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5169 1
2009-06-10
[UseMoney=2]

中美储蓄率差异的原因影响及解决之道

 

一.  
  中美储蓄率差异的原因

    (1)经济阶段性差异。不同的经济阶段对应的是不同的适度储蓄率。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拥有较完善的市场机制与结构,并且较早完成了工业化(1913年),根据罗斯托的“阶段性理论”,美国类似步入了高消费及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所以对应的适度储蓄率较低。而我国虽然近几年经济增速较快,但仍尚未完成工业化,人均经济总量也较低,所以对应的适度储蓄率较高。国外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从100美元提高到1000美元(按1964年美元计算)时,储蓄率将呈现非常明显的上升趋势[2]。从我国储蓄率的变化情况来看,1965-1970年我国储蓄率仅为28%,1981-1990年升至36%,1991-2000年高达40%。彭志远(2007)通过运用索洛一斯旺模型和哈罗德一多马模型对我国宏观储蓄率进行测算, 认为我国宏观适度储蓄率应控制在40%左右, 净储蓄率(净储蓄占净产出的比重)应控制在30%左右[3]。而2008年我国的储蓄率已近50%,故相对来说存在一定的偏高。

(2)经济体制及政策差异。在过去的相当时间里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其对应的是卖方市场属于一种短缺经济状态,经济主体即使有充足的收入及较高的消费意愿在这种极端条件下也是很难实现较高消费,即强制性储蓄较多,在政策上也是引导并鼓励节俭。而美国较早的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买方市场为高消费提供了基础平台;另一方面收入的增加及政策的鼓励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连续积极的货币财政刺激(政府财政政策的变动将会直接影响政府收人和支出, 从而对政府储蓄率产生影响。Loayza等人(2000)认为, 财政政策对政府储蓄的影响只能部分被私人储蓄的相应变化所抵消,因此扩张性财政政策可能导致国民储蓄率的下降[4])也为其高消费低储蓄的增长模式提供了支持。

(3)金融市场发展程度或融资便利程度差异。储蓄的主要功能是为投资和未来的消费进行融资。如果消费主体和投资主体能够顺利地从其他渠道例如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或者向其他国家借款获得融资的话, 储蓄的必要性就有所削弱。Edwards等人(1995)也指出, 一国的金融发展程度越高, 那么这个国家的居民储蓄率就越低。当外国储蓄水平较高即本国发生经常项目赤字往往和更低水平的国内储蓄率相关联, 尽管变动的程度也不是同比例的[5]。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就不难理解中美储蓄率为何差异如此之大。

   (4)人口结构差异。人口因素对储蓄率的影响集中反映在莫迪里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中。该理论认为, 消费主体在年轻时消费低于收人进行储蓄,在年老时消费高于收人进行负储蓄。因此, 当一国人口结构转为年轻化时, 该国的储蓄率将会上升,当一国人口结构转为老龄化时, 该国的储蓄率将会下降。Loayza等人(2000)的研究指出, 未成年人比率和老年人比率的上升将会减少私人储蓄—如果未成年人抚养比率上升3.5%, 储蓄率将会下降1%, 如果老年人抚养比率上升3.5%, 储蓄率将会下降2%[4]。如图2所示,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率逐步上升,适龄劳动力不断增加即出现所谓的人口红利现象,到2000年时已经超过了美国(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后人口老年化趋于严重),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储蓄率大幅上升而美国的储蓄率则趋于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两国间储蓄率的差异与其人口结构差异存在一定关联。

(5)可支配收入水平差异。总的来说,决定储蓄率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可支配收入及边际储蓄倾向或边际消费倾向。Edwards等人(1995)采用了36个国家从1970到1992年的面板数据来探究各国储蓄率的决定因素, 他也发现人均收人增长是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5]。Loayza等人(2000)的跨国经验研究证明, 人均收人水平是居民储蓄和国民储蓄的重要决定因素, 而且该因素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要比发达国家更为显著[4]。中美两国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差异显然会对两国储蓄率差异产生较大影响。当然,我们在考虑居民储蓄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企业储蓄与政府储蓄,李扬等人(2007)研究指出我国自1992年以来国民储蓄率的增长主要是由企业及政府储蓄率大幅增加所致,在这一过程中居民储蓄率由于相关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呈现出下降趋势[6]。

