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6984 77
2016-07-28
    经济学从一开始就一直在做供求关系的分析和研究,从供求矛盾到供求均衡,以至于后来上升到用豪华数学分析包装的一般均衡理论。然而不幸的是,这是从一开始就误入的一条歧途。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其实就是也仅仅是交易行为,而既不是交易之前的生产,也不是交易之后的消费。作为生物,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以所谓的"消费"形式存在的,如果人死了、人类灭亡了也就不再消费了。而消费的对象物品是通过所谓的"生产"获得的。消费和生产有时就是一体化的,不仅是生产汽车飞机电脑这些现代工业品叫做生产,最基本的鲸通过过滤海水搜集磷虾这种行为也是生产和消费二合一的,猢狲猿猴和人类的采集都是如此。
    人类区别于其它非人生物的地方就是发展出了制度化交易行为,所以,所谓经济现象就是指交易而不是交易前后的其它行为。否则,我们就应该有猴子经济学、蚂蚁经济学、老虎经济学甚至是一颗植物的经济学存在了。要单纯了解交易前后的生产和消费,我们人类还有各种科学知识和手段,如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数学天文气象工程技术组织管理文化艺术等等,根本无需所谓的经济学。
    了解了"经济"一词的含义,也就知道了"经济学"应该是干什么的——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交易行为的。而非你现在看到的几乎无所不能的经济学。
    交易行为显然并不是生物界的必然生存方式,因为迄今为止没有见到非人生物具有交易行为,尤其是制度化的市场行为,惟人如是。故而,经济学可以说只因交易而存在,而非必需的,是可有可无的。
    经济学并非没有注意到交易,然而,经济学从一开始就误解了交易。交易,就是两个私有者交换两种私有物的所有权。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一书谓之"2+2"。而交易按照什么比例进行或说交易的比例,一个换多少,就是所谓的"价格"。
    但是,传统的经济学,不论什么流派学派,现在的交易的概念基本都是2+1而不是2+2。他们把市场交易简单的区分为买方和卖方,卖方的行为取名叫"供给",而买方的行为名曰"需求",供求关系由此产生。在这里,需求者所需之物和供给者供给之物是同一对象物,供和求都是针对一种物品而言的,交易是互易,而今只见供给者拿出来的东西,却不见需求者拿出来的是什么东西,没有交易的对象物了!也就是说,传统的经济学一直在围绕着一种物谈论供求而非真正的交易。
     经济学原本也不是没有注意过真正的2+2交易,但是后来三思不得其门路无果而终干脆放弃了。马克思也是从研究两种商品的交换开始书写资本论的,但在接近真理一步之遥时和价格概念的正解失之交臂。科斯在苦思冥想不得要令之后无奈宣号,研究在森林边两个人交换核桃和桃子的经济学已经过时了。
    知道交易应该是两个人交换两种物,而非围绕一种物的供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可以说是真正进入经济学殿堂的敲门砖。
    按照2+2的思路,有两个人两种物,两个人是市场交易中的平等地位,每个人都是所求之物(交易之前对方所有之物)的需求者,他们是所供之物(交易之前自己所有之物)的供给者,即针对两种交易物互为供求者或互为买方和卖方。这当然可以称之为供求关系,但却不是习惯上所谓的围绕一种商品的供求关系。或者说,任何一宗交易当中,因为交易必然涉及到两种物,都存在围绕相交易的两种商品的两个供求关系而不是一个供求关系。现在商业上所谓的"某某商品市场",其正确的经济学说法应该是"某商品与货币的交易市场"。
    再进一步,从行为科学的角度来看市场行为,所谓的"供给"其实是不存在的。行为科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一切自主的操作行为都是以需求动机为基础的。所谓的"供给"其实不过是为了实现自身需求而不得已而为之付出的代价罢了。商人不会供给你食品衣物,那只是他谋求你口袋里的支付物不得不按照约定付出的代价。在私有制度之下,在私有者为私利最大化合情合理的社会氛围中,没有人会为他人的需求而去供给什么东西,把支付和兑换交易说成是"供给"不过是一种自我标榜。
    要求偿付对价,就不是供给。真正的供给,是单方向的价值流动,不是价值对流,不谈对价,它只可能存在于"公"的概念之下。就像老鸟会不辞辛劳口含虫草归巢哺育小鸟一样,就像家庭共产主义父母把辛劳所得无偿给予子女一样。所以,供给一词对应的是公有制,而私有制下的市场上只有赤裸裸的交易而没有供给。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一书说,经济学的鹦鹉只需要学会需求这一个词就行了。
