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的问题!我想了半天,试着回答一下哈:
目前大多数国家进行经济宏观调控所依据的,是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其特点之一是没有微观基础。换句话说,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自成一体,不是在微观经济分析汇总的基础上建立的。原因呢,我想是因为微观经济学是以充分就业为前提的,所以在微观经济学中没有失业的概念。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恰恰是以分析就业和失业为重点的。
当经济出现衰退,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即要求政府增加财政支出(比如你举的“家电下乡补贴”的例子)或增加货币发行,不会去考虑微观市场上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问题。因为对于凯恩斯来说,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大量失业,已经不再是微观经济学所表述的均衡状态了,而是非均衡状态。
如果一定要用微观经济学中的模型来分析,我想可以这样看:
考虑一条需求曲线和一条供给曲线,先假定市场处于均衡;再考虑需求曲线向左移动(比方说因为美国市场对中国产品需求的降低)。如果价格可以自由浮动,那么上面所讲的变动会引起价格下调,最终市场归于新的平衡(价格降低,产量也降低)。
现在假定由于某种原因,价格不能大幅度的自由浮动(原因下面要讲);那么市场就不能达到新的均衡,短期内处于非均衡状态。结果是:价格和供给量都仍维持在原来的水平(或稍有降低,却高于新的均衡价格或数量),需求量却大幅度下降,造成了过剩的供给。比方说出口产品的过剩,以及随之而来的就业减少。
此时因为是非均衡状态,所以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并没有达到最大化。
这时候如果政府对某些产品进行价格补贴,那么需求量会增加,减少了过剩的供给和随之而来的失业。如果价格补贴恰好是现有价格和新的均衡价格之间的差额,那么最终的需求和供给量会同时到达新的均衡价格,并且达到了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最大化。
当然,上面的分析没有考虑价格补贴的财政来源。但是如果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斜率相近,那么补贴的费用应该也与增加的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在数量上接近(一个简单的需求供给曲线图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我们得到的结论便是:政府的补贴恰好用税收收入弥补了非均衡状态带来的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损失,所以整个社会至少是不赔不赚。很多时候政府又是通过财政赤字来提供补贴,也就是用未来的收入来弥补现在的损失。如果我们只考虑当前的经济,那么整个社会的效益(utility)就因为政府的补贴而增大了。
楼主说的具体政策,因为是“家电下乡补贴”,其中又有收入再分配的作用,所以社会效益的提高还要更大些。
现在再来看为什么价格不能自由浮动。近些年有很多学者致力于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建立上,他们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便是价格和工资的粘性问题,也即价格和工资并不像微观经济学假设的那样可以自由地无阻碍的移动。一个理论是标签成本,再一个是效率工资理论。我想,还可以有很多解释。总之,就是要为凯恩斯的宏观理论找到微观的解释。
基础还在搭建中,但是在经济衰退笼罩全球的今天,凯恩斯的政策措施还是会被各国政府广为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