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移动支付消费场景的增加,以及互联网金融浪潮的兴起、国外成熟模式的借鉴,将移动支付推到了“风口”之上。
2015年春节期间,支付宝、微信、微博红包大战潮起潮落,滚滚红包八方来袭,席卷了整个中国大地;同时,打车红包、餐饮、电影优惠券也漫天飞舞。另外,互联网金融打破了有钱人专属,让“屌丝”用户也获得了高收益。此时,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没消停,“三星收购LoopPay”,“Google与Softcard及三大无线运营商展开合作”,苹果则进一步的与各商户合作扩大服务点,沃尔玛也联合塔吉特百货等零售业巨头结成联盟,开发自己的支付系统;苹果、三星、谷歌、沃尔玛等巨头们拉开了国外市场移动支付争夺战。
在国内市场,自从电子红包和打车补贴打开移动支付的市场缺口,微信和支付宝频繁“撞车”,继在城市服务和便利店跑马圈地之后,微信和支付宝近期又在商超领域对战,进一步刺激人们在线下场景使用移动支付工具,借此提高用户的粘合度。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场景金融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分析:目前,国内移动支付主要有两股力量,一是由支付宝、微信等主推的扫码声波指纹等依靠互联网通道的移动支付技术,二是银联主推的NFC线下支付。前者依托购物场景、QQ会员等虚拟物品占据了线上支付很大部分,随着O2O发展,正逐步的拓展到线下场景,如:打车、商超/便利店的补贴等,跑马圈地,为增加用户量和用户的黏着度。后者则是有较长时间的沉淀,银行们对此深耕多年,但目前问题在于改造传统POS机的成本过高。
互联网巨头群雄争霸,从场景到开放,从补贴烧钱到跨界营销。年初的红包大战拉开了序曲,生活服务大战战斗正酣,金融场景也在加快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