    到此大家应该明白,传统的经济学把供求挂在嘴边,其实连自己说的供求是什么都搞不清楚,那么,据此建立起来的貌似头头是道的理论与不知理论基础是什么的分析究竟有什么效用自然可想而知了。
    需要提醒注意的是,2+2概念之下的交易,是真正的交易,而不是狭义的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易,所说的两个交易者,并不一定是生产者和消费者,而是包括了更为广泛的商人。商人,可以直译为交易者。商人之间的交易,由于其不是所交易的两种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仅仅是拥有者,所以,在交易当中他们按照什么样的比例即价格进行交易,很多时候是和两种商品各自的消费效用和生产成本并无关系的。
    效用论在现代经济学当中占据很大分量,但对其中的思路错误却毫无觉察。考虑效用是可以的,但效用论者至今并不知道什么是效用,如此重要的概念却含混不清,就此展开的一套理论自然是一塌糊涂。实际上在正确的效用概念之下,即便是考虑效用,任何一宗2+2交易当中都(至少)存在4个效用变量——A、B商品对甲乙双方各自而言的效用。

    谬误重复多了就容易被人当作真理,就一种商品谈供求谈交易,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不仅仅是商业习俗而且登堂入室变成了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众所周知的微观经济学里的所谓供求曲线方程,无不是在对着一种商品谈供求谈市场谈交易。
    由于这种围绕一个商品的供求分析的荒谬,经济学学生常常会遇到这种问题,那就是,对于任何一宗交易来说,供给量和需求量永远是相等的,卖家卖出的量和买方得到的量就是一个量,围绕一种商品的供求比永远为1,供求永远是绝对的平衡!出了这种疑问之后,究竟是如何释疑的?则是各有奇招了——视而不见、自我说服、不了了之……接下来是一如既往地针对一种商品把供求割裂开来,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各自孤立的所谓分析。
    令人可笑的是,这种"割裂相互关系的关系分析"还有一套非常权威的方法论,即马歇尔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里引入的"假定其它条件不变",这个方法被后来者一直遵从,撒谬尔森在一版再版的经济学中就重点强调这个研究经济学的"马歇尔要领"。供给曲线方程和需求曲线方程就是这种思路,在研究所谓的供给(需求)时,经济学家会按照马歇尔要领,先假定需求(供给)是不变的!这就像是市场上让同自己交易的对方先人间蒸发或做木偶旁观,自说自话来决定一场交易。

    同样到了所谓的宏观经济学里,这种就着"单一商品"谈交易的习俗依然如故,例如部门分析法,只是从总体上把供求双方变换一个名称,变成了"厂商"和"居民",围绕的依然是居民所求的、厂商所生产的那个商品。在此,交易不见了,或者说只看到有两个交易者,却不谈他们在交易什么。人类的经济活动变成了连一株病毒都会进行的生产和消费。
    真正的自由市场上,两个交易者是平等的,自由是双方的而不是某一方独享的。鸡蛋换取盐巴时两个人是平等的市场地位,我们不知道谁比谁更高级一层,没有一个凌驾于另一个之上上帝或一方屈从于另一方的仆人,交易双方都有基于自己承诺的让渡而获取对方应允的支付的充分的、对等的权力。
    在现实的市场活动中,被角色界定为供给方的厂商都"接受"这种"对着单一物品谈交易"的思维逻辑。所谓顾e客是上帝的经营理念就是如此。这是不是经济学单一关系方法是实践基础?当然不是。被错误界定为供给者的厂商采取什么逻辑和说辞,并不构成经济学方面的方法依据,因为厂商的行为逻辑是"唯利是图不择手段",只要有利可图,当爷或做孙都无所谓的。
    因为无所谓,所以就有市场双方的强弱变化,而不是理论上的平等,就会有时而是所谓的店大欺客的所谓卖方市场,时而是客大欺店的所谓买方市场。

    很快,新一届的经济学院系新生就要入校了,他们很快也会接受到他们学长们所接受到的经济学训练:对着单一谈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7-29 10:12:0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5-22 18:47:32
经济学学生常常会遇到这种问题,那就是,对于任何一宗交易来说,供给量和需求量永远是相等的,卖家卖出的量和买方得到的量就是一个量,围绕一种商品的供求比永远为1,供求永远是绝对的平衡!