(6)社会保障完善程度差异。社会安全网建设状况直接关系到居民对未来收入支出的预期进而影响储蓄率。因为消费主体都具有一定的风险规避意识, 当其面临的未来收支的不确定性越强时, 他们往往倾向于增加当期储蓄,以抵御未来可能遭遇的不利冲击。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国家,储蓄是养老保险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7]。Feldstein(1974) 实证结果显示,在1929 —1971 年,美国的社会保障大约挤出了30 % —50 %的个人储蓄,社会保障对于储蓄存在明显挤出效应[8]。从图3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在公共健康医疗等方面的支出与保障显然要优于中国,所以储蓄率的国别差异同社会保障及安全网建设的完善程度还是存在一定联系的。

    影响中美间储蓄率差异的原因是十分多的,不仅包括了以上所述,还有诸如文化传统、经济增长速度(Modilianni和cao(2004)把中国的家庭高储蓄归因于经济的增长和人口格局的变化[9];Harbaugh(2003)逐一分析了可能导致中国高储蓄现象的诸多因素, 包括文化因素、保险市场不发达、流动性约束、历史体验、转型因素、人口因素、资本短缺国家的高储蓄回报、生存性消费、习惯性坚持、相对消费等[10])、资本流动及教育水平等等。中美两国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阶段性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差异导致了储蓄配置的失衡,而这种失衡不仅给中美两国而且给世界经济运行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二.中美储蓄率差异的影响

中美两国储蓄率的差异(中国高储蓄率,美国低储蓄率)在不同期限上对各自及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从短期来说是积极的,但从中长期来说显然是非常消极的。

  
  (一)短期影响

   (1)对中国而言,高储蓄率的积极作用是显著的:①高储蓄率可以保证信贷领域资金的充裕,从而可以有效避免赤字货币化,利于稳定物价,为投资增长提供充足的廉价且无通胀压力的资金来源以拉动经济增长。

 

②GDP支出核算法告诉我们经济的增长取决于消费、投资及出口,根据宏观经济分析法高储蓄率对应的是较高的贸易顺差,而这对于刺激经济、增加就业是十分有效的。③有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一方面,金融脱媒更多的是促使银行类金融机构资产业务多元化,而负债业务因为高储蓄率的现实存在大多还是单一的以存款为主,这种资产负债结构有效的分散了运营风险,减少市场波动对金融体系特别是金融机构的冲击;另一方面,高储蓄率有利于维持我国现有的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而这种体系对风险的跨期平滑显然增强了金融运行的稳定性。④资本流动规模在中美双方相互需求的作用下, 中国多余的储蓄进入美国, 转化为投资以获得必要的投资收益,同时也可以相互弥补刺激经济增长等。

(2)对美国而言,中美储蓄率差异的积极作用在于:①美国获得了国外的储蓄, 弥补了自身积累的不足, 并满足美国公民的消费需求为其提供廉价资金来源,从本质来说是中国高储蓄对美国资产市场的利率补贴。②有利于发展金融市场。美国面对低储蓄率主要通过两种方法化解:一种是大力发展金融市场,通过较高的资产收益率吸收资金即资产型储蓄;另一种就是通过贸易逆差输出美元继而回流。无论是那种方法在短期内都会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等。

(3)对世界经济而言: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格局下,中美储蓄配置失衡一方面会导致美元输出增加(见表1),金融市场高速发展衍生工具数量急剧增加;另一方面,美元输出导致储备国基础货币大量增加,全球范围内面临流动性过剩,信用也会随之扩张,从短期来说经济会较快的增长。

表1:部分亚洲国家06年外汇储备数量

国家

规模(亿美元)

增幅(%)

国家

规模(亿美元)

增幅(%)

中国

10663

30.21

印度

1772.5

29.18

日本

8953.2

5.72

新加坡

1368.1

17.28

韩国

2390

13.60

马来西亚

825

17.02

(数据来源: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数整理得出)

   
  (二)长期影响

(1)双边贸易失衡。中国高储蓄率对应的是持续大额贸易顺差,美国低储蓄率对应的是不断恶化的贸易赤字(如图5所示)。储蓄失衡引发了贸易的失衡,而贸易的失衡又会引起一系列诸如贸易摩擦及汇

 

图5:2001-2005年中美两国经常账户差额

 

