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1390 52
2009-06-05
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就业,提高农民收入
 

一、三农问题现状及形成原因简析

农民、农业、农村简称为三农。2002年,时任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用“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13个字概括出中国“三农”问题。2004年至2009年,中央已连续6年以1号文件的形式关注三农,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业生产,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那目前的三农现状怎样呢?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末全国总人口13.2亿,其中城镇人口5.9亿,农村人口7.3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55%。2007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24.9万亿,其中第一产业2.8万亿,第二产业12.1万亿,第三产业10.0万亿,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仅11.3%。2007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城镇居民的收入是农村居民的3.3倍。2007年,在全国的13.2亿人口中,经济活动人口是7.86亿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3.14亿,第二产业就业2.06亿,第三产业就业2.49亿,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是40%。

从上面几组数据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仅11.3%,但其就业人数却占总就业人数的40%,因此第一产业的人均产值极低,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广大农村很多农民处于隐性失业状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是3.3:1,并没有从第一产业产值与就业人数对比进行推算的那样大,这也说明了目前农民家庭的主要收入已不是农业收入,农民工进入第二、第三产业务工等非农业收入已成为农村家庭的主要收入。

经历并走访本地及外地一些农村和农民后,我们发现目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南方不少地方由原来的种双季水稻改种单季了,全国各地都有个别地方出现耕地撂荒的现象。

为什么目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高呢?以南方家庭为例,假设一个农民家庭有3亩的水田地,种双季稻,每年每亩收获稻谷按1800斤计算,每百斤水稻90元,一年一个家庭可获得收入4860元,扣除种籽、化肥、农药等费用后,剩余约3000元。而务工一个月大约有1500元的收入,两个月也有3000元。我们走访了一位在本地打工的河南洛阳农民,根据其介绍,其家乡一个家庭大约有3亩地,冬季种小麦,夏季种玉米,小麦亩产约1000斤,玉米亩产约1200斤,其一年的农业收入也大约是3000元左右。因此,目前务农已不如务工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初期,农民视田如命,但为什么经过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就出现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这种现象呢?这是二三十年来,农产品与非农产品的交换条件变得越来越差。据笔者家乡的一位农民回忆,80年代初期,当地1斤稻谷价格约6角,一块建筑砖价格是2.5分,一斤粮食与建筑砖的交换比例是24:1,现在一斤稻谷价格是9角,而同规格的建筑砖价格是4角5分,一斤粮食与建筑砖的交换比例是2:1。也就是说80年代初,农民用1斤稻谷可以换24块砖,而现在却只能换2块砖了。粮食与其他非农产品交换关系也有类似情况。这对农民来说就越来越不利了。因此如果一个农民家庭单靠农业收入,其生活水平会变得越来越差。

那么为什么农产品与其他非农产品的交换条件变得越来越差呢?商品的价格取决于供需双方。在农产品供给方面,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见下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6-5 19:50:23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6-5 19:24:00

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

单位:公斤

 

 

 

 

猪牛羊肉

水产品

 

 

 

 

 

 

 

 

1978

319

2.3

5.5

9.1

4.9

 

1980

327

2.8

7.8

12.3

4.6

1.2

1985

361

3.9

15.0

16.8

6.7

2.4

1990

393

4.0

14.2

22.1

10.9

3.7

1995

387

4.0

18.7

27.4

20.9

4.6

2000

366

3.5

23.4

37.6

29.4

6.6

2001

356

4.2

22.5

38.0

29.9

8.1

2002

357

3.8

22.6

38.5

30.9

10.2

2003

334

3.8

21.8

39.5

31.6

13.6

2004

362

4.9

23.7

40.4

32.8

17.4

2005

371

4.4

23.6

42.0

33.9

21.1

2006

380

5.7

20.1

42.7

35.0

24.4

2007

381

5.8

19.5

40.1

36.0

26.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5 19:25:00

从上表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二三十年来,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即供给量大幅提高了,这是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表现。因此,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吃方面,从改革前吃得不太饱,吃得不好,到现在吃得饱,吃得较好。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当时农产品相对稀缺,国民吃得不太饱,吃得不好,因此与其他产品交换时就相对有利。农产品这东西有个特点,不能长久储存,少了会饿死人,多了效用就大降,但国家为保证粮食安全,必须确保粮食的充足供应。因此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大幅提高,对初级农产品的需求相对饱和,导致工农产品间的剪刀差越来越大,农民增产不增收就形成现实了。目前,虽然对农民征收的农业税、牧业税等取消了,但这只是一次性的,并不能持续提高农民的收入。近几年来,国家也加大了农业的补贴力度,但我国的财力有限,农民的农业补贴收入也是很有限的。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国民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将越来越低,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也将越来越低。以下是三次产业就业人口构成的国际比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6-5 19:51:3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5 19:25:00