真是可惜呀,您早已发现了这个事实,怎么就没有得出供给曲线就是需求曲线(的一部分)两者重合的结论呢?一宗交易是一个点,两个点就可以连线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5-23 09:59:44
石开石 发表于 2017-5-22 18:47
经济学学生常常会遇到这种问题,那就是,对于任何一宗交易来说,供给量和需求量永远是相等的,卖家卖出的量 ...
你连什么是供给量什么是需求量都不懂,何来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之说?
价格是供求比,P=m/Q,m是持币者的供给,Q是持币者的需求,或者说p=Q/m,m是持物者的需求,Q是持物者的供给。这是两种商品呀,m和Q能相等么?
你始终只看到一种商品,一种商品何谈交易?
说现实交易的供求比永远等于1,是传统的经济学思维下的必然推论陷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5-23 10:16:54
如果传统思维模式的人执意霸占“供给量”“需求量”概念,拒不承认每宗交易当中都有两个供给和两个需求,那么,“价格是供求比”的说法当然就不合时宜了,还是用《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当中的说法“换比”好一些,这可以满足传统经济学对供给和需求概念的占有欲。
    瞧,学术是不是也应该用投票箱解决纠纷,懂得妥协与让步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5-23 11:05:11
评点张建平先生定义的存量流量
张建平先生是2+2交换理论的提出者,应该说2+2交换还是比较可行的说法,2+2交换包括物物交换、物币交换、币币交换。2+2交换显然是更为广泛的交换,也是现实中存在的交换,提出2+2交换,说明张建平先生还是有思想的,因为有思想所以张建平先生应该被尊敬的。但“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所以我还是要指出张建平先生的错误。
张建平先生错误的根源是将物理学概念引入经济学或统计学,结果造成概念意义混乱。
最典型的是存量和流量概念。
以下是张建平先生的存量和流量概念(摘自价值中国网)
存量,stock,对变量性质的一种分类,对应于“流量”flow。
存量是描述事物存在状态的变量。由于“存在状态”是事物在某一时点上的映象,因此,存量是对应于时间点的,即在某一时点上可以被测度(这是判断一个变量是不是存量的一个简单易行的判据)。或者说,存量是时间的函数。
国际标准单位制中的七个变量(长度、质量、时间、数量、温度、光强度、电流)全是存量。
在经济学中,价格、货币存有量、资产存量(库存)、人口数量、支付量(包括交换时的商品支付量)等等都是存量。
流量,flow,指具有这样一种性质的变量,该变量是在一个时间段内的某种“流”的一种累积结果。流量是和存量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存量,又称为“状态量”或“状态函数”。因此,流量对应地又称为“过程量”或者“过程函数”。
  对于一个连续的速度变量来说,流量表现为速度函数在时间坐标轴上的一个定积分。在数学上,定积分是一个“数”而非一个变量,因此严格来说流量不是一个数学意义的“变量”,而是一个“数”。
  微观经济学中,需求量和供给量都被定义为流量,即某一时段内需求(供给)者对某种需求(供给)对象物的需求(供给)数量。
  由于在一个时段内流量只有一个取值,而存量是对应于时点的,即在同一时段内有无穷多个时点,因此,流量和存量之间不能构成二元函数关系。只有存量和存量、流量和流量才能构成二元对应关系。
  因此,微观经济学当中的需求定律和供给定律是错误的,它试图在无法对应的流量(供求量)和存量(价格)之间建立二元关系。