(数据来源:根据外汇管理局01-05年公布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及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数公布数据整理得出)

 

率问题上的争端甚至是贸易保护等问题。与此同时,储蓄失衡对于两国经济均衡的影响同样是不可低估的:对于中国,由于汇率固定或浮动不足,该经济体将会出现内外失衡→→内外“过热”;因为高储蓄率---经常账户顺差,国际收支失衡即外部失衡→→储备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增加→→存款派生-→→货币量增加→→流动性过剩→→资产泡沫,价格膨胀,内部失衡→→泡沫破裂,经济衰退;即使经济体汇率浮动弹性较高,那么也可能面临“高储蓄两难”(Mckinnon)即:任何一个不能使用本国货币进行国际借贷的债权国,高储蓄而带来的国际收失衡后果不是本币升值导致经济紧缩就是被贸易限制[11]。此时经济体面临“外热内冷”。对于美国,外部:过低储蓄率+财政赤字=经常账户持续逆差,国际收支即外部失衡→→美元本位货币体系,缺乏实物及纪律约束导致货币过度发行→→全球货币过剩→→资产价格膨胀,物价上涨→→泡沫经济→→衰退;内部:低储蓄率与过度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匹配→→个人及政府从外部融资透支,一方面通过过度发展金融市场通过拉升金融资产收益率来吸引外国资本流入;另一方面通过储备货币国美元“回流”提供融资→→金融市场过度发展→→增加整个经济乃至金融系统的脆弱性→→扩大经济周期波动幅度。

   (2)资本流动失衡。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别储蓄率差异会导致资本的非对称性加速流动[12]。一方面,资本的流入会导致中国储蓄相对过剩变得更为严重,储蓄投资缺口进一步拉大,从而对宏观经济稳定产生冲击。不过这部分流入资本在数量上还是有限的;另一方面,美元输出,储备国持有的美元储备绝大部分还是回流到美国,这部分流出的资本远远高于流入的资本(见表2)。资本流动的非对称性失衡从长期来说对经济的消极影响是十分大的:比如中国作为债权国面对巨额外汇储备缩水的问题;被动的为美国获取铸币税创造条件;汇率争端越发严重等等。

 

表2:2001-2006年中美相互持有证券状况    单位:亿美元

年份

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

美国持有的中国证券

2001

216.59

29.19

2002

563.45

34.62

2003

800.13

38.65

2004

1143.23

20.43

2005

1777.03

31.69

2006

1993.80

73.46

数据来源:美国经济统计局国际收支报告

 

(3)经济增长方式失衡。中国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及出口的拉动,消费拉动作用有限。而这种增长方式存在较大弊端:①方式粗放,高储蓄率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但过度注重数量投入的外延增长方式导致了资源大量浪费,环境污染。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通过高消费来推动,但是显然低储蓄率与过度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匹配,即使短期可以通过诸如信用泡沫及资产泡沫来支撑,从长期来说也是不可持续的。任何所谓建立在价格泡沫上的繁荣都是空中楼阁。②容易造成结构失衡:一方面,储蓄投资失衡,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投资、出口,波动性较大,且对外部经济体经济表现较为敏感;另一方面,高储蓄率的产生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一国金融市场发展落后,储蓄投资集中通过信贷渠道转化,国内资本的低效率直接导致了投资的低回报率,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资本的外流,还导致了金融结构的失衡特别是金融产业结构(见表3),融资结构及资产结构(货币金融资产过多)等失衡势必引发经济结构的失衡,进而从长期影响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

 

表3:我国金融机构资产的行业分布

机构/年份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商业银行

74.68%

73.51%

73.6%

74.52%

73.89%

政策性银行

8.21%

9.01%

8.34%

7.93%

7.67%

农村信用社

7.38%

7.62%

7.67%

9.13%

9.57%

城市信用社

3.75%

3.71%

3.71%

0.49%

0.53%

证券公司

1.84%

2.90%

2.91%

2.19%

1.77%

保险公司

1.51%

1.84%

2.25%

2.69%

3.29%

信托租赁

1.81%

0.52%

0.45%

1.62%

3.28%

财务公司

0.82%

0.88%

1.06%

1.69%

-----

合计

100%

100%

100%

100%

100%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1999—2003;

  