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构成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单位:%

国家和地区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0

2005

2000

2005

2000

2005

    

50.0

44.8

22.5

23.8

27.5

31.4

    

65.3

57.9

12.4

17.4

22.3

24.7

 

37.4

37.0

16.0

14.9

46.5

48.1

    

5.1

4.4

31.2

27.9

63.1

66.4

    

10.6

7.9

28.1

26.8

61.2

65.1

 加 拿 大

3.3

2.7

22.6

22.0

74.1

75.3

    

2.6

1.6

23.2

20.6

74.3

77.8

    

2.7

2.4

33.1

29.7

64.1

67.8

 意 大 利

5.3

4.2

31.9

30.7

62.8

65.1

 西 班 牙

6.6

5.3

31.0

29.7

62.3

65.0

    

1.5

1.4

25.3

22.0

72.8

76.3

 澳大利亚

5.0

3.6

21.7

21.1

73.3

75.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5 19:26:00

从上表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在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很低,一般都在10%以下,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很大,大都在60%以上。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一、二产业都可使用机械化大规模生产,而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却不一样。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并不能仅仅依靠第一产业本身的发展来实现,而是主要依靠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工就业,实现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农民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也是农民增收的过程。随着国家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认定和有序流转,将实现土地的集中经营,从而促进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经营,实现土地资源生产的优化配置,这将迎来农业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实现有限土地资源上的更大产出。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中,也将是城镇化的过程,是广大农民由农民工而转变为城市居民或城镇居民的过程。

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农业的思路

从发达国家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构成看,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一般不到10%,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也将有大量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所以解决就业成为现实的、重要的课题。从目前看,增加农民收入与发展农业可采取的策略是:

(一)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与服务业,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这是实现农民增收最主要的途径。

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与产业升级换代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关系。壁如:纺织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但纺织设备也有高端、普通及低端之分。高端设备自动化程度高,用工少,能够提高产品的差别化率,但高端设备往往要依靠进口,设备昂贵,投资时资金门槛高。在发达国家,由于人工成本高,在国际市场自由竞争下,其生产必须使用高端设备,否则无法生存。但在我国,情况可不一样,由于人工成本低,使用中低设备生产企业照样可以盈利,目前已形成高、中、低设备并存生产的局面。据一位纺织企业家介绍,随着我国劳工成本的逐步上升和融资环境的不断改善,目前企业投资使用高端设备生产的趋势已越发明显。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效防发达国家全面使用用工少的高端设备进行生产呢?我们认为凡事都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盲目照搬不可取。

1、从经济增长速度上看,投资中低端设备比投资高端设备往往有更快的经济增长率。

投资相同产能的项目,往往投资高端设备的建设期比投资中低端设备的建设期更长。高端设备国内大都不能生产,要依赖进口,并且投资额较大,由于距离、语言沟通、进出口手续、筹资等方面的原因,投资高端设备从订购到调试正常生产止的建设周期相对较长。而投资中低端设备,很多国内能够生产,投资额也较低,往往建设周期较短,能够更快的投产生产。所以从整个国家来看,投资中低端设备生产比投资高端设备往往有更快的经济增长率。

2、生产同量的产品,使用中低端设备生产能够解决更多人的就业,当经济处于下行期时,如果大量存在高端设备生产的企业,容易引发就业问题。

就业问题既是一个收入分配问题,还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安定、稳定的问题。使用中低端设备生产,由于自动化程度低,需要的人工也多,这可有效缓解我国目前面临的巨大压力。而大量使用高端设备生产,不但不能够吸纳更多的人员就业,在经济下行期时还会造成原来使用中低档设备的企业大量停厂、倒闭,造成大量的人员下岗失业。因为使用高端设备生产,企业的单位产品利润额往往大于使用中低端设备的,造成使用中低端设备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经济景气时,由于产品整体供不应求,使用高端设备与中低端设备都有利润,但当经济处于下行期时,使用中低端设备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可能被使用高端设备的厂家所淘汰。

我国的实际情况与发达国家不同,发达国家的生产能力早就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也就是说发达国家在经济正常运转时,其提供的岗位能够满足愿意就业的人一天工作8小时。而我国却不同,我国在农村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失业人员,由于我国的生产能力还无法提供这么多的就业岗位。我国的农业之所以无法普遍使用机械化生产,不是我国没有技术与资金,而是广大的农民无法一下子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就业。道理很简单,农业用机械化生产,只要一小部分劳动力就够,那剩下的人干什么呢?由于发达国家早已经达到充分就业状态,其要提高人均国民收入只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即:普遍使用自动化高,用工少的高端设备,将人员节省出来生产其他产品与服务,而我国却不一样。

