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i黑马。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7月17日,央视《对话》节目播出对京东创始人刘强东的访谈。
在访谈中,创业黑马董事长牛文文、今日资本总裁徐新、《创京东》作者李志刚、《福布斯》杂志中文版前副主编尹生受邀为嘉宾,点评京东这几年发生的变化。
京东创始人刘强东认为,对于京东自建物流的质疑,一直没有断过,因为这是一个跟钱有关的话题。
“好多投资人刚刚开始搞不明白,现在大部分都知道了,京东做的物流跟市场上快递公司并不一样,我们的物流是提供供应链服务的。”
他同时讲到前几年和国美、苏宁的价格战,“京东确实是给现有的玩家造成了冲击,让他们真心感觉到痛才会骂你,如果没人骂你,说明我们的商业模式并不如他先进,那才是悲哀的事情。”
对于刘强东来说,也曾有过让他觉得最艰难的时刻。2008年金融危机,三四十位投资者拒绝向京东融资,他们认为这种模式是不可能赚到钱的。
但最终事实证明,刘强东所开创的模式是正确的。
创业黑马董事长牛文文认为,当下并非互联网改造了中国,而是产业在改造互联网。天派和地派是牛文文对创业者的两大分法。
“地派的人,对产业的理解大于对互联网的理解,对管理的理解大于对融资的理解。”
今日资本总裁徐新觉得,零售的核心,就是物美价廉低毛利。“京东和淘宝最大的区别是自营和平台,自营能控制整个用户体验,通过一体化的方式,而平台不能。”
最后,当主持人问到京东距伟大公司还有多远距离时,刘强东回答:“我们已初具模型,但离终极目标还差十万八千里。”
以下为现场实录:(经i黑马编辑删减)
能活过百年的一定是实体企业
主持人:那么多平台都没有采用自营模式,你为什么做?
刘强东:互联网过去二三十年都追求虚拟经济。但虚到一定程度就会对实体企业造成盘剥,并没有真实地给实体企业带来额外价值。而京东做的是互联网中的实体经济,我坚信世界上能够活过百年的企业一定是实体企业。
主持人:无论是家电还是百货,甚至图书等等,京东都越做越大,你不担心这样一个重的模式,某一天会把你压垮吗?
刘强东:不会,其实技术投资已经快接近尾声了。接下来的重点是新物流网,包括冷链、冷藏、生鲜。到那时,我坚信会有更多人真正明白京东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主持人:其实自营这件事众说纷纭,包括马云曾经也在很多场合说他不太看好这种过重的模式,我得问问徐新,做自营时,当时给你内心的反馈是什么?你看好吗?
徐新:开始京东要做自营,要有自己的仓储,它跟淘宝不一样,但是当时老刘只铺了两个系列——手机和数码。后来他又做了一个重大决定,自建物流,这意味着烧钱会更多。我觉得做自营从来没有动摇过,他每个决策,都是从消费者的需求来看的。
体验、成本、效率是京东3件大事
主持人:当初做那个决定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互联网有所不能的地方?你就那么笃定说,我把它开到网上去一样能成?一定能成为比线下店卖得好的家电卖场?
刘强东:当时做网上卖家,几乎所有投资人都反对。因为全世界包括亚马逊,也没有在网上把大家电卖出去,全球几乎没有成功的案例。为什么我们来做?除了要保证用户体验、丰富产品,还有很重要的是,我们分析了国美、苏宁的财报。那时国美、苏宁大家电毛利高达35%.当我们算的时候,我觉得电商来卖大家电,成本能降低60%-70%.
主持人:你是算了一笔细账之后进攻的。
刘强东:很多人看到我们毛利率极低,其实这恰恰是我们觉得非常骄傲的地方,在低毛利的情况下,还可以实现盈利。只是金融和其他新业务在亏损,低毛利率还能赚钱,这是整个京东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徐新:其实零售的核心,就是物美价廉低毛利,效率跟成本是最核心的。卖出去的东西,最后是比成本跟效率,高毛利很危险,为什么?京东做10%的毛利照样赚钱,但苏宁国美做到16%还亏钱。
刘强东:我们内部有个倒三角表,就三件事——用户体验、成本、效率。我认为在做出任何商业判断时,只要能够降低和提升效率,或者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就要坚决去做。反之,我们从来不做。
“创业中有2次使我感到恐惧”
主持人:当年刘强东的决心和口号,也引发了价格战,当时京东被线上线下的各种机构群殴,甚至有很多负面。
刘强东:的确,那时80%都是京东负面。有这么多负面新闻,应该觉得非常荣幸,因为说明京东给现有的玩家造成了冲击,他们觉得痛才会骂你,反之才是悲哀的事情。
主持人:徐新总,在你看来那段是否可以称为刘强东本人,甚至是京东发展史上特别致命的一个危险时刻?
