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786 9
2009-06-17
在我熟悉的金融学领域,作个简单的对比:
美国学术环境中,最好的博士生去高校当金融学教授,其次去华尔街,差的去监管部门SEC等,大致如此。
中国学术环境中,最好的博士首先选择证监会、银监会等政府公务员职位,其次去证券公司、基金、银行等业界,最差的才留在学校当老师(不是绝对,但基本这个趋势)

在读博期间,看见周围存在大量的怪诞现象:周围都是一群为着五斗米折腰的忙着毕业论文发表的博士(在下也不幸是其中之一),学历一级一级升上来但大脑反应却一级一级下降,绝大部分为学历而读、为户口而读、为升职而读,给他们上课的也是大学里一群枯燥无味无所创新的教师们。更不要说层出不穷的学术丑闻。

社会上有些时候出现的读书无用论、博士无用论、以与高学历为伍为耻,我早些时候以为是反智,到后来才知道原来国内学历就那么薄的一层皮,可花了二十几年时间在这上面。到头来跑到这条道路与谁为伍?

我常想:
中国高校里,是什么使那些最有学术天赋的学生远离了学术?
是什么使那些原本抱着对学术一腔热情的人对学术圈感到冷淡?
是什么使劣币驱逐良币?

我无意指责那些碌碌无为混学位的博士,混职称的教师,因为他们也受着各种制约,也是这个制度下的牺牲品。

我只是奇怪为什么这个制度会把那些对学术无创见无感知的人驱赶充斥到这条路上,而把另一些具有天分和兴趣的人又赶了出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6-17 15:00:31
美国蛮多很好的phd去的华尔街吧
去华尔街也好,攻学术也好,看的是个人选择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17 15:10:09
Applepie123 发表于 2009-6-17 15:00
美国蛮多很好的phd去的华尔街吧
去华尔街也好,攻学术也好,看的是个人选择吧
你说的没错,我不是绝对的讲。其实美国有很多金融学教授到后来都去了实务工业界。去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可能并不存在明显的水平差别,兴趣因素可能更大。

但我想国内并没有这种挑选机制。你问问那些去高校的phd,特别是国内非顶尖大学的phd教师,有几人是特别优秀而去教书的?
特别优秀的学生(我不是指三好学生、团干之类)怎么会愿意选择在教师这个职位上耗费半生?

没有创见的教师有多大可能教出有创见的学生?
我说的是这个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17 15:22:46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吧!
首先要搞明白,这个问题是各种因素循环出来的结果,不容易找到到底哪里是源头,我也只能说说其中的一些因素。
1、高中和大学本科教育。从进学校开始所有的老师都在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找一个好工作。而高考制度和大学奖学金制度也使我们看到,只有学习学校安排的这些内容,才能成为大家中的优秀的人(但不一定是人才),也就是说,整个大学环境都在教育我们,不要自己创新,按照旧有的规定去学习固定的老知识并泯灭自己的想法才能得高分,才能得奖学金,才能保研,结果保研的会继续硕博,然后留校任教,循环又开始了。
2、大学教育产业化。首先说明,我支持学院与公司之间的产业化,却极其反对学生教育的产业化,我很多老师跟我说过,人家学生交学费了,你为什么还不让人家及格呢?我们上大学,是正在进行一桩交易,而非学术上的交流,而现在的教师也不是原来的孺子牛了。
3、教师福利待遇偏低。人都是有逐利性质的,国家对大学教育的不重视体现在学校教育支出所占的GDP比例。整个国家只是说重视大学教育却不做,对待老师就像对待农民工一样,是留不住优秀的人才的,而且,大学中的教师喜欢近亲繁殖。
4、国外发达国家企业的待遇不那么吸引人了,在国外,论综合待遇,大学的比较高。而在国内,论综合待遇,政府的最高,其次是国企,最后是大学,所以才出现了这种局面,其背后的原因是我过财富分配过于不均衡,也没办法,农民拼死拼活就是不会挣钱,高学历或者垄断行业就是能轻松挣钱,钱不好分配。

我就写这么多吧!你可以多调查调查,没准能写一篇论文呢,而且真正是你自己写的,而不是像其他混日子的人复制粘贴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17 16:03:16
恩,我只是看着看着现象有感而发,倒无心借此议论论文之类。
不过这也像是个逆向选择,激励不当之类。这方面了解也非常有限。

教育部那帮人不知道平时都动些什么脑筋。如果还是这样几十年,就再腐化吧,空说提高研究教学质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17 16:40:43
5# long4
呵呵,那就尽自己的努力去改造这种循环啊!虽然个人努力有限,但和你志同道合的人有很多,大家也都看到了这种弊端,现在需要努力真心改革的人。围观的始终是多数,上前的始终是少数,但站在时代浪尖的都是上前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