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445 4
2009-06-09
中新网6月9日电香港《大公报》9日刊出署名文章说,经济学家深陷利益圈子,近日有媒体“披露”了部分国内知名学者和财经名人的“身价”。分析指,当学者“走穴”成为产业,不知还会有几人专心做学问,这绝非学术之福。更可怕的是,经济学家为了钱而放弃职业道德底线,迎合邀请方意图,利用公众人物身份选择性表达观点,不仅有辱经济学家身份,而且干扰公众舆论视线,那是一件更为可怕的事情。 

    文章摘录如下:

    近日有媒体“披露”了部分国内知名学者和财经名人的“身价”,每次出场费从1万元到10多万元不等。

    据称,这两年全球经济波动很大,金融危机的爆发让经济学家更加供不应求。而金融危机来临前,中国众多经济研究机构和学者都没有预见到。

    分析人士指出,当学者“走穴”成为产业,不知还会有几人专心做学问,这绝非学术之福。更可怕的是,经济学家为了钱而放弃职业道德底线,迎合邀请方意图,利用公众人物身份选择性表达观点,不仅有辱经济学家身份,而且干扰公众舆论视线,那是一件更为可怕的事情。

    “走穴”挣快钱

    5月12日,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克鲁格曼首次访华。三天里,克鲁格曼从北京到上海再到广州,每天一个近40分钟的演讲,以及1个小时的“辩论”,还有参观赞助商的公司,与相关人士吃饭……。

    据内部人士透露,克鲁格曼一场演讲加论坛,开价19万美元,如此计算,这三天下来,他大概已经吸纳了近400万人民币。经济的跌宕起伏,让经济学家身价倍增。在大大小小的论坛上,或衣冠楚楚、或不修边幅的经济学家频繁出现,纵论经济走向、把脉市场动态,成为诸多参会者和媒体追逐的主角。

    他们频繁“抛头露面”,向虔诚的投资者大讲各种经济理论和关于涨跌的预测。他们像演艺明星一样风光,连“出场费”也不逊于后者,他们就是明星经济学家。

    据称,在邀请方、中介机构、经济学家之间,已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而频繁走穴赶场已成为部分经济学家的“主业”。

    根据最近网上公布的一份《经济学家出场费一览表》,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郎咸平、著名经济学家谢国忠、《货币战争》作者宋鸿兵名列“三甲”。其中,郎咸平以12万元居首。

    这一数据源自去年上半年某省为期两天的论坛。扣除其它费用后,参与论坛郎咸平拿到了12万元。而在去年下半年一个论坛上,郎咸平小半天演讲拿走的费用是税后6万元。而宋鸿兵因为《货币战争》一书而名声大噪,名气的提升直接带来的是身价的暴涨。据称,宋鸿兵现在出场费是10万元,去年讲了100多场。

    事实上,金融危机的爆发让经济学家更加供不应求。部分经济学家走穴的频率和忙碌程度超过二三线演艺明星,甚至超越一线明星。据了解,一些财经公关公司手中通常会掌握几十位甚至上百位经济学家。不过,像吴敬琏、厉以宁等老一辈经济学家,是花多少钱也请不来的。

    谁给“出场费”

    有一句颇让经济学家自傲的名言: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皇冠上的那颗明珠。中国现在的情形似乎是,经济学家失去了改革之初所享有的社会崇敬了。比如,他们面临的一个指控就是为利益集团说话。人们的观念里,经济学家应该代表的是公众利益,而人们察觉现实中的经济学家似乎并不完全如此行事。

    事实上,利益集团也在对经济学界不断渗透。比如,黄光裕明明涉嫌洗钱、造市、侵吞银行贷款等多种严重性质的犯罪,有些学者却有意无意地提倡豁免民营企业家的原罪,有的甚至公然在国内外媒体上为黄喊冤;明明中国大中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已普遍超过10倍,高价房已成为积累金融风险、影响社会和谐、削弱基层民众消费潜力的负面因素,却偏偏有一些学者不断为高房价辩护;明明对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是美国政府的国策之一,在持有大量人民币资产的欧美金融机构任职的经济学家却一边倒地为升值政策唱赞歌。

    这些案例说明,随着商业化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一些学者确实已为“钱途”所困,沦为利益集团的“御用”专家。

    避免犯错误

    探究经济学家被热捧的原因,也暴露出一些值得我们冷静和反思的问题:首先,不容置疑的是,中国的经济学家水平参差不齐,而这次金融危机全球波动百年不遇,他们的认识程度到底怎样?其次,有些经济学家已经变成了演讲家,因为钱来得快。在诸多的观点中,确实出现了不少不负责任的论断。

    此次金融危机是在全球化的新背景下发生的,有很多过往同类危机所没有的新特点、新现象。因此,中国经济学家没有很好地预见本次危机并不奇怪。但是,金融危机发生后乃至演变成全球危机后,没有人告诉决策者危机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影响,需要及时采取应对之策。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经济学界在这次应对金融危机中几乎集体沉默?除了水平问题外,与研究者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机构本身的性质有关。金融危机以来,很少见到经济学界反思自身的问题。提出经济学界在此次危机中应对的责任问题,并不是要追究哪个人的具体责任,而是要引以为戒,提高经济研究的质量,从更高的视野,更历史地看问题,从而做到研究更有预见性和前瞻性,避免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

    值得一提的是,经济学家身价倍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经济学家为了钱而出卖自己,经济学家成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而放弃学术独立性。

    真正的经济学家只有立足于中国实际,独立思考和判断,建立切合中国特点的经济分析方法并以之来分析中国,才能形成有科学指导性、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经济学理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6-9 13:44:00

我认为文中提到的这种现象在当前社会已经很普遍了。 很多咨询公司现在热衷于举办各式各样的论坛,那些嘉宾当然就是那些公众人物了~ 值得注意:这些论坛不是公益性质的,而是收费的;这些嘉宾不是免费的,都要出场费的。  可以用这么一句话概述:这些专家学者对整个市场来说都是共享的,没有请不来的专家,只有出不起的费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9 21:39:00
假设经济学家是提供稀缺的经济金融服务产品的,走穴无非是出售这些产品罢了,拿钱有何不妥?好的经济学家不拿更多的钱如何反应资源的稀缺性呢,如果好的经济学家不能拿更多的钱,又有谁辛苦恣睢的寒窗苦读,向社会提供稀缺资源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10 23:07:00

经济学家崇尚“经济理性”,但更多地是崇尚了“价值理性”——什么是利益,什么有好处。

因此,如果对所有学术领域的学者在遵守道德这一点上计算一个均值,我觉得经济学家会在均值以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11 10:14:00

常常出现在媒体上的经济学家就是国民党时期的“笔客”,他们收了人家的好处费,当然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也没有办法,是人生活在世界上的一种方式;我们不要企求每个人都按照自己想象中的想法活着,如果你在他的那个位置,或许你也会这样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