅的厨艺并不一定优于古人,现在人的雕刻艺术水平也并一定优于古人。
使用高端设备生产并必非得使用高端的人才。以前傻瓜机是高科技产品,但傻瓜也使用呢?
读了你的论文,说说我的看法哈。:)
我想要尽快实现劳动力从农业到工业和服务业的转移,这一点大家已有共识,所以你文章的主要贡献应该在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读过你的文章之后,印象深刻的新颖的观点有以下几个:一是应该实行按工资的一定比例作为进项税予以扣除的增值税制,二是应该降低营业税,三是应该在出口退税方面给与农产品进一步的优惠。关于土地流转等项正在积极试点执行中的改革,我们暂可不谈。
因为对这些问题都没有仔细研究过,我只能从一般的角度提出下面的问题:
这些政策多是以国家的财政支出为前提条件,如果没有国家财政收支平衡的约束,我觉得都应该大力实施。现在的情况却是,国家的财政能力需要负担多项任务,那么为了说明以上的做法是最佳的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就需要提出其他的相关的做法,然后论证你的建议为何优越于这些其他的做法。
期待你的论文更上一层楼!:)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