(4)世界经济失衡且增长波动性加大。中美储蓄失衡从短期来说可能会形成流动性过剩,但长期来说却是流动性紧缩甚至是经济危机。为何流动性逆转如此之快?关键之处在于理解其传导机制:中美储蓄失衡→→双边贸易失衡→→美国输出美元,储备国基础货币投放增加或金融市场加速创新→→流动性过剩→→在资本利润率较稳定或上行阶段→→信用膨胀→→资产泡沫及信用泡沫→→特殊事件爆发,泡沫破裂→→流动性紧缩,经济陷入衰退。那么为什么流动性过剩所造成的资产泡沫是不可持续的呢?下面以现代货币数量论的模型为引子,用一个简单模型对流动性过剩对其进行解释。

假设前提:(1)M2与GDP相对稳定,年增长率恒定,分别为a和b,且a>b,经济领域存在流动性过剩现象;(2)所有微观经济主体货币需求量与恒久性收入都相等,所以当MS=Md时,MS/Y可以近似表达为M2/GDP(流动性过剩的测度)。

        
   Md = f (Y,P,rs,rm,rb,1/p.dp/dt,w,u) [13] ;

 Md ——货币需求量;Y——恒久性收入;rs,rm,rb——分别为股票,货币,债券的预期收益率;1/p.dp/dt——预期物价变动率;w——非人力财富与人力财富的比率;u——其他因素。

Md/Y = f (P/Y,rs,rm,rb,1/p.dp/dt,w,u),

当Ms = Md时,Ms/Y = f (P/Y,rs,rm,rb,1/p.dp/dt,w,u) ,

因为Ms/Y可以近似表达为M2/GDP,所以有

M2/GDP = f (P/Y,rs,rm,rb,1/p.dp/dt,w,u),

因为Y相对稳定,所以当一经济体面临即期流动性过剩冲击时,M2/GDP会上升,从而导致价格水平上升,确切的说起初是资产价格水平的上升。在这里我们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更多强调的是总财富,机会成本等变量对货币需求量决定的影响,而货币数量的变动是否会导致这些自变量的变动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当社会总供给增加→→货币需求增加→→货币供给增加→→社会总需求大量增加 →→价格等变量发生变动,也就是说在一般状况下货币数量的增加会导致物价的上升,当然我们也不排除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当经济领域总供给效率提高抑或是经济衰退,预期悲观时,此时货币数量的变化并不一定会导致物价的变化。

如果从动态角度来看,那么考虑n期后流动性过剩对资产价格影响状况:即

M2
   /GDP  = f (P/Y,rs,rm,rb,1/p.dp/dt,w,u)

M2/GDP = / f (P/Y,rs,rm,rb,1/p.dp/dt,w,u),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n期后,流动性过剩仍会造成资产价格的上升,但这种上升与货币数量的变动是非等比例的,资产价格上升的幅度要小于货币数量上升的幅度即 / <1,所以资产价格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中美储蓄率差异的存在在短期可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无论是对于中美双方还是对于世界经济。但是从长期而言其所产生的消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过高储蓄率对宏观经济的冲击更多体系在实体领域及经济结构上;而低储蓄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则多集中于虚拟金融领域及数量上。偏离适度的储蓄率无论是过高还是过低都不可能使经济从长期来说实现所谓的稳态增长并伴随内外失衡,对宏观经济稳定及世界经济失衡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中美储蓄率差异的解决方法

中美储蓄率差异是双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失衡的体现,责任在于双方,故一味的推托指责无益于事情的解决,关键还是在于双方各自长期的政策引导与内部调整并加以协调。