  在西方宏观经济学当中,货币供给量又被定义为一个存量(某一时点上的货币拥有量),而货币需求量依然是一个流量。因为流量和存量不能一一对应,所以,所谓的货币供求平衡是不存在的,货币市场的所谓供求均衡分析也是荒谬的。
重新定义的需求量和供给量概念参见条目“需求量和供给量”
笔者对以上观点进行评点。
在统计学或经济学中存量和流量都是总量指标(也称绝对指标),总量指标一般有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还有劳动量指标)。存量流量是对总量指标存在状态的划分。存量流量是总量指标在一定空间及一定时间的状态。相对指标是没有所谓存量流量之分的。
存量是指事物在某空间某时间存在的量,这个量是前期流量的累积。一般我们谈存量的时候,往往只谈时点,不谈空间和时间,这是错误的。
事物在某空间内运动是存量不是流量。例如太阳系的行星存量,例如某段公路上运行的汽车存量,例如流水线上的产品存量,例如在操场上奔跑的运动员存量。
判断一个量是否是存量,关键的是要看它在某一空间的某一时间(未必是时点)是否存在而不是在某时点能够被测度。例如加油站在加油时某一时点油库的油量严格来说是不能被测度的(库中油量不断变化),但是该时点油库中的油量是存量。
流量是指某事物在某一时间从某一空间向某空间流入及从某空间向外空间流出或事物在某空间内部自己生成或毁灭的量。
流入的流量生成的流量使某空间存量增加,流出的流量毁灭的流量使某空间存量减少。
相同事物的存量与流量是函数关系,其平衡式如下:
期初存量+本期流入(生成)流量-本期流出(毁灭)流量=期末存量。
水表数对于水表而言既是一个本期流入流量也是一个本期流出流量(假设水表数从0开始计量)。
关于不同事物的存量与存量、存量与流量、流量与流量是否能构成二元函数关系,那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相关则能不相关则不能。
关于西方经济学的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的问题,情况是这样的:货币供给量一般指广义货币数量,广义货币有某一时点的存量,也有某一时期的流量(增量)。货币需求量一般指现金(或狭义货币,下同),现金有某一时点的存量,也有某一时期的流量(增量),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不是因为一个是存量一个是流量无法对应,而是因为广义货币包括现金(是总体与部分的关系)无法对应。
国际标准单位制中的七个变量(长度、质量、时间、数量、温度、光强度、电流)全是度量衡单位。它们不是事物而是用来计量事物的单位,所以它们不是存量,它们仅仅是量。注:数量是物质的量。
在经济学中,货币存有量、资产存量(库存)等是存量(这是对的)。
在经济学中,价格是相对指标不是事物不能视为存量。
在经济学中,人口数量是不是存量要看人口数量的具体含义。假设人口数量是指某空间某一时间人口数量的多少那是存量。假设人口数量是指某一时点与另一时点之间的时期人口数量变化的多少,那是流量。
在经济学中,支付量(包括交换时的商品支付量)等是流量(不是存量)。支付是典型的从一个空间转往另一个空间。
供给定律错误的理由是理论与现实太多不符。
需求定律是正确的。
价格能否与需求量建立关系?需求量是一个流量是正确的。人们在谈论需求量的时候,往往都忽略时间,其实可以假设为一天。每天的价格不变的情况很常见,所以需求量是可以与价格对应的。至于一个月或更长期的需求量对应的是多次成交的平均价格,那不是需求定律意义的价格,不能以此说需求定律不成立。
应该说张先生思想极其活跃,有很多正确的观点,但关于经济学或统计学中的存量和流量的理解,恐怕是出现了错误。或者说,张先生所定义的存量和流量不是经济学统计学中的存量和流量,只是张氏存量或张氏流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