3、使用我国能自行生产的中低端设备有助提高本国的产值,也助于保护本国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大多数高端设备我国无法生产,要依赖进口,而相当部分中低端设备我国能够生产。一般说来,企业家多购了高端设备就少购了中低端设备。购买本国生产的设备,不仅能够提高本国产值,还有助于本国生产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那是否说,我们要严格控制甚至全面禁止使用高端设备生产呢?也不是的。产业进行升级换代是必须的,我国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我们要形成高中低端设备同时并存的状态。高端设备的存在,会对本国设备生产企业形成竞争压力,促进其加强技术改造。虽然我国农村存在的大量的隐性失业人员,但其也并不能迅速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前两年经济处于高涨期时出现的民工荒就说明了这点,这也需要用工较少的高端设备生产以提高我国的经济增长率。此外,一些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物价水平高,高资水平也高,也需要使用高端设备生产。

总之,我们要鼓励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发展,同时我们也要保持一定程度高端设备生产,形成高、中、低端设备协调发展的局面,到我国的生产能力能够提供所有愿意工作的人就业时,劳动也将成为稀缺商品,到时才是大力鼓励发展高端设备生产的时代。因此,我国的税收政策要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高中低端设备的生产比例进行灵活调节的功能。

(二)明晰农林牧渔土地的经营使用权,并促进其交易流转,逐步实现土地经营权的相对集中,这有利于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和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产出,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产品精加工,这既可增加农业的产值,又可节省大量的劳动力,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共同发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6-5 19:56:2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5 19:30:00

三、我国目前税收政策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不足

《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但我国目前的税收政策在促进就业的方面只针对下岗人员、军转干、残疾人等特定人群,没有在税制上设置具有普遍意义的政策。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税收优惠只盯住农业本身,没有从促进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方面考虑。

四、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税收政策新思路

(一)改进增值税,实行按工资的一定比例作为进项税予以扣除的增值税制。

增值税自1954年由法国最早实行,目前世界上已有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了增值税。增值税依据对固定资产的处理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和消费型增值税。我国原执行生产型增值,即企业购进的固定资产所含的增值税进项税不允许扣。但自2009年1月1日起,在维持现行增值税税率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全国范围内的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抵扣其新购进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可结转下期继续抵扣。

我国增值税的转型有助于促进企业投资,有助于产业的升级换代,但也使大量使用中低端设备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特别在目前出口企业面临困难,大量企业停厂、倒闭,农民工大量返乡的背景下出台,使就业面临更大的压力。

我们认为可以对增值税进行改进,实行工资按比例作为进项税予以扣除的特殊增值税制,工资扣除比例可根据经济的变化进行灵活的调整,实现就业与产业升级统筹兼顾。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可采取以下两种做法:

1、不分行业,实行统一的工资扣除率。

即纳税人当期应纳的增值税额以销项税额减进项税额,进项税额由购进材料的进项税、购置设备的进项税、以及由当期实际发放工资的一定比例组成的进项税。按当期实际发放工资一定比例组成的进项税的我们简称之为“工资进项税”,这个比例我们简称为“工资进项率”(以下同)。工资进项率可不分行业,各行业实行统一的工资进项率。工资进项率可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进行灵活调节,当经济处于上升阶段,劳动力供不应求,工资处于上升动力时,可降低工资进项率,促进用工量少的高端设备投资的增长,以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反之,当经济处于下行期,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出现问题时,则提高工资进项率,降低劳动力密集型厂家的税负,使其在经济困难期与高端设备厂家的不利竞争中能够维持生产,避免工人大量失业。实行增值税工资进项制后,随着工资进项率的提高,增值税的会税基减小,为保证财政收入,应相应提高增值税税率。

2、分行业,分设备实行不同的工资进项率

可以分行业,同行业的可以分设备设置不同的工资进项率以对行业结构进行调整。对鼓励发展的行业和设备可以设置较高的工资进项率,对限制发展的行业及设备可以设置较低的工资进项率。如:对一些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但同时又是环境污染的企业,就可单独设置较低的工资进项率予以限制。

以下举例说明增值税工资进项税制能够实现对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进行保护。

假设投资一项年产1000吨产品的生产线,采用高端设备生产时,投资额是3000万元,采用普通设备生产则只需1000万元,各项具体数据见下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6-5 19:57:2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