具体来说,对于高储蓄国家而言,以下措施是必要的:①在实现金融总量继续增长的同时完善金融结构,具体包括金融产业结构、市场结构、资产结构、融资结构、开放结构。总量的增长总是先于结构,但当量发展当一定阶段以后其对结构的依赖是十分大的[14]。完善金融结构有利于实现金融经济更好的发展,畅通资金融通渠道,实现储蓄投资的均衡。②加强社会安全网建设。特别是搞好社会保障建设,稳定经济主体对未来的支出收入预期,替代不必要的谨慎性储蓄。③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合理国民收入分配,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速财政政策向公共财政转型,增加公共支出和对居民的福利支出。④疏通国际投资渠道,扩大对外投资,特别是战略性投资。⑤疏通储蓄投资渠道,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刺激民间投资,以吸纳国内过剩储蓄。取消对民间资本产业和市场进入的一些不合理限制,不断拓展民间资本的活动空间和融资市场,为民间资本的形成和发展壮大提供必要的支持[12]。而对于低储蓄国家而言,应当:①实施合理的人口政策,鼓励生育促成人口红利的形成。②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普及金融理财知识,改善消费观念。③降低政府财政赤字。④吸收外来资本来弥补本国相对储蓄不足,优化引进外资的结构,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和配置效率。⑤适度转变不可维持的过度消费经济增长模式。双方需要协调的地方:加强国际间政策及监管的协调,其中包括有:贸易,资本流动及国际货币体系等;严格监控跨境资本异常流动;加强金融合作,减少壁垒与干预型保护等等。

当然我们在这里讨论中美储蓄率差异并不是要消除它,这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必要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国家及同一国家不同阶段对应的适度储蓄率是相互差异的,在确定适度储蓄率后理解其偏离及国别差异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又是十分关键的,因为其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或许这是当今世界经济特别是贸易,资本失衡乃至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之所在。


  
  

储蓄在世界多数经济体与区域间的配置总是处于一种失衡状态,其在当前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东亚地区的高储蓄与西方发达经济体的低储蓄,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者间储蓄率的显著差异从本质上来说是世界储蓄乃至经济失衡的产物。经济阶段性差异、经济体制、政策、社会保障建设及人口结构等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美间储蓄率差异的原因。通过对不同期限状态下储蓄率差异对两国乃至世界经济运行影响的分析,让我们对这种失衡的后果有了进一步认识:从短期来说可能是积极的;但从长远角度来看,贸易失衡、资本非对称性异常流动、经济增长方式失衡等显然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对此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我们要做并不是消除差异(当然这也是不切实际的)而是两国通过各自努力及通力合作尽量恢复储蓄水平上的均衡即各自接近适度储蓄率,这无论是对于两国还是世界经济长期稳定持续健康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助推作用。回顾美国次贷危机,自由主义遭受了极大的抨击,但是政府难道就没有责任吗?信用的膨胀、利率的波动、储蓄的失衡反映了政府管理当局为了实现短期增长的目标没有很好的控制或降低相关具有易变性且对经济影响较大金融变量的波动幅度;金融创新过速导致的风险积聚及劣质资产的增加反映了监管的失利……美国低储蓄与高消费增长模式弊端由于房产泡沫及信用泡沫的破裂而得到较为全面的显现,资产负债表支撑的短期利润表的扩张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高储蓄模式也同样存在许多问题,诸如结构失衡,资本效率低下等。故解决中美间储蓄配置失衡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参考文献

[1]任若恩、覃筱:中美两国可比居民储蓄率的计量:1992 —2001[J]. 经济研究,2006(3).

[2] 贺力平:中国国际收支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J] 中国外汇,2007(1). 

[3]彭志远:我国合理宏观储蓄率的测算[J]. 经济经纬,2007(5).

[4] Loayza. N、Schmidt-hebbel K and Seervn: “what drives savings across the world?” http://www.worldbank.org/reserch/progects/savings/whatdriv.htm,2000.

[5] Edwards、Sebastian: “Why are saving rates so different across countries :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analysis”. NBER working paper .April 1995,no.5097.

[6] 李扬、殷剑峰: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5(2).

[7]张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储蓄率研究的最新动态[J].世界经济,2007(4)

[8] Feldstein . M:“Social Security , Induced Retirement and Aggregate Capital Form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 1974,vol . 82 , no. 5 ,905 —926.

[9] Modigliani , Franco and cao shilarry: “The Chinese savings puzzle and the life-cycle hypothesis.”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march 2004.vol XLII,pp.145-170.

[10] Harbaugh. Rick: “China’s high savings rates”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quarterly review ,1989,13(2).

[11]罗纳德. I.麦金农:美元本位下的汇率 [M]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12] 闫坤, 张鹏:持续性储蓄率差异与中美间资本流动的调控[J],财经问题研究,2008(10).

[13] Friedman .M : “Money and Stock Market” .Journal of Politic Economy[J],1988,  (4):l 221-1224.

[14] 李健: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结构问题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UseMoney]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6-10 12:57:30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7-14 19:23:47
thanks a lot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