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发的那个中誉一期的产品说明书还没看,也不打算看了,好像有300页,可见这一单的复杂性,光是风险揭示,就有足足十大类的风险。从个人角度讲,认为这是特别有必要的一次突破,不良资产经过打包重组定价转让之后,有利于风险的转移和分散。在市场化的前提下,不良资产业务也可以有暴利,只是对参与各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特别考验项目承做方的业务能力。中誉的基础资产情况一般,主要是集中度太高,全部在山东地区,行业多为贸易公司和经销商。
第一批的还有招行的和萃一期,相比中行,招行的基础资产构成要更好一点,由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信用卡不良资产组成,全部未偿贷款本息总额为209,769.75万元,而发行规模是2.33亿。借款人地域、职业、放款额度、年龄等分布较为分散,虽然单个借款人的回收情况存在较大波动性,但较好的分散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总资产池回收金额的波动程度。 其实招行这单,个人觉得真心不错,次级4500万,几乎可以稳稳的获得15%的回报。优先级大概是1.8亿,实际上目前已经收回了1.6亿多,优先级本金损失可能性很小,而且照目前的回收速度来看,覆盖优先级本金利息基本没有问题,那剩余部分就全部是次级持有人的收益了,想想还是非常可观的。招行自己也不傻,信贷中心本想自持次级部分,但被否了,所以有超过15%之后,招行启动回购的安排。这样几乎就等于确定的告诉市场,次级持有人的收益大概就是15%了,很高了。
总的来看,市场上多了一种新的业务模式,体量巨大,难度系数很高,风险与收益的匹配关系比较复杂,是专业人士体现能力的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