徐新:我觉得最困难是2008年,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想融资很困难。当时见了三四十位投资者,都说毛利低,不赚钱,见那么多投资人都不投。那时候我们觉得没什么能把企业做死,但只有一件事会死——没钱就会死。
刘强东:整个创业历程中有两次使我感到恐惧,觉得公司可能会倒闭。
第一次是2003年非典时,我把所有店都关了,但店一关生意全没了。大概半年时间,就把过去所赚的钱全部赔光,那次有恐惧感。既然店关了,我们索性就通过网上销售产品。
第二次是2008年金融危机,公司急需用钱,但找不到钱,我们最多见了7个基金,问了一样的问题:你什么时候能赚钱?我说好几年都赚不了钱,一听到这个就都不谈了,很痛苦,也很恐惧。
主持人:那是什么样的感受?流过眼泪吗?
刘强东:那种恐惧感并不是财务金钱丧失,最重要的是很多员工跟我拼了快十年,如果公司倒闭,你会觉得非常愧疚。眼泪从来没流过,但是你不敢想那种场面,非常痛苦。
标品适合自营,非标品适合平台
主持人:是什么样的一种判断?或是什么样的前瞻,可以让我们看到平台的未来?
徐新:其实我觉得无论自营还是平台,终究还是和品类属性有关系。京东做3C,大家电这些都是标品,而标品非常适合做自营。如果非标品,比如服装类产品,如果自营就会做死。
刘强东:幸运的是在2008年时,雄牛资本两位创始人都做过零售,对零售行业了如指掌。因为他们跟着国美、苏宁十几年,清楚各种数字,所以他们敢在艰难的情况下投资京东。其实大部分投资人没做过零售,他们对零售行业不懂,也很难做决策,我觉得可以理解。
主持人:另外两位嘉宾,尹生和李志刚,你们的评价是什么?你觉得他敢去做自营,底气是什么?
尹生:他从一开始就抓住了,不是说画多大饼,而是从成本和收入的角度,能否找到突破口。京东一开始选择IT到数码3C,标品类产品就应该自营,而京东做服装就不敢做太多自营,还是做平台,我觉得这是一个品类的机会,正好被京东抓住了。
李志刚:关于自营本身是没有任何争议的,因为刘强东坚信做零售,他内心觉得踏实,所以他做自营是很自然的过程。
主持人:但我还有一点不太理解的地方,仅仅觉得踏实就去做,我觉得还不足以说明问题。
刘强东:跟两个最主要的因素有关。一是2004年我们做电商时什么都没有,但事实上有很多巨头,已经拿到巨额投资。在那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再做得跟淘宝一样,没有任何价值。
第二,这和我们的商业信仰有关系,我坚持认为零售行业,最后一定是自营。只有自营的零售,才能带来行业成本下降和效率提升。
互联网模式轻重有别
主持人:当前共享经济概念很流行,有人会问京东为什么不用轻模式,而反其道而行之,用自营的重模式,互联网的模式到底应该是轻还是重?
尹生:我认为未来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会消失,互联网公司会变成工具,与传统的各行各业产生对接,才能发挥真正的商业价值。
牛文文:在早期的互联网中大家都是轻公司。在轻互联网时代,只是杀手级应用把大家集中起来,它没给用户创造任何价值。京东打入互联网后,是对整个零售业的再造。当你做零售时就不可能轻,一定会很重。电商最大的问题是假货,其次是效率问题。
刘强东:未来所有的互联网企业,如果想长久持续成功下去,都会逐步朝重模式进行变化。比如滴滴出行,现在有8万辆自己的车,他们也在往重的方向走;百度连接人和服务,做外卖;包括谷歌、脸谱这些公司,其实都在不断研发很多实的技术。
主持人:实的东西和重的东西,才能够真正体现和完善你所谓轻的理念和轻的设想,尹生先生怎么看?
尹生:我觉得轻和重可能是相对的,不同阶段需要轻和重的比例是不一样的。目前阶段来说,我认为京东物流必须要跟这些公司去竞争,不然对手就会有优势。京东下一步需要解决自营效率,解决社会碎片化的物流能力,这可能要相对轻一点的方式。所以轻和重慢慢开始到一个行业,未来需要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效率,而不是在某一个环节。
刘强东:最初有很多投资人搞不明白京东为什么自建物流,其实现在大部分投资人都知道了。京东做物流,并不是跟市场上的快递公司相比,而是为供应链服务的。
现在市场上所有的快递公司,设计的初衷是让物品不断的搬运,这样才能赚钱,而京东物流,追求的是减少商品的搬运次数,这才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必须把它放在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上思考,这才是京东物流真正的价值所在。
主持人:在你之前全世界没人做过把仓储和物流分得很清楚,凭什么你可以做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件事有多难?前期烧了多少钱?
刘强东:这也是为什么京东在全球电商界树立了一个新标。对于物流投资,真正花钱是仓储,仓储有两种模式,一种租赁库房,另一种自己买土地建库房。而大型物流中心必须自建,但这并不像互联网公司真正的烧钱,因为它基本变成公司的固有资产了。
烧钱一定